靠谱电子书 > 游戏竞技 电子书 > 大唐虎贲 >

第313部分

大唐虎贲-第313部分

小说: 大唐虎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表面上中计,实际上安排着兵马请君入瓮,暗地里派遣兵卒将渊松包围起来,同时还分了一波兵马悄悄的掩向新城雨夜攻城。

    万蹄齐发,轰鸣震天,喊杀声弥漫整个战场的惨烈气氛下,唐军与渊松率领的高句丽突击兵站在了一处。

    渊松只有五千兵马,论兵力远逊李道宗的一万五千兵士,他们凭借的是奇是快。但是姜终究是老的辣,李道宗的年纪并不大,然而久经战阵乃是沙场宿将,不是渊松这个颇有智计却没有经验的毛头小子可以相比的,一招请君入瓮,将他陷入了十面埋伏之绝境。

    李道宗困住了渊松,甚至还有余力分出四千兵马反攻新城。

    雨打在李道宗的铠甲上,发出阵阵声响,看着以如瓮中之鳖的渊松,下达了三面强攻的命令。

    唐军的攻坚手布列废镇之上,队形整齐划一,仿如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见到敌人惶然的缩在,人人无不战意昂扬,仰首阔步的杀向敌军。

    李道宗舞动着长枪,竟自驰骋到了阵前大笑道:“高句丽的小儿们,今趟我李某人若不杀你们个片甲不留,以后李某人的名字要倒转来念……”说着没有半点犹豫的,挺枪跃马,对着高句丽的军阵猛冲了过去。

    李道宗虽是皇亲,然而在这个尚武的时候,唐朝大将除了李靖、刘仁轨这样真的甚无勇力的大将,站在后面指挥,其他的几乎没有缩在后方的。

    莫说是这种小的阵仗,就算兵少将寡,李道宗依旧有胆气杀入敌阵,乱敌阵型。

    己方士气如虹,正是一鼓作气,摧垮敌军的时候。若耽搁时间,只会令气势衰竭减弱,李道宗亲自率兵强攻,恰好将士气推向极致,正深合兵法大道。

    这一点点的细节,正是战场交兵取胜的关键。

    唐军骁勇如虎,一拥而上,三面夹攻直将渊松打的节节败退。

    在强横的压力之下,中计的渊松几乎没有什么还手之力,纵然是万般的不情愿,依旧给压的往建安城败退。

    直至建安城十里之处,建安依旧无支援的消息,渊松因且战且退,身上多处受伤,血流而尽。

    新城对于唐军的夜袭毫无防范,有无大将镇守,城中的精锐兵卒都让渊松带走,剩下的多是新募的新兵,胆怯且战斗力底下只是坚持到翌日天明,便让唐军攻陷。

    此役渊松战死,新城落陷,斛斜谷眼睁睁的瞧着渊松战死而不支援……

    “果然稳如磐石!”

    罗士信瞧着战报,也不得不暗自赞叹,同时也大感头疼。

    便在这时,他得到了左天成带来的新消息:高句丽三万五千援兵已经渡过安市城,正向建安增援。

    罗士信眼中涌现战意笑道:“终于来了!”(未完待续。。)

    。。。

第二十一章 正面迎击() 
在得知高句丽援兵逼近之后,罗士信当即找来了张士贵。

    “大总管!”张士贵踏着雨后泥泞的道路来到了中军大帐。

    罗士信也不客套,直接道:“高句丽的援兵即将抵达建安,我决定亲率兵马,前去迎击。我走之后,困守辽东城就看你的了,一切大小事务,由你全权负责。”

    张士贵有些心急,这几大总管各自都有任务,都立了不小的功绩,只瞧得心痒难耐,请命道:“区区援兵杂碎,哪里需要大大总管亲自出马。交给末将便是,末将以项上人头担保,保证让他们一个也进不了建安城。”

    “这个我相信!”罗士信毫不犹豫的道,张士贵的骁勇善战也是出了名的,只要给他足够的兵马让他放手去干,没有任何道理打输,可是他还是拒绝了,笑道:“这一仗不是要打赢那么简单,不只是要打赢,还要将建安城里的斛斜谷引诱出来。以斛斜谷的持重,怕是只有我亲自出马才能奏效。”

    张士贵也是阔达之人,见不可更改,便道:“既然如此,大总管放心,末将保证将辽东城看的死死的,不让他们威胁到新城。”

    “有你这句话,我便放心了!”罗士信道:“我们干了那么多事情,归根究底是为了攻打我们面前的这座辽东城。这辽东城就在眼前,张总管害怕没有功绩?”

    张士贵眼前一亮,登时大悟,兴高采烈地退下去了。

    罗士信从军中调了八千。又让占据新城的李道宗亲率一万士兵赶来,苏定方那里同样调来了两千兵马凑足了两万兵卒。

    想想杨广的奢侈。在想想现在的拮据,罗士信心中就有一万个“草泥马”……

    他带来了十万大军。但是几处一分兵,兵力就变得有些拮据了。

    因为战略需要,三万五千兵马让他安排走水路去奇袭卑沙城,攻打新城、建安城又分去三万兵马,围困辽东的兵卒不过三万五千,面对辽东这样的巨城,作为进攻的一方比之城中的两万五占据不了多少优势。

    这也是唐军围而不打的重要原因,也是因为兵力上的不足,不将辽东左右两翼的犄角新城、建安城攻下。想要拿下辽东,等同痴人说梦。

    也就如罗士信最先说的一样,攻打高句丽就如拔钉子,一颗颗的将钉子拔了,高句丽也就散架了,钉子拔不掉,就甭想打的下来。

    当前的局势,辽东可以晚些打,但建安城必需拿下。同样的还不能让高句丽的援兵进入建安城,如果让三万五的高句丽援兵进入建安,那便意味着高句丽在防守方的兵力与唐军进攻方的兵力对等。这攻城方本就吃亏,兵力再来对等。更别提胜利了。

    怎么样也必须将来支援的高句丽援兵击溃!

    这一次罗士信亲自出马,从各军中抽调兵卒,凑足两万之数。抵挡在了高句丽援兵的必经之路上。

    高句丽的援兵有三万五,而唐军却是东拼西凑的两万兵马。兵力上有着极大的差距。

    这一战的胜负,直接关系到唐军此次远征是成败。也是尤为重要。

    李道宗见罗士信将他们带到了建安城以东,一个不知名却恰恰能够截住高句丽援兵与建安城往来的要地,便让他们安营休息,就没有然后了。战术什么的都不商讨一下,等得有些着急,亲自找了上来。

    “大总管,根据前线传来的消息,高句丽的援兵还有两天的路程就到了。此战至关重要,我们应该怎么打,还请大总管示下!”

    “确切的说还有一天半……”罗士信笑着道,对于敌军的了解他比李道宗更加清楚:“高句丽的援兵已经得知了新城落陷的消息,我还传出了假消息,说渊斌之听闻孙儿战死,悲痛过渡以晕阙过去。高句丽援兵得知后,已经加快了行军速度,会比你预计的要快上半日。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休息,什么也不用做,等他们上门来就好了。”

    李道宗先是错愕,随即大悟,作揖道:“大总管高明,原来一切都在大总管掌控之中,末将糊涂,这里是瞎操心了。末将愿为先锋,助大将军破敌。”

    “一边去一边去!”罗士信毫不客气的道:“打的过我,再来给我抢位置,打不过左右两翼自己选择。”这主帅当得,很长时间都没有冲锋陷阵了,一路来胜战打的不少,可就没有他亲自上阵的份。好不容易等到这个机会,谁跟他抢就跟谁急。

    李道宗灰溜溜的道:“那我要左翼好了。”跟罗士信比武力,这不是蜉蝣撼树?

    “行!”罗士信见李道宗选择了除了正面最关键的左翼军,心底也暗自赞叹:李道宗不愧是李道宗,果然已经看破了他的战术策略。

    罗士信的斥候一直不断的给罗士信传递高句丽援兵的消息,对于他们的行军速度了如指掌。

    直到高句丽离他们还有二十里的时候,罗士信得到了高句丽全军减速的消息。

    这消息一传至罗士信这里,罗士信没有片刻犹豫,击鼓聚将,将三万兵马分作三路:李道宗领五千兵马为左翼,果毅都尉马文举领五千兵马为右翼,余者为中军,随他一起向高句丽方向急速行军。

    两万大军齐动,一口气来到了高句丽的援兵阵前。

    此时正值响午,日照当头!

    这大雨过后的第一个晴天,太阳显得格外明亮,在地平线的另一端高句丽早已得到唐军的消息,他们选在了在一次宽阔的原野列阵,意图将他们兵多的特性发挥到极致。三万五千大军,列成了整齐的方阵,明晃晃的长枪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生辉,气势恢宏。

    罗士信看着前面严阵以待的高句丽援兵,一句话也没有说依旧让兵卒让前方逼近,直至一里间距之时。

    罗士信直接让人瞧向了冲锋的战鼓,他没有说什么战术什么打法,只是在万众之中高呼道:“一群不长眼的杂碎来了,将士们跟着我碾碎他们……”

    这话音方落,他已经领着中军的万人队从正面冲杀过去,就如莽夫一般无脑。

    援兵阻击战就在如此出乎意料又带着几分急切之下拉开了序幕。

    罗士信的前部分为两拨,一拨是他亲自率领的三千骑兵,跟在三千骑兵身后的是莫虎儿暂时率领的七千唐军步卒。

    面对罗士信的突杀,高句丽军阵的中后方发生了变动,数千弓手移动到了近前,他们麻利的弯弓射箭,在罗士信冲入一箭之地的时候,松开了弓弦……

    高句丽民族善射,因为他们所处的地方靠山靠水,属于半渔猎民族,弓箭正是他们的强项,在射箭这方面即便是草原民族也要逊色他们一二。

    密密麻麻的箭羽如乌云一般向着罗士信方向压顶而来,密集强劲。

    对于弓袭,罗士信早有了应对之法,将披风挂着长枪上,猛力转动,偌大的披风在他的舞动之下,仿佛形成了一度气墙,将丈余之内的箭矢通通抵挡在外。不但保护了自己,在他身旁的兵卒亦在保护之内。不过他这一手,保护的兵卒终究是在少数。

    斗篷范围之外的敌人,依旧受到了箭羽的的扫射。

    冲在前端的百名唐军骑兵有的瞬间身中数箭,有的人甚至连吭都没吭一声就落下马去。

    唐军的素质在这一刻也一览无遗,中箭的兵卒并没有减缓速度,而一手牵着缰绳并且高抬着手臂,以手臂上的铁护腕护着面门,习惯性的将武器含在口中,伸手将插在身上的箭羽扯断,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减缓速度。没有中箭的更是嗷嗷叫的冲的更欢:因为他们知道这一波箭羽没有射到他们是幸运,下一波也许就没有这个运气了。而闪避箭羽的最好方法不是逃,是近身!因此毫不畏缩,奋勇争先。

    面对唐军如此不要命的冲刺,高句丽的射手营连第二波箭羽都来不及射出,罗士信已经先一步对上了他们密集的枪阵。

    稳如泰山的枪阵,对于全速突击的骑兵威胁甚大!

    罗士信深知这点,在唐军骑兵逼近百步的时候,独自跃纵而出。

    赤骠在罗士信的无心训练下,爆发力格外可怖,百步的间距眨眼便到,长枪向前猛力一撩,系在枪头的斗篷卷住了挡在他马前的十数柄长枪,枪尖一挑,十数柄长枪脱手而出,往天上冲去。

    少了枪尖的阻拦,罗士信没有片刻犹豫的切入敌阵,他并没有如以往一样,强行在敌阵中撕裂一道口子,而是在正前方左突右杀,将前排的枪兵阵搅得一塌糊涂。

    紧随着他冲刺的骑兵见枪阵让罗士信搅乱,以不足以给他们造成威胁,倍受鼓舞,加快了冲刺的力度,几下呼吸的功夫,唐军骑兵狠狠地楔入高句丽的枪阵之中。

    弱!

    这是初次交锋高句丽的援兵给罗士信唯一的感觉。

    高句丽真的很弱?

    其实不然!

    罗士信这没有战术的战术,恰恰是最好的战术……

    直接让高句丽的战斗力下降了一半……(未完待续。。)

    。。。

第二十二章 破罐子破摔() 
战阵交锋,胜败之间,只是相差一线。

    胜利者往往就是能够抓住那一线的存在。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的本意是什么,极少有人真正知道的。他的存在大多被引用于战场,是极有道理的。

    大唐现在面对的局面恰恰是没有天时,没有地利,也没有人和。

    辽东苦寒,不是本地人极难适应,唐军兵卒多为关中人,是以没有天时。高句丽处于守势,前占据坚城后有援兵,大唐亦无地利要素。至于人心,高句丽占据了辽东已有两百多年,境内的百姓两百多年都在接受高句丽的统制,接受高句丽文化的洗脑。说他们有多么向往中原,认为自己的中原人那都是虚的。不能说没有想回归中原怀抱的志士,但无可避免的有很多人已经潜移默化的将自己视为高句丽人,将大唐兵马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