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 >

第28部分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第28部分

小说: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胪鮾住⒊ど惩鮼V、河间王颙、成都王颖先后被杀。东海王司马越于永兴三年(公元306年)毒死惠帝,另立皇太弟司马炽为帝,是为怀帝。前后混战了十六年的“八王之乱”至此结束。“八王之乱”是一场大破坏,再加上天灾不断发生,瘟疫流行,广大劳动人民或死于战火,或流离失所。“五胡”亡晋 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至黄河中下游,四川、甘肃的民族也在川、甘、陕间移动。内迁的主要民族有匈奴、羯(jié杰)、氐、羌、鲜卑,史称“五胡”。内迁民族群众饱受汉官、地主的剥削和奴役,生活十分痛苦。在“八王之乱”时,他们又多被利用于争战,死亡很多,因之不断发动武力反抗。惠帝元康四年至六年(公元294年至296年),匈奴人在谷远(今山西沁源)、氐和羌族在关中先后起义,众至数十万人。永康二年(301年),賨人②在李特的领导下起义,大败晋军,攻占广汉,进围成都。太安二年(303年),李特自称益州牧,建立革命政权。李特战死,其弟李流率领部众继续战斗。李流病死,李特之子李雄为首领,攻下成都,自称成都王。永兴三年(306年),改称皇帝,国号大成。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汾河流域起兵,自称汉王。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刘渊称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国号汉。永嘉四年,刘渊死,其子刘聪立。次年,派其族弟刘曜攻破洛阳,俘晋怀帝。晋在关中的官僚又拥立秦王司马邺为帝,是为愍(mǐn皿)帝,都于长安。建兴四年(316年),刘曜又攻入长安,俘愍帝,西晋灭亡。   复习题:*1。三国时期有哪几次著名战役?各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2。曹魏屯田的情况是怎样的?*3。九品中正初创时及后来的变化各是怎样的?4。诸葛亮平定南中是用什么策略?5。“八王之乱”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重要名词:*董卓袁绍 *曹操 *刘备 *孙权 刘表 *诸葛亮 孟获姜维 *周瑜 陆逊 邓艾 *司马炎 *贾南风 李特 *李雄*刘渊 *九品中正 占田制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八王之乱 *賨人 *夷州…① 原治汉寿县(今湖南汉寿北)。初平元年(190年),刘表任荆川刺史,徙治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① 一说在今湖北嘉鱼境,一说在今蒲圻县西北赤壁山。 ① 魏自以为土德,水得土而活,土得水而柔,故去佳加水,改雒阳为洛阳。 ② 荆州共辖七郡,江南四郡为武陵、长沙、桂阳、零陵;江北三郡为南郡、江夏、南阳。 ① 魏表从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都许开始。 ② 《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建安十五年春令。 ③ 《宋书》卷九四《恩幸传·论》。 ① 《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 ② 《三国志》卷一四《魏书·程昱传》注引《世语》。 ③ 《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建安元年:“始兴屯田”。注引《魏书》。 ① 蜀表从208年刘备据荆州开始。 ① 《三国志》卷三九《蜀书·马谡传》裴注引《襄阳记》载马谡语。 ② 《太平御览》卷八一五《布帛部》引。“市”原作“布”,误。 ① 吴表从200年孙权继孙策统治江东开始。 ① 参看《太平御览》卷七七一《舟部》引万震《南州异物志》和康泰《吴时外国传》。大秦:罗马帝国。 ① 《三国志》卷六一《吴书·陆凯传》。 ② 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本楚金陵邑,孙权重筑改名,时称石首城或石头城,为军事要地。 ① 西晋表从晋代魏开始。 ② 《晋书》卷二六《食货志》:“男女年十六已上至六十为正丁,十五已下至十三、六十一已上至六十五为次丁,十二已下六十六已上为老小,不事。远夷不课田者输义米,户三斛,远者五斗,极远者输算钱,人二十八文。” ① 《初学记》卷二七《宝器部·绢第九》引《晋故事》:“凡民丁课田,夫五十亩,收租四斛,绢三匹,绵三斤。” ① 《晋书》卷三七《宗室列传》史臣曰。 ② 《晋书》卷四八《段灼传》。筚门,用荆竹编制的门。喻寒门。陆沉,隐居。 ③ 《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① 步障,遮避风尘或障蔽内外的屏幕。 ② 椒,香料,赤石脂,风化石料,均可涂饰墙壁。 ③ 《晋书》卷三三《石苞传》附《石崇传》。 ④ 《晋书》卷四七《傅玄传》附《傅咸传》。 ① 八王是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jiǒng窘)、长沙王乂(yì刈)、成都王颖、河间王颙(yóng喁)、东海王越。 ② 賨(cóng从)人,古代巴人称赋税为“賨”,后巴人亦称“賨人”。亦称“巴氐”。
   第二节 东晋 南朝(317—420年)(420—589年)
  东晋、南朝的政治、经济制度是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继续和发展。在这期间,长江以南的开发迅速,经济发展较快。
  一、东晋偏安江南
  1。东晋的建立
  永嘉南渡 永嘉(307—313年)是西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在这期间,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羯、氐、羌、鲜卑等相继起兵,匈奴贵族刘渊、刘聪等相继称帝,还连续攻破洛阳、长安,俘虏晋怀帝、愍(mǐn皿)帝,灭亡西晋。史称此事件为“五胡乱华”。当时的战争带有严重的民族仇杀的性质,所以十分残酷。如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时,杀戮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京师洛阳变为一片瓦砾。羯人石勒在东郡击败晋军,杀王公以下十余万人。汉族官民纷纷南逃,史称“永嘉南渡”。西晋末年,琅邪王司马睿(ruì瑞)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驻建邺①。江南战争很少,社会稳定,在永嘉及以后的时间中,北方的贵族、官僚及士族、大地主纷纷携眷南逃。随同南逃的还有宗族、部曲、宾客等等。同乡同里的居民也往往随从大地主南逃。随从一户大地主南逃的居民多者有千余家,人口达数万人。少的也有百余家,数百口人。有的逃到广陵(今江苏扬州),有的逃到京口(今镇江)以南。《晋书·王导传》曰:“洛阳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王与马,共天下 公元316年(建兴四年),西晋灭,南方的官僚和南逃的北方士族的首领们于次年拥立司马睿为晋王,又次年立为帝,是为元帝,建都建康,史称东晋。
  司马睿在洛阳时,就与王导“秦相亲善”,“契同友执”。王导属琅邪王氏,是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他随司马睿到建邺(建康),建议睿从南来的士族中,“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争取“侨姓士族”的拥护。又建议拉拢江南“吴姓士族”。司马睿果然得到“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的拥护。司马睿称帝,王导和其族兄王敦的功劳最大。他以王导任丞相,掌大权;以王敦任镇东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几乎包括当时东晋全境)诸军事、江州刺史,所以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①之说。在司马睿登帝位,接受将吏朝拜时,他让王导“升御床共坐”②,可见王家在东晋政权中的地位之高。朝廷和地方官吏,几乎都由侨姓和吴姓士族及其子弟充当。“侨置”与“土断” 永嘉南渡及以后的一段时间中,中原地区的人口南逃的极多,仅登录于官府户籍的,就约有七十万人。还有相当数量被控制在大地主手中,作为私家奴役的人口,未登于户籍。也有不少漂流不定的人口,叫做“浮浪人”,亦没有户籍。这些南渡的人口叫做侨人、侨户。侨人的绝大多数是按照宗族、乡里相聚而居的,侨姓士族、地主往往是侨人的自然首领或主人,他们以拥有侨人作为自己的势力。东晋统治者为了控制侨人,也为了维护侨姓士族的利益,在侨人比较集中的地区,暂时借地重置了许多侨人的原籍州、郡、县,并仍用旧名,叫做侨州、侨郡、侨县,简称“侨置”或“侨立”①。如在京口侨置徐州,在江乘(shèng胜,今江苏句容北)侨置琅邪郡与临沂县。刘裕收复青、徐等州后,曾在原州、郡名前加一“北”字,与侨州、郡相区别,如北兖州(治今河南滑县东旧滑县)。刘裕代晋后,又取消“北”字,恢复旧名,而另在侨州、郡名前加一“南”字,如南兖州(治今江苏镇江)。初置侨州、郡、县时,规定侨人有户籍的,免除赋役,这对招徕北人和鼓励登录流人于户籍都起了一定的作用。南方原有的郡县叫做“土郡县”。土断是东晋和南朝废除侨置、将侨人的户口编入土郡县的办法。东晋设侨置,本来是一种临时措施。侨置设立后,出现了许多严重问题:一、版籍混乱——侨置某个州、郡、县,本来是为某原州、郡、县的南来人口而设。可是南来人口都是流民性质,在同一侨置中,往往杂居着来自不同州、郡、县的侨人,因之侨置郡县林立。如今江苏南部就有侨郡三十三,侨县七十五。又在侨置郡县中,所居不全是侨人。如南徐州(治今江苏镇江)境内,全部人口为四十二万余人,其中侨人约为二十二万余人,其余二十万为土著。许多土郡县内也有或多或少的侨人散处。又由于侨人居处并不固定,经常流动,致使侨置郡县也常改变。二、影响财政——侨置郡县或侨人是不征租税徭役的。士族地主们乘机广占田地,大量地隐瞒户口,时间已久,这就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徭役的征调。晋成帝(326—342)时,已开始推行“土断”。哀帝兴宁二年(公元364年)三月庚戌,又大规模地实行“土断”,称作“庚戌土断”。土断由桓温主持,严厉清查户口,对隐匿(nì昵)户口的豪族地主也给予惩处。这次“土断”的成果很大。“土断”之后,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也增多了。
  2。东晋北伐前秦南征
  东晋建立前期,曾多次出兵北伐,最重要的是祖逖(tì替)和桓温的北伐。在北方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些国家也曾一再南征,最重要的事件是由前秦南征而发生的“淝水之战”。祖逖北伐 祖逖是范阳遒(qiú酋,今河北涞水县北)人,士族家庭出身,曾做过职位不高的官吏。在刘曜攻陷洛阳时,他率亲族邻里数百家,南逃至泗口(今江苏清江市北)。司马睿任命他为徐州刺史;后又调他到京口,任军谘(zī兹)祭酒。祖逖上书司马睿,要求北伐。他说:“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①他估计,只要南方的晋兵一出,北方人民必然群起响应,中原可以收复。可是司马睿只想在江南建立他的统治,对北伐并无兴趣。因之给了祖逖以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的名义,又给了一千人的口粮和三千匹布,作为军用物资,要他北伐;但却不给士卒和兵器,要他自行招募和打造。永嘉七年(公元313年),祖逖毅然率领自己原有的部曲百余家渡江北上。他在长江中流击楫(jí集)、慷慨发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①祖逖在淮阴(今江苏清江)冶铸兵器,招募士卒,队伍扩大到二千余人。他进军至今河南地区,联合当地的起义武装,大破石虎(石勒之侄)军五万余人,又连破石勒军,一时“黄河以南,尽为晋土”,“石勒不敢窥兵河南”。可是正当祖逖准备渡河北上,“扫清冀、朔”②的时候,司马睿派来了戴渊为都督兖豫幽冀雍并六州诸军事、征西将军,以牵制祖逖。祖逖忧愤成疾,于公元321年(大兴四年)病死于雍丘(今河南杞县),北伐停止。后来祖逖收复的土地又相继失去。桓温北伐 桓温是龙亢(今安徽怀远)人,晋明帝之婿,任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公元347年(永和三年),他率军入蜀,灭了賨人李氏的汉国③,声威大振,他后来曾三次北伐。第一次是在公元354年(永和十年),他亲率步骑四万余人,连败氐族所建的前秦,直抵霸上(今陕西长安东),当地居民“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④桓温因军粮不继,未能攻克长安,退返襄阳。第二次北伐是在公元356年,桓温击败羌族贵族姚襄,收复洛阳。桓温向晋穆帝建议还都洛阳;又建议自西晋末年以来南迁的士庶人等,一律返回故乡。可是这时自皇帝下至达官贵人,均安于江南一隅,不愿北还。桓温的建议未被采纳。后来桓温返回江南,洛阳和其他已收复的土地又相继失掉。第三次北伐是在公元369年(太和四年),桓温率步骑五万人大破前燕军,进抵枋头(今河南浚县)。可是前燕得到前秦的支援,截断了晋军的粮道,桓温只得退兵。在退兵途中,晋军遭到前燕骑兵的追击,死者三万余人。桓温北伐,虽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可是东晋统治集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