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

第145部分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第145部分

小说: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互行礼,报了姓名后,顾青云知道面前的苏大人名字是苏秋意,非常有……诗意的名字。

    “慎之,你擅长什么?”苏秋意很亲切地称呼他的字。

    顾青云腼腆一笑,道:“学生只在算学方面好一点点。”

    苏秋意点点头,捋了捋胡子,道:“你太谦虚了,能考中庶吉士的,各方面都是好的。”

    顾青云只是笑笑,摸摸鼻子不说话。

    “这样吧,这几天本官还有急事忙,你就先了解咱们翰林院的事,特别是修史方面的,等本官忙完再具体安排你做事。”苏秋意说了一句,脸上露出歉意。

    顾青云点点头,只能应是。

    于是,接下来的时间里,顾青云只能自己找书看了。幸亏在翰林院内有藏书很丰富的皇家藏书楼,里面收藏丰富,外面难得一见的历代典籍和孤本珍本,这里大多数都有。

    因为这个,顾青云看得不亦乐乎,没有人理会自己不要紧,有书看就行。反正他现在是新人,少说话多看书就是了。

    至于苏秋意说的修史,这的确是翰林院的大事。事实上,这是整个夏朝的大事。

    为前朝修史,主要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统的,是天下之主。除了这个,顾青云估计还有以史为镜的意思。

    前朝的历史本朝来修,这是唐朝之后的惯例。

    唐朝之前的史书似乎都是私人或史官编写,到了唐朝,第一次出现由皇帝组织参与,学者集体编写史书的情况。从这里开始,中国之后的官修史书都是集体编撰,这个习惯延续至今。

    现在他们夏朝也是这样,要编撰华朝的正史,这个决定从洪正三年就开始了,到现在还没编撰完。

    修史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由当朝丞相带头,其他几名大学士作为副手,地点放在翰林院,所以整个翰林院的人也要参与进去。此外,皇帝还会号召在野的博学之人参与进来。

    顾青云估计自己以后也能参与,只是作为打下手的存在。他现在还是新人,这么严肃宏大的事还轮不到他,最多是校对一下错别字之类的。

    只要一想到修史馆里的那些大牛,顾青云就很是激动。

    如果他们能指点一两下,自己肯定会受益匪浅。

    这就是翰林院的好处之一,而且必须是皇朝前期才会享受到的待遇,等修完《华史》后,那些人就会散去,就没那么好的事了。

    即便他如此热切,可顾青云还是没能有机会接近修史馆。

    晚上和简薇聊天时,顾青云说起这个就郁闷,道:“翰林院大大小小的官都有六七十人,那些名士大儒肯定很多人盯着,而且他们都忙于修史,估计没空理我。”

    “夫君,你这么好,一定有人能慧眼识珠的。”简薇握住他的手,柔声道。

    顾青云想了想,突然一笑,道:“其实我只是被他们的名头镇住了,想知道名士和大儒是什么样子的,只是好奇而已。老师的学识已经够我学,而且我可以自学啊,这么好的条件!对了,我在藏书楼看到一本算学书,写得很好,可竟然没有在外面看到。”

    “这很正常,夫君,你有空找找前朝李丛云的诗集,现在流出来的诗集都是零散的,我想看看翰林院有没有。”简薇说了一句。她虽然也学过四书五经,可毕竟不用科考,所以钻研不深,平时都是在看诗集、游记和话本。

    也就是她嫁给夫君,家中无公婆在侧,旁边又是自己的亲人,管家都没多少事管,有大把的时间让她消遣,才能如此悠闲,否则肯定连弹琴画画的时间都没有。

    “好,我有空就去找一下。”顾青云点头答应,李丛云的诗在前朝很出名,他的风格自己也很喜欢。

    接下来的几天,顾青云的仕途生涯波澜不惊,很是平缓。唯一的例外是,在闲了两天后,顾青云就被其他官员叫去干活了,都是做一些打杂的工作,或是帮忙找书,或是帮忙校勘文章。这些活很琐碎,容易消磨人的热情。

    翰林院还有一个职责是要写祝文、册宝文(册立、册封后妃)、册诰文(册封王公)、碑文、谕祭文等。此外,还要纂修实录、圣训、本纪、玉牒及其他书史等,这些事情或由翰林院承办,或由翰林院派编修、检讨参与纂修。'注2'

    所以单单是其中的编辑校勘就有很多活。

    顾青云见比自己地位低的官员都忙得团团转,只能跟着一起忙活。

    张修远也在翰林院,只是他们不在同一个地方办公,大家不好在院内说话,只能等到中午吃午饭的时候才会聊一会天。

    聊过天后,张修远说这是正常的过程,大家都经历过这一阶段。

    顾青云一听就放心了,他校对这些东西,自己也能学到很多知识,了解现在朝中发生什么事。

    在翰林院,中午是有一个时辰午休的,只是一般的人都不会回去,除非离家很近。下午散值(下班)时间,朝廷规定春分后是申正(下午四点),秋分后申初(下午三点)。

    午餐顾青云等人都会骑马到最近的饭馆解决,当然,如果方便的话,还可以让家里人送午饭来,省了午饭钱。

    方仁霄是由家里送饭的,只是他考虑到顾青云刚刚入职,还需要和其他同僚多接触,就没让人给他送。

    顾青云只能心领了。

    这天中午,他们正在云外楼的包厢吃饭,这次是土豪榜眼楚瑜请客,说是联络感情。

    大家一边吃一边聊天,后面就说到翰林院的事。

    “你们一甲真好啊,可以直接授官,不像我们,还要磨勘三年,我现在在翰林院都成为打杂的了,什么事都要我做,一点小事都要找到我。”二甲第九名的龚鸣凤抱怨道,他二十七岁,家是京城的,背景不知,不过家境肯定不错,平时出手阔绰,骑的马比他的好多了,第一天来上班,就引起大家的侧目。

    这话一出,楚瑜就不同意了,摇头道:“咱们刚踏入仕途,都是新人,照样要磨勘三年,龚兄你做的,我们也要做。”

    “不可能吧?”龚鸣凤半信半疑。

    ……

    顾青云没开口说话,他现在饿得很,今天一天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忙得团团转。而且在背后吐槽抱怨这事,为了自己好,他还是不跟着掺和了。

    不过他很佩服楚瑜的交际能力,几乎是面面俱到,和谁都能说上话,力图让人感受不到冷落。而且,他还把他们这一科的十二个人都请来了。

    只有状元孔繁忠这次有事没来。

    嗯,这个红烧狮子头好吃,这个菜心也不错。

    一旁的庞喜林也同样如此,埋头苦吃。他现在来报到了,比他们迟半个月。

    “喜林兄,你的婚事可定下日子了?”不知何时,楚瑜已经把话题转到这里。

    一说起这个话题,大家就羡慕妒忌恨。

    “恭喜恭喜,探花郎,你这是双喜临门,大小一起登科,羡煞人也。”大家纷纷恭喜。

    顾青云也是如此,殿试名次一出来,进士中还没成亲的新科进士就成为人们眼中的香馍馍,特别是探花庞喜林和谭子礼,两人算是少年进士,年轻有为,长得也不差。

    尤其是谭子礼,更是大受欢迎,他家庭背景比庞喜林好多了,而且人长得比庞喜林俊朗,更是在京城闺秀的圈子掀起了一阵热潮。

    大概是因为回乡祭祖的事,谭子礼现在还没有敲定婚事,大家还不知道他和哪家结亲。不过庞喜林却是很快就敲定了。

    他娶的是他们会试的座师白烨的庶女,说是庶女其实也相当于嫡女了,毕竟白大人只有三儿一女,儿子都是正妻生的,女儿是最小的,很受宠爱,从小在嫡母身边教养长大,相当于嫡女。

    顾青云听说是庞喜林去谢师恩时,无意中和人家白姑娘相遇,然后双方一见钟情。

    这话是庞喜林告诉他的,顾青云不知道真假,只是想到当初他们一起去白大人家拜访时,大家进去的时间都不同,有些是一个个进,有些是和别人一起进,所以庞喜林能遇到白姑娘是有可能的。

    顾青云只奇怪,白姑娘怎么走到前院来了,还这么巧就碰到庞喜林?

    他只能感叹现在礼教比前些年放松了,要不然被人知道的话,白姑娘肯定会被说嘴。

    庞喜林闻言,就放下筷子,羞涩一笑,道:“都是白大人抬爱。”

    顾青云转头看了他一眼,心里暗自发笑。这家伙脸皮厚得很,怎么可能现在害羞?多半是装的。不过一想起对方刚毕业出来就娶了最高法院院长的闺女,就不得不感叹他的运气和实力。

    这才是人生赢家的节奏啊!就比娶回一名郡主差一点点了。

    “你还没说什么时候成亲?这样咱们好准备贺礼,到时咱们肯定跟着你去迎亲。”谭子礼插了一句,这是他今天第一次开口。

    他最近和岑侍讲暗暗杠上,闹得很不愉快。今天楚瑜叫他出来吃饭,他都不太乐意,不过后来可能觉得不好,就同意了。

    “就定在十月初一,到时肯定给你们发请柬。”庞喜林笑了起来,“我老师也会来。”

    听到他老师亲自来参加他的婚礼,众人又一阵羡慕。这可是大儒啊!平时难得一见,不是窝在老家教书,就是隐居起来,没想到婚礼那天还可以见到。

    而且这代表着大儒对庞喜林的宠爱,毕竟是最小的弟子。这样一来,庞喜林的师兄们也会对他照顾一二。要知道,他的师兄们有几个在官场混得不错的。

    顾青云则把注意力放在迎亲上,只要一想,他们这一群人跟着去迎亲的话,新娘家里想为难他们都不行了,这帮人作诗绝对是其中的翘楚。

    大家纷纷表态说一定会去参加的。

    “对了,子礼兄,方兄,最近岑侍讲还为难你们吗?”楚瑜突然问道。

    岑侍讲已经六十出头,如张修远所说,还有两三年就致仕,他一辈子都是翰林官,没做过其他官职。浸□□中几十年,他的学识的确很渊博,是翰林院中资历最老的,可性子的确不太讨喜,喜欢训诫别人。

    他会动不动就说:“你们这些年轻人,一点苦都吃不了,想当初我们……”巴拉巴拉地把他当初的辛苦说了一通。

    好吧,这是小事,顾青云也被他说过,这不要紧。只是他大概有文人的通病,什么都看不顺眼,只要他看不惯的,动不动就写诗骂人,要不就是写文章讽刺人。

    他还是京华小报最受欢迎的作者,据说得到的润笔费很高。

    可这样一来,他在翰林院的关系就会很紧张,大家都不喜欢他。

    他还有个毛病,他不喜欢长得好看的年轻男人,见到年轻俊美的进士,就会开启讽刺模式。

109|构思() 
所以说想知道自己长得好不好,就看岑侍讲对自己的态度。如果恶劣的话,恭喜你,你绝对是美男子!如果他对你的态度很好,好了,你应该相貌较为普通。

    张修远、楚瑜、谭子礼、方子茗都受过他的攻击,包括顾青云自己,也被针对过几次。不过顾青云谁啊,脸皮厚得很,就当做夸奖了。

    这方面张修远深有体会。

    不过他们这帮新科进士一到翰林院,张修远就得以解脱,现在轮到楚瑜他们。

    但顾青云觉得这岑侍讲还是很有分寸的,起码他很少说楚瑜,倒是方子茗和谭子礼经常会被嘲讽一番,从发型到衣服,还会作诗出来,把诗句写在翰林院的墙上。

    顾青云从头看到尾,觉得他的诗才真的不错,脱口成章。

    就是要麻烦翰林院的杂役天天擦墙壁,不过看他们那熟练的动作,估计已经习惯了。

    方子茗气了几次,跟顾青云吐槽后就淡定了,以后就无视。只有谭子礼,他的嘴巴也毒得很,经常作诗暗暗讽刺。

    两人一唱一和的,跟打球似的你来我往,只便宜了他们这帮围观观众。

    顾青云突然觉得翰林院其实还是很热闹的,不说其他的,起码他认为自己欣赏诗文的水平又提高一成。

    此时楚瑜问岑侍讲是否还在难为方子茗和谭子礼,想起岑侍讲的为人,大家忍不住暗笑起来。

    “还好,岑侍讲不是每次都有空闲时间。”方子茗放下筷子,端起茶杯抿了一口,面无表情地说,“我已经习惯了。”

    谭子礼却眉头紧皱,轻轻地哼了一声,没有说话。

    大家不再说什么,岑侍讲毕竟是他们的前辈,不好在这种场合说太多。

    顾青云上了几天班后,还有两天就是九月初九,又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家里早已备好菊花糕、茱萸等物。这一天和往年一样,官员都可以放假,加上九月初十正好是休沐日,就是两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