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最秦 >

第16部分

最秦-第16部分

小说: 最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人,自古清高,就低不就高。如今胡亥放下帝王身姿,向他们行了一个学生礼,立刻在这七十人中建立起了好感。

    “似乎这皇帝也并不如传言中那么坏。”许多儒生在这一刻都抱有雷同的想法。

    除了那眸子如点墨的儒生,他只是在胡亥施礼的时候,安静的回了一礼。脸上却不动声色,不悲不喜。

    “朕,今日请各位博士来咸阳宫,是为大秦献计献策。今日,在这大殿,言之无罪!”胡亥没有绕圈子,直接向这些儒生表露了自己的心思。

    在他话说出的瞬间,下面的众多儒生静了一下。

    这些文人,久被压抑,只能在太学馆安心做学问。其实文人都是有梦想有抱负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没有一个人不想学完文武艺,货卖帝王家。

    只可惜,法家当道,李斯、赵高这些法家一脉之人对儒家,甚至其持其他学说的人抵制的非常坚决。

    如今皇帝给机会,这些被压抑了多年的书生终于又看到了希望,有些胆大的立刻跃跃欲试。

    “今日,朕要问的这个。”说着,胡亥拿起了面前几案上的一卷竹简。

    他缓缓打开,竹简上奏报的是三秦大地之外,函谷关之东,张楚陈涉的叛乱。

    胡亥简单的把竹简上的奏报说了说,然后期待的看着七十个儒生说道:“朕已经派出少府章邯,他率领骊山赦免的死囚暂时拒敌。可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治标不治本。朕希望各位博士不吝赐教。”

    文人怕事。

    没事儿的时候,在太学馆议论朝政,都是口若悬河。

    如今胡亥当真问政于他们,却没有人站出来,就连刚刚跃跃欲试的几个人都感觉到事态重大,不宜表态。

    胡亥扫视了一圈,见没有人说话,脸上露出了失望的神色。

    他叹息一声,可就在那声叹息尚未落下的时候,一个声音传了出来:“臣,淳于庸上奏。”

第30章 叔孙通(1)() 
“淳于庸……”胡亥心中重复着这个名字,眼前这个儒生不过三十上下,眉目清秀,身材匀称,中等的个头。略显苍白的脸上因为激动亦或是紧张,有一层细密的汗珠正缓缓的渗出。

    胡亥暗叹一声,儒生们之所以如此,不怪他们胆小。而是这秦二世的名声的确不怎么样。

    想到这,胡亥脸上露出他能做出最温暖的样子,鼓励的向淳于庸点了点头。

    果然,淳于庸看到胡亥的神思,原本就挺直的腰身又直了一点点:“臣等,在太学馆也曾听到留言,言说陈涉起兵,其将武臣已经掠下赵地,各地烽烟四起。臣等讨论过,认为皇上迟迟不做应对,完全是不知道真实情况。我们斗胆总结,这一切是赵高乱政,欺瞒皇上!”

    淳于庸这话掷地有声,却缺少思量。他口口声声带着‘臣等’‘我们’把所有太学馆的儒生一网打尽。

    若按照大秦曾经的律令,私下议论朝政,那就是死罪。这七十儒生很可能随着淳于庸的一番话,被胡亥斩杀殆尽。

    所以他话音落下,很多儒生都瑟瑟发抖。更有那没城府的则悄悄的望向那四旬左右的中年儒生,低声说道:“若不是你可怜淳于越,让他儿子到太学馆谋个出路,怎会陷我等于此!”

    更多儒生的目光落到了中年儒生身上,都带着些许挑剔。

    可中年儒生毫不理会,甚至笔挺的身姿都未曾改变,那漆黑如同点墨的眸子则丝毫不错神的盯着秦二世胡亥。

    他此刻,已经把全部的精神都留在了胡亥的身上。

    “此人善于曲意逢迎,若非如此,怎能做我等之首!”一老儒闭目,心中暗叹。

    更多的人则是怒目看着淳于庸,但看到秦二世胡亥的时候,却又战战兢兢。

    胡亥脸上的柔和在淳于庸说出赵高名字之时,立刻阴沉下来,见淳于庸还想再说,他伸手制止,冷声说道:“朕已经传召,不日赵大人就会封王。赵大人是帝师,不容你多言。今天只讨论如何应对陈涉造反,谁也不许毁谤帝师!”

    淳于庸一怔,但他性格耿直,被胡亥几句话,更是激起儒生的傲骨,此刻上古名臣比干之流的魂魄附体:“臣,冒死直谏。若不诛杀赵高,平乱之事定会波折连连。请皇上明鉴。”

    面对这个不怕死的家伙,胡亥只能在心中苦笑,脸上还要装作阴沉模样,狠狠的一拍桌案,大声说吩咐道:“陈甲,将淳于庸拿下,押送李信那,等候发落。”

    陈甲应了声“诺”,立刻指挥人把淳于庸连推带搡的压向大殿之外。

    “皇上金口玉言,说今日言之无罪,臣,不服……”淳于庸此刻竟无丝毫惧色,在甲士的推搡下,还回头争辩。

    胡亥看着他,心中佩服,脸上却只能冷笑,说道:“朕,是让你们说如何应对陈涉叛乱,你说多了。”

    众儒生在淳于庸越来越远的争辩声中,一片沉静。就连那眸如点墨的中年儒生古井不波的神色也出现了一丝难以察觉的波动。

    出了淳于庸的波折,大殿上陷入寂静。

    七十儒生会深宫,胡亥料想过会出现淳于庸这样指责赵高的人,他也早就和蒙毅商量过对策:就是暂时拘押把矛头指向赵高的儒生,给赵高放个烟幕弹,麻痹对手。

    可胡亥没想到第一个站出来的儒生淳于庸就把矛头指向赵高,为了成功的麻痹赵高,他不得不发威把淳于庸羁押。这个消息很快就会传进赵高府邸。

    可这样做之后,七十儒生的言路肯定被堵上,他问政的初衷也被破坏。

    “舍,得!”胡亥暗叹。

    事情有轻重缓急。眼下除掉赵高是最重要的,这些儒生的心只要除了赵高,很容易就能收回来。

    “攘外必先安内!”胡亥脑海中重复着这句话,坚定了他此刻的思想。他的魂来自于受到儒家数千年影响的后世,对这些儒生,胡亥还是有些心软。

    出现了淳于庸的插曲,儒生的热情有所减退。更多人说道陈涉叛乱,都只捡表面不疼不痒的问题来说。

    胡亥揉了揉额头,他想怪这些儒生不出力,可若没淳于庸的事件,众儒生也不会如此。

    究其原因,还是赵高这个老家伙害的他不得不如此。胡亥把这次问政的失败归咎于赵高,杀赵高之心,更是迫切。

    这七十儒生会深宫,问政一事,算是暂时失败。但胡亥相信,诛杀赵高之后,这些人能明白他的心。

    问政、向赵高释放烟幕,是胡亥此次召见儒生的目的。同时他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挖出一个人。

    这人正是太学馆为今的首席待诏博士叔孙通!

    “叔孙通,说说你的意见!”胡亥不愿意再听儒生们慷慨激昂的说着表象的问题,而是直接把眼光放在那有着漆黑眸子的中年儒生叔孙通身上。

    叔孙通笔挺的身子在这一时刻突然软了下来,原本无表情的脸上瞬间堆积着崇敬的笑容,一矮身伏跪在地上,因堆积笑容而眯起的眼阻挡了他漆黑的眸。

    “臣,认为,皇上乃天子,圣明独断,早有慧心解决这一切问题。臣等智慧不及皇上万一,所出的主意都不入皇上龙眼。臣等任务,是管理好太学馆,为大秦储备人才,才是本分。在皇上面前妄言朝政,那是真真的不妥……”叔孙通接下来是长篇大论的夸赞胡亥,有那么几下马屁拍的胡亥的确挺舒服。

    不过胡亥明白,历史上这个叔孙通是个大才,辅佐了刘邦。此是个大直若曲之人,断然不能让他从自己手下离开。

    人才,是和这个时代枭雄英雄争夺天下的最大资本。这个道理,胡亥明白,恐怕刘邦比他更明白。至于项羽,若真如史书所载,则不足为虑。但这历史已经有变动,史书只能作为参照,不可生搬硬套。

    “叔孙通,你很好。陈甲,传诏:晋封叔孙通太学博士,管理太学,赏钱千金。”胡亥随口吩咐。

    叔孙通脸上露出惊喜的样子,连连叩头,口中更是尧舜禹汤奉承不绝。若仔细听他的奉承话,却是颇有文采。

    其他的儒生见状,心中不满却碍于秦二世淫威,不敢声言。

    “叔孙通留下,其余待诏博士到陈甲那领赏,可回到太学馆,好好的研习。朕不会亏待你们。”随着胡亥的令下,众儒生逃命般的离开了咸阳宫。

    只剩下叔孙通一人,还一脸阿谀的望着胡亥,再也没有之前的那一丝清高。

    君臣二人隔着几案对视了良久,胡亥笑了,是那种捧腹的狂笑。

第31章 叔孙通(2)() 
叔孙通也笑了,但看到胡亥笑的已经失去帝王威严,捧腹狂笑的时候,他愣住了。

    一丝危险的感觉从叔孙通心底升起。

    那些莫名其妙被秦二世杀死的人一个个从叔孙通的脑海中经过。叔孙通觉得自己并没有犯错误,甚至刚刚大拍这二世皇帝的马屁,有那么几句自己拍的都异常满意,都有些感动。难道这疯子秦二世没有中招!

    “今日若出的了咸阳宫,一定要立刻离开咸阳这是非之地。”叔孙通暗暗下定决心。

    “叔孙通,你是不是在想如何尽快逃离咸阳?”胡亥停止了笑,突然说道。

    “怎么,怎么会?”叔孙通背后惊出一身冷汗,胡亥这话几乎和他的心中所想是同频的。

    “臣仰慕皇上的天威,愿意永远……”

    “算了,叔孙通。”胡亥打断了叔孙通的信口胡诹。虽然这家伙拍马屁让人很舒服,出口成章,文采天成。

    但胡亥要的不是这样的叔孙通,他需要的是历史上能委曲进言,为帝国长久着想的叔孙通。

    叔孙通闭嘴,漆黑的眸子重新闪亮,盯着胡亥。

    胡亥从龙案后站起,绕过案牍堆积,甩了甩袍袖向叔孙通深深的一拜,正容说道:“先生,刚刚朕笑的是先生的演技如此之高,奉承话说的如此文采天成。现在这一拜,是想听先生的一句实话。大秦危机,内忧外患,请问先生何解?”

    胡亥正色,叔孙通微微一愣。

    秦二世他曾见过几次,和这次不同。如今的二世皇帝眼睛清明,没有了那一丝桀骜不驯,没有了那些**感觉。

    如今肯向自己下拜,所作所为不同于以往。可叔孙通还是不敢相信一个人转变的会如此之快。

    “皇上天威,臣感激莫名,仰慕莫名,臣……”

    胡亥再次摆手,打断了叔孙通的话。

    他直接走到叔孙通的桌案之前,和叔孙通面对面的席地而坐。

    君臣二人相望良久,胡亥神色露出果决,直接说道:“朕,明白,不除赵高,大秦不安!朕欲除赵高。请先生勿要多疑,此等大事须得机密。所以……”

    叔孙通不等胡亥说完,身形后退,一下跪在地上,低声说道:“臣迫皇上泄漏如此机密,该死!”

    胡亥伸手示意叔孙通起来,才开口说道:“先生大才,朕仰慕已久,只是碍于赵高阻挠,不能任用。如今借着七十儒生会深宫的机会,留下先生,为的是求先生一个承诺。”

    叔孙通再次叩首,说道:“皇上有话直说,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是之前请皇上赦免淳于庸的罪过,淳于越是臣师,臣不忍看淳于家断后!”

    胡亥微微一笑,淳于庸他是要重任的。此人刚直不阿,有谏者风骨,做个御史那是妥妥的称职。

    “淳于庸朕会重用,你不必担心。”给叔孙通一个定心丸,胡亥继续问道:“为今之计,大秦如何应对?”

    他这话问的宽泛,叔孙通沉思一下,终于正色说道:“大秦如今内忧外患,若不解决内忧,则外患难除。前几日陛下的宽政政策,是一步好棋,可治标不治本。为今之计,先除赵高为首要,其它事宜,待赵高除掉,方可详谈。”

    胡亥点点头,叔孙通所言,和他的计划一模一样,这说明这计划方向是正确的,具体施行,还要详细规划。

    “除赵高,可于封王大典之上,安置一勇士,趁其不备一击毙命。只是此法虽好,可附属于赵高的势力怕要临死反扑,为皇上计,此法不妥。臣认为可于封王之前,除掉赵高。”叔孙通一介儒生,言谈杀戮之事,毫不讳言。且他所言,和蒙毅等人所既定的方向,不谋而合。

    胡亥看着叔孙通,这人太过善于演戏。刚刚那猥琐和阿谀奉承的态度已经完全收起,漆黑的眸子透出一丝睿智和正直。

    有那么一瞬间,胡亥不知道这个家伙到底是真的归降自己,还是一离开咸阳宫就偷偷跑掉。

    不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个道理,胡亥太明白。就算这叔孙通除了咸阳宫就逃掉,今天他也要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完全敞开给这人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