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称霸五代十国 >

第179部分

称霸五代十国-第179部分

小说: 称霸五代十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观那杨大头的第一营,打头诱敌的两千人在射完弩箭就将手中的弩机一丢回头,两三人一组抱着大大的树枝拼命的摇晃扑打着第二营袭来的弩箭!

    两波弩箭加上杨大头等的搞笑却又非常有用的树枝盾牌。让边文的一颗心彻底的掉入了深渊!他第二营的一万只弩箭还没有将杨大头这一干诱敌的炮灰给干翻。

    又是数千只弩箭从沙尘中扑出!

    边文知道自己败了!因为他已经阵亡了!

    在第一轮演习之后统计,、杨大头第一营一共只“阵亡”了不到三千人,而边文的第二营却是尽皆“阵亡”。杨大头的第一营中至少有一千余人还是边文最后留下的两千兵卒造成的。

    如果他不留下这两千人,估计给杨大头第一营造成的伤亡还不到两百!

    李煜等人下来的时候,杨大头已经兴奋再次将白面书生陈文昭好好蹂躏了一番!而且这次是来抱的。

    要知道这个时候“龙阳之好”可是很流行的!

    看着满头黑线也不知道被杨正勒的还是气的陈文昭青红交加的脸色李煜偷笑不已!

    杨正还是很光棍的没有居功,将功劳尽皆都推给了陈文昭!这正合李煜扶持新将领上位的心意。

第一百二十章 二十万大军伐吴越() 
第一百二十章二十万大军伐吴越

    在短短的休整了不到一刻钟的时间之后,第一营的所有未阵亡的士卒便又开始了最后一场的·操演,在齐武山的四周寻找起了常营的踪迹。

    因为常营只有不到一万的兵马所以第一郢的士卒比in更没有将其放在心上,然反而在很快的时间内谈们便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常郢在当夜他们最松懈最没i有防备的时候突然出现发起了致命一击,不但一举摧毁了第一营的指挥系统,俘虏了所有得将领,而且占领了第一营的军营。

    于是就这样常营在没有担任任何官职的情况下直接一举扬名,加上前番的平定漳州泉州的功劳直接被李煜封为了镇国大将军,加封少将军衔,将在当时就领命三日后出征吴越。

    随后的一个多月,常营的升官速度算是让江南大营所有的兵卒都认识了这个以智谋无双,堪比诸葛而闻名的常老头的升官速度!

    中将军衔!

    上将军衔!

    少侯!

    都侯!

    彻侯!

    就这样常营创造了大唐军中的升官的最快速度,在短短的三天时间,常营不断的升官,有的一天甚至一天之内连着升了三级,创造了南唐军队中将领晋升的绝对正速度!从一介无名的山野老匹夫到镇国大将军,彻侯军衔,韩信仅仅用了加上平定漳州泉州在内的不到十天就走完了别的将领要耗费十余年才能达到的高度!

    常郢创造了南唐将军一级将领的一个奇迹!

    好在还没有认为会皇帝陛下有龙阳之好,不然估计李煜想死的心都有了。

    常郢所有的晋升都是在一系列演习中火线提拔的。他同样也创造了南唐演习史上战无不胜的一个记录!应该是从无一败的记录!

    正是这个记录和七日领一千兵马平定漳州泉州的威名让常老头踏足军界的和一开始就以最快的速度彻底的在南唐20余万士卒中站住了脚。

    公元九百七十五年八月初四,在李煜的一纸诏令之下,常郢领军二十万出征南吴越,因为上次的吴越国和南唐的大战,吴越王身死,而吴越国也被一分为二,为南吴越和北吴越南吴越为吴越国叛将孙虎锁占,而北吴越则是又吴越王的儿子钱弘左所占,思虑之下,李煜决定以匡扶吴越正统的出师之名派镇国大将军常郢出兵先伐南吴越!

    公元九百七十五年,八月初三。

    这一天注定是让历史铭记的一天,因为持续了足足有三个月有余的辽国和宋国的交战结束了,在强大的底蕴和军事实力的支撑下,宋国毫无疑虑的胜利了,虽然胜了,但却仍旧是元气大伤。

    而与南唐的生气勃勃大大相tinjin的·1则是宋国的一片愁云惨雾。

    ?

    黄河北岸。

    “噼噼啪啪”的大火还在燃烧着。

    无数身着黑甲或者是光着上身的兵卒纠缠在一起,毫无生息的仆倒在地!残臂断肢到处都是,残破的铠甲,四散的兵刃、箭只,以及被鲜血成鲜红色的地面。无不昭示着这里刚刚发生过一场大战!

    石守信满面硝烟驻足在淮河边的一块凸出小土堆上,看着伏尸无数的四周。脸上闪过一丝苦涩!他原本鲜亮的黑色铠甲已经变得黯淡无光,甚至有些残破!

    “将军!喝口水吧!”

    一个豪壮却明显透着些许虚弱的声音从石守信背后传来。

    不用回头石守信也知道是谁,他的亲卫都尉王春。

    石守信伸手接过王春双手递过来的羊皮囊仰头灌上一大口。甘甜略带着少许凉意的河水让他发干的喉咙陡然感觉一润,放下水囊,石守信缓缓吐出一口浊气。

    “此次兵卒的伤亡统计出来了么?”石守信开口道,声音沙哑!

    “禀将军,末将刚刚已经统计出来!”王春脸上闪过一丝痛苦,但还是干脆的道!

    “说吧!”石守信闭上眼睛淡淡的道,但是不自觉抽搐的嘴角却告诉王春,将军并不是如同他话语上那般平静!

    “此次接战,我大宋统共阵亡二十七万八千余人,伤六万余人,这还不算曹彬和晋王那边的人数。”

    “营中能战之兵卒还有多少?”石守信睁开眼盯着王春道。

    王春一阵沉默。

    “尚有多少?”石守信声音转厉。

    “将军!辽军虽然暂时退兵了,但任由小股游骑未彻,不时的对我们进行骚扰,我们还是班师回朝吧!将军!”王春陡然单膝跪下哭声道。

    “讲!尚有多少!”石守信没有接奚春的话,重复着道。

    “禀将军,大营之中能战之兵卒还余三万五千余人!”王春哽咽着道。

    “还有三万五千余人么?皇上的大军应该已经回到汴梁了吧···”杨熊转过身看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喃喃的道。

第一百二十一章 吴越国() 
第一百二十一章吴越国

    吴越国(907年…978年)是五代时期十国中的一国,(第九个灭亡)由浙江临安人人钱寥所创建,以杭州为国都。占地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其范围包括今之浙江、上海全部与江苏省的苏州、无锡部分地区。历三代五王,至公元978年纳土归宋,历时近百年。唐末五代十国的封建割据,战乱频仍,钱镠采取保境安民和“休兵息民”的战略方针,重农桑、兴水利,发展与日本、朝鲜等国海外交往,使两浙之地有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

    吴越国创建人钱镠,少时无赖,曾以贩盐为生;后应募为兵,渐由偏将而升掌一州之兵。他在翦除刘汉宏、薛朗、东昌等势力的过程中,占有了两浙之地。唐昭宗天复二年九零二年,封其为越王。公元九零四年,改封吴王。及朱温建梁,始封其为吴越王。吴越国史当时很强大的政治势力,对东南开发有着重要的影响。

    吴越地域狭小,极盛时,只辖有杭、越、湖、苏、秀、婺、睦、衢、台、温、处、明、福十三州;另又设有镇海、镇东、中吴、宣德、武胜、彰武等节镇。总体是东南地区的一个小国家。

    由于地狭兵少,实力不足,因此吴越一直以效忠于中原王朝为主要军略。在唐亡之前,钱镠忠于唐朝;在朱温篡唐建梁以后,他又效忠于后梁,由是亦从后梁得到了吴越国王、诸道兵马都元帅的头衔。后唐灭梁以后,钱镠又向后唐上表称臣,不仅得到了吴越国王、天下兵马都元帅的头衔,而且还得到了玉册金印,以示恩宠。凭此,吴越便有效地防御了周边割据势力对吴越国的侵扰。

    当时钱镠一面向中朝称臣,一面则自为小朝廷;其府署不仅称朝廷、僚属称臣,而且还自立年号,共有天宝、宝大、宝正等三个年号,直到其子钱元瓘继位,才改用中朝年号。同时,他还自行与新罗、渤海等国往来,又给他们行制册、加封爵,俨然中朝一皇帝。

    虽然如此,钱镠勤于政事,了解民间疾苦,如筑扞海塘等水利工程,就颇得民心。九三二年,钱镠以八十一岁高龄去世,子元瓘嗣,勤政仍有其父之风。公元九四一年,元瓘死,子弘佐、弘倧先后嗣位。九四七年,吴越将胡进思废其主倧,以其主弟钱弘俶嗣位。九七八年,钱俶因避宋讳,去弘俶之“弘”字上版籍于宋,吴越亡。从公元八九三年钱镠为镇海节度使算起,至灭亡前后存八十六年。

    都城。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杭州。当时的杭州称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钱塘,辖钱塘、钱江、余杭、安国、于潜、唐山、富阳、新城八县。在吴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统治下,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开拓建设,杭州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繁荣和文化荟萃之地。欧阳修在《有美堂记》里有这样的描述:“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吴越王钱镠在杭州凤凰山筑了“子城”,内建宫殿,作为国治,又在外围筑了“罗城”,周围70里,作为防御。据《吴越备史》记载,这个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钱塘江至江干,濒钱塘湖(西湖)到宝石山,东北面到现在的艮山门。

    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称。吴越王重视兴修水利,引西湖水输入城内运河;在钱塘江沿岸,采用“石囤木桩法”修筑百余里的护岸海塘;还在钱塘江沿岸兴建龙山、浙江二闸,阻止咸水倒灌,减轻潮患,扩大平陆。动用民工凿平江中的石滩,使航道畅通,促进了与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置“撩湖兵”千人,疏浚、保护西湖,使不被葑草淤塞。吴越三代五帝都笃信佛教,杭州西湖周围的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等文物古迹,大都是那个时期的建就。

    有关吴越文化的详细记载是从春秋始,确切讲是从句吴王寿梦前585年始,当时的句吴在寿梦的领导下开始强盛起来,他通过“朝周,适梦,观诸侯礼乐”等一系列的外交活动,让中原人认识自己的国家。也就是此时起,吴越两国成了晋楚相斗的国家,也因此而进入了逐鹿中原的角逐。

    在寿梦以前,吴越民族一直在被北人视为“蛮荒”之地的南方平原上,他们“水行山处,断发文身,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地广人稀,火耕水耨饭稻羹鱼,不忧饥馁”地生活着,并不被北方民族所了解,故一直被视为“蛮荒”之族。但当这个“蛮荒”之族日益强大后,他们又深感威胁,使出一切解数来压制和分化它。

    作为一个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吴越文化,自钱王创立以后,经三代五王的不懈努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钱王青少年时期读书不多,只在暇时温理《春秋》,兼读《武经》,深知文化对保境安民的重要,因而当权后十分重视网罗文人学士,他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兼听纳谏,唐末名家皮光业、林鼎、沈崧、罗隐、武将杜陵、阮结、顾全武等都受到他的礼遇,罗隐成为他的重要功臣。佛学兴盛更是吴越文化发展的一个突出标志,据《咸淳临安志》统计,杭州有寺院150多所,素有“江南佛国”之称,临安的功臣塔,杭州的灵隐寺,余杭大涤山的天柱观,杭州的六和塔、雷峰塔、保淑塔等都是吴越时修建的。灵隐寺的弥陀石佛、摩崖石刻和石塔、凤凰山的梵天经幢等吴越时期文物一直保持至今。

    五代前后吴越地区文化名人数量的变化情况也可窥见文化发展之一斑。当代着名教授徐中玉先生主编的《古文鉴赏大词典》中收录的五代前文化名人86人,其中吴越地区为7人,占8%。

    五代及其后的文化名人114人,吴越地区为33人,占30%。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收录的五代前名家30人中吴越地区仅有1人,占3%;五代以后的名家33人,吴越地区达11人,占30%,两个30%当然不是偶然的巧合,吴越地区一跃而成为文化之都和中国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钱王本人不仅能征善战,还留下许多诗文,诗文中多显英雄气概。不仅如此,他的书法也颇有造诣,擅长草隶,蜚声中原。文化的发展、佛学的兴盛,又促进了印刷业的进步,而印刷业的进步又加快了文化的发展。实际上杭州已成为当时中国第一大印刷中心,所以活字印刷由钱塘人毕升发明也绝不是偶然的。

    自秦至唐的一千多年中,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一直在北方。经过唐末藩镇割据、苛政暴敛及连年战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