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庄子译注 >

第45部分

庄子译注-第45部分

小说: 庄子译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流于邪僻。
(13) 道之过:喜怒不忘,就不能顺天道而行,反而以天道为过错。
(14) 一而不变:要持守道而永不改变。一:指虚静无为之道。
(15) 忤(wǔ):违逆抵触之意。
(16) 不与物交。不与外物相交接。淡:淡漠无心。
(17) 粹:纯一不杂。
(18) 形:形体。弊:疲困。精:精神。
(19) 郁闭:郁结闭塞。水长久滞塞不流动,就要腐败发臭,变得混浊不清。
(20) 天德之象:水通过流动保持清澈,天道通过运动而能永恒,故水有天德之象。
(21) 养神:存养精神。
'译文'
所以说: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是天地之平易和道德之本质。所以说:
圣人息心于此,息心则平易不偏倚,平易不偏则恬淡无心。平易恬淡,则忧
患不能侵入,邪气不能袭扰,故而其道德完美而精神不亏缺。所以说:圣人
生时顺自然而运行,死时随物象幻化。静止时与阴同一德性,运动时与阳一
体合流。不会成为幸福之先异,也不会成为灾祸的开端,与天地阴阳相感而
后应,为外物迫使而动,不得已而后兴起。去掉智谋机巧诈伪造作,遵循天
理而行。所以没有天灾,没有外物牵累,没有人非难,没有鬼神责备。生时
如同泡沫,死时如同休息。不思虑,也不预先谋划。明亮而不耀眼,守信而
不要求必定兑现。睡觉时不作梦,醒来时没有忧愁,其精神纯一下杂,故不
疲劳。虚无恬淡,就与自然之德性相合。所以说:悲痛与欢乐,会使德性流
于邪僻;不忘喜怒,会以道为过错;陷入好恶,会丧失道德。所以,心里没
有忧愁与欢乐,是道德之最高境界;持守虚静无为之道永不改变,是静之极
致;于外物无所抵触,是空虚之极致;干外物无所违逆,是纯粹之极致。所
以说:身体辛劳而不休息则疲困,精神运用而不止则会使用过度,使用过度
就要枯竭。水之本性,不混入杂物则清澈,不去搅动则平静;郁结闭塞而不
流动,也不能清澈,水具有天德之象啊。所以说:纯粹而不混杂,虚静专一
而不改变,恬淡无为,运动与天道同步。这就是存养精神之道啊。
夫有干越之剑者
(1)
,押而藏之
(2)
,不敢用也,宝之至也。精神四达并流
(3)
,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
(4)
,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
(5)
。纯素之道,唯神是守
(6)
;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
(7)

野语有之曰
(8)
:“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
(9)
。”故素也
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10)



'注释'
(1)干越,干为吴国,越即越国,为春秋时东南方两个强国。因以铸剑闻名于世,故其剑为人所
珍视。
(2)押(xiá):盛物的匣子。
(3)四达并流:形容精神四面八方通达并流无滞碍。
(4)极:极点、尽头。际:交会,会台。蟠(pán):遍及。
(5)同帝,同于天帝。这句意思是说精神象天帝那样无形无象而又无所不在,成就化育万物之功。
(6)纯素:与纯粹义近,只是更强调素质、本性之纯一不杂。庄子认为:要执守这纯一之道,唯
在侍守精神,使精神专一,不为外物牵流,本性之道也就得以持守了。
(7)天伦:自然之理。
(8)野语:谚语。
(9)精:精神。
(10)体纯素:以纯素为体,真人:得道者,与至人,神人相近。《大宗师》篇对真人有较详细
描述,可参看。
'译文'
藏有吴国和越国所造宝剑的人,把它放在匣子里珍藏,不敢轻易使用,
它是珍宝中至贵的,精神向四面八方通达交流无滞,无所不至其尽头,上与
天交会,下遍及大地,生化哺育万物,没有形象可见,它的名字就叫同于天
帝。纯粹质朴之道,只有精神专一才能持守;持守而不遗失,使与精神合为
一体;能精通这合一之道,就合乎自然之理。谚语说:“多数人看重利,廉
洁之士注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着重精神。”所以,所谓素质,
就是没有杂质混人;所谓纯粹,就是不使其精神亏缺,能以纯素为体的人,
就称为真人。


缮性
'题解'
本篇取开头二字为题,与题意相近。内容简短,主旨在讲自性复归的道德修养问题。
从形式上看,与《刻意》篇有相似处,但具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又有很大差异。本篇在论述
道家理论中,还吸收和参杂某些儒家主张和《管子》书中《内业》、《心术》篇的思想,
表现一种综合的趋势。
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段,提出要自性复初,不能靠俗学,而要“以恬养知”,有
知而不用知,持守自性。认为礼乐遍行,天下就会大乱,第二段,讲述上古之人处在浑沌
蒙昧之中,与白然绝对同一,这是自性复初的理想境界。后世道德不断衰落,世与道相丧
失,民心惑乱,难以恢复。第三段,讲述古人存身、养德、正己,以及处富贵与穷约皆能
无忧之道德境界,并与热衷功利,相争不息的流俗相对照,使人觉悟。
缮性于俗学
(1)
,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
(2)
,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

(3)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
(4)
;知生而无以知为也
(5)
,谓之以知养恬。知
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
(6)
。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
(7)
,仁也;
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
(8)
,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
(9)
,乐也;信行容
体而顺乎文
(10)
,礼也。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德
(11)
,德则不

(12)
,冒则物必失其性也。
'注释'
(1)缮(shàn)性:修治修补本性。俗学:指道家之外的百家之学。
(2)滑(gǔ):借为旧,治理、疏导。欲:由外物引起之情欲、物欲。俗思:以追求名利为目标
的通行观念。
(3)蔽蒙:与蒙蔽同义。指为百家之学说和通行观念所欺蒙,而迷失大道。
(4)恬:恬静淡漠,知与智通。
(5)无以知为:虽有知也下以智谋治事,而持守恬静质朴之性。
(6)和理:和为恬静淡漠之性,理为自然之理,二者皆出于本性。
(7)德无不容:德行弘大深远,无不包容。
(8)义明:义理分明。
(9)中:心中。纯实:力仁义所充实。反乎情:仁义发乎中而与外物应和,又返回自身,与性情
和谐愉悦。
(10) 信行容体:信义之行表现于仪容举止。
(11) 彼正:天地人物各自正其性命。蒙己德:把己之德行隐蔽起来,不可炫耀滥用。
(12) 冒,覆盖。
'译文'
用世俗之学来修治本性,以求恢服本来的状态;用通行的观念调整情欲
物欲,以求达到明通;这就叫作受蒙蔽之人。古代之修道者,用恬静淡漠来
畜养真知,虽有知也不用智去治事,叫作用知来畜养恬静之性。真知与恬静
之性交互涵养,中和之德与自然之道就由其中生出。所谓德,就表现为中和
之性;道,就表现为自然之理。德行弘大深远,无不包容,就是仁;行道无
不合于理,就是义;义理分明与物相亲,就是忠;心中为仁义充实,又与外
物应和愉悦,就是乐;信义之行表现于仪客举止而顺乎自然之节文,就是礼。


礼乐普遍推行,天下就要大乱了。任天地人物各自正性命,把自己的德行隐
蔽起来,才不会用己德覆盖一切,如果用己德覆盖一切,则万物必失其本性。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
(1)
,与一世而得澹漠焉
(2)
。当是时也,阴阳和静,
鬼神不扰,四时得节
(3)
,万物不伤,群生不夭
(4)
,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
之谓至一
(5)
。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6)
。逮德下衰
(7)
,及燧人、伏牺始
为天下
(8)
,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
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
(9)
,■淳散朴
(10)
,离道以善,
险德以行
(11)
,然后去性而从于心
(12)
。心与心识知
(13)
,而不足以定天下,然
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
(14)
。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
而复其初。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
(15)
,世与道交相丧也,道之人何
由兴乎世
(16)
,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
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
(17)
。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

(18)
,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
(19)
。当时命而
大行乎天下
(20)
,则反一无迹
(21)
;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
(22)
,则深根宁极而

(23)
;此存身之道也。
'注释'
(1)混芒:浑沌蒙昧的淳朴状态。
(2)澹漠:恬静淡漠。与:通举。
(3)四时得节:四季变化与节令相应相合。
(4)群生不夭:各种生物都能享尽天年,而下会夭亡。
(5)至一:人与自然绝对同一的境界。
(6)莫之为:无为而自成。常自然:常与自然相合。
(7)逮:及。
(8)燧人:燧人氏,传说为远古发明钻木取火的氏族领袖。从他以后人们开始用火和熟食,推进
智力的发展。伏牺:伏牺氏,晚于燧人氏,据说他始画八卦,制造鱼网和驯养动物。
(9)治化:治理教化。流:风尚。
(10) ■淳散朴:使淳厚变浇薄,使质朴离散。■(xiāo),又作浇,浇薄之意。
(11) 险:危险不平易。
(12) 去性:舍弃本性。从于心:心为知,听从智力的支配。
(13) 心与心识知:人们以己心去窥测对方心思,此为相争之源头。识知,窥测对方心思。
(14) 益:增漆,博:广博。指旁征博引以充实其说。
(15) 这句意思为:世风愈下而大道愈失,大道愈失而世风益下。
(16) 道之人:明道之人,圣人。
(17) 隐故不自隐:圣人之隐不同于山林隐士之隐,不是故意将自己隐藏起来,而是圣人之道德
不为世人所认识和实行。圣人虽处世上,无有识者,与隐无异。
(18) 伏:隐匿。
(19) 时命:所处时代与所遭命运。
(20) 当,合。
(21) 反一无迹:复归于人与自然同一境界而不留形迹。
(22) 穷:困穷不通。
(23) 深恨宁极:深扎自性之恨以固本,求宁静淡漠之极以安心。让处乱世之人深藏缄默以待时。


'译文'
远古之人,处于浑沌蒙昧状态中,举世之人都恬静淡漠无所求。在那个
时代,阴阳调和平静,鬼神也不扰乱,四时变化与节令相合,万物不受伤害,
一切生物都能终其天年而不夭亡,人虽然有智慧,却无有用处,这就叫人与
自然的绝对同一。在那个时代,无为而自成,还常与自然之道相合。及至德
性衰落,到燧人氏、伏牺氏治理天下时,只能顺民之心而不能达到与自然的
绝对同一。德性又衰退,到神农,黄帝治理天下时,只能使天下安定却不能
顺民之心。德性又衰退,到尧舜治理天下时,兴起治化教化之风尚,使淳厚
变浇薄,使质朴之性离散,背离大道以求善,危及德性以尚行,然后舍弃自
性而听从智谋支配。人们用己心去窥测对方心思,这还不足以使天下安定,
然后又附加上礼文,再增添广博论证。礼文遮蔽了本质,广博淹没了心知,
然后民开始迷惑动乱,没有办法使其反回本来性情而恢复原初状态。由此看
来,世风日下而丧失大道,大道丧失而世风更下,世风与大道交相丧失,得
道之人从哪里使道在世上兴起,世上又从哪里使大道兴起啊!大道不能使人
世复兴,人世也不能使大道兴起,虽然圣人不在山林之中隐居,他们的道德
也如同隐蔽了。圣人之隐,本来不是自己有意隐匿。古时候所说的隐士,并
不是隐匿自身不使人见,并不是闭塞言论而不说出,并不是藏其智慧而不显
示,时代与命运大相背谬啊!如果合于时代和命运而使大道盛行天下,则可
复归于人与自然合一之道而无形迹;不仑乎时代与命运而困穷于天下,则深
藏缄默而等待时机;这是保存自身的方法。
古之行身者
(1)
,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
(2)
,危然处其
所而反其性
(3)
,己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
(4)
。小识伤德,小行
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
(5)
。乐全之谓得志
(6)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
谓也
(7)
,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
(8)
。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
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
(9)
,寄者也
(10)
。寄之,其来不可圉
(11)
,其去不可
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
(1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