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庄子译注 >

第46部分

庄子译注-第46部分

小说: 庄子译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
,寄者也
(10)
。寄之,其来不可圉
(11)
,其去不可
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
(12)
,其乐彼与此同
(13)
,故无忧而已矣!
今寄去则不乐
(14)
。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
(15)
。故曰:丧己于物,失
性于俗者
(16)
,谓之倒置之民
(17)

'注释'
(1)行身:当作存身。保身、安身之意。
(2)穷:困累之意。穷德:人生有涯知无涯,不以无涯困累自得。
(3)危然:独立不倚的样子。处其所:处在他应处之地位。反其他复归其自然本性。
(4)小行:贬损大道,使迁就世俗之行。从而混淆道与世俗之别而害道。小识:识与知同。自贬
其知,以求闻达而为世所用。
(5)正己:端正自己,使道德方面皆无亏缺。
(6)乐全:恬静淡漠之自性与外物和谐愉悦,融为一体。
(7)轩冕:古时卿大夫所乘之车,所戴之冠。后为官位爵禄之代称。
(8)益:增加。
(9)傥(tǎng)来:偶然得来,这里指官位爵禄非关性命,是偶然得来之物。
(10) 寄者:暂时寄存之物。
(11) 圉(yǔ):又作御,抵御、阻挡之意。
(12) 肆志:放纵心志,丧失自性,穷约:穷困。趋俗:不能安处穷约,而超于世俗,与其同流


台污。
(13) 彼此:彼指轩冕,即高官厚禄,此指穷约,古之得志者视二者如一,皆能乐观安处。
(14) 寄去:寄存之物被取走。亦即官位爵禄之丧失。
(15) 荒:空虚之意,今人得到官位爵禄,犹恐失去,忧心仲仲,患得患失,终是乐少忧多,其
乐是空虚的,不充实的。
(16) 丧己于物:为追求物欲而丧失自我,失性于俗:为趋就流俗而失去自性。
(17) 倒置:本末颠倒,指舍弃自性而妄求干外。
'译文'
古时保全自身的人,不用巧辩来文怖己知,不用己知去困累天下人,也
不为追求无限之知而困累自得,独立不倚地处在其应处地位而致力于复归自
性,除此还有何为呀!道本不可以贬损以迁就世俗之行,德行本不可以贬低
其知以求闻达。贬低其知伤害德行,贬损其行则伤害大道,所以说,端正自
己就是了。自性与外物和谐统一就叫作得志。古代所谓得志之人,不是指获
得高官厚禄而言,为的是那些东西并不能增加自性之乐呀。现在所说的得志
之人,即指得到高官厚禄。高官厚禄加在身,并非性命之常,而是偶然得来
之物,是暂时寄存在这里的。寄存之来,它来了没有办法阻止,它去了也没
有办法留下。所以不要为高官厚禄放纵心志,也不要因穷困趋同流俗,他身
处富贵与穷困其乐相同,能作到无忧就是了。现今寄存的东西取走便不快乐,
由此看来,他们虽乐而内心未尝不空虚也。所以说,为追求物欲而丧失自我,
为趋就流俗而失掉本性,就叫作本末倒置之人。


秋水
'题解'
本篇着重阐述认识相对性的理论,是《逍遥游》、《齐物论》宗旨的充实和展开。
全篇的核心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七段对话,把其综合起来,就是讲人由于受时空的局
限,所见所闻所知是极有限的。河伯以黄河汛期之水为多,到了海边才知海水比河水大得
多,由此引申开来,海比河大,天地比海大,天地以外还有更大的,人在无限的宇宙中,
就更渺小了,必须突破自身限制,才可能认识大道。进而论述大小是相对的,毫未虽小,
与比它更细小之物相比则为大;夭地虽大,与比它更大的相比则为小。因此,大小、多少、
是非、善恶、贵贱等等,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反而不可以相无”的,各自按其本性生
灭变化,从大道来看,都是齐一的,最后归结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应当一切
任其自然,不用人为去破坏它,才合于天道之真。这种理论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它否认事
物差别的客观性,否认认识的真理性,尽管其中包含有某些辩证法的合理因素,在反对儒、
墨形而上学独断论上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它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徒劳的、无意义的,
一切都是不可知的,最终把人引向了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后面几段也是围绕这一中心,
从不同方面,运用不同事例加以反复申说的。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1)
,泾流之大
(2)
,两涘渚崖之间
(3)
,不辩牛马。于
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4)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5)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6)
,望洋向若而叹曰
(7)
:“野
语有之曰
(8)
:‘闻道百,川为莫己若’者
(9)
,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
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10)
,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
则殆矣
(11)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2)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干海者,
拘于虚也
(13)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14)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
(15)

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16)
,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17)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18)
;尾阎泄之
(19)
,不
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20)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21)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臼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22)
,吾在于天他之间,
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
(23)
,又奚以自多
(24)
?计四海之在天地
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25)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26)
?号物之数谓之万
(27)
,人处一焉;人卒九州
(28)
,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
通,人处一焉
(29)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未之在于马体乎
(30)
?五帝之所连
(31)
,三王之所争
(32)
,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
(33)
,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

(34)
,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
(35)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注释'
(1)这句意思为:秋雨不停的下,河水上涨,千百条河流都灌注于黄河。
(2)泾流:指黄河主流之宽度。泾(jīng):通径,指河之宽度。
(3)涘(sì):水边、岸边。渚(zhǚ:水中间小块陆地、小洲。这句是说,由于河水上涨,河面
宽阔,两岸之间,小洲之上,相互望去,见物不真,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4)河伯:黄河水神。从殷代起,至于周未,一直为人所崇奉,祭祀甚隆,盖因黄河常年泛澜,
给人带来深重灾难,古人在无力征服水患的条件下,不得不祈求河神福佑。
(5)北海:不同年代有不同指向,春秋战国时所称北海,多指黄河注入之渤海。此与《逍遥游》


的“北冥”不同。
(6)旋其面目:改变态度。
(7)洋:水多的样子。若:海神。何以称海神为若,王夫之以为,取其“若有若无之谓”,海神
能不以自身为大,不以他物为小,不受形象和语言的约束,虚幻无形,故能与大道合一。
(8)野语:俗语。
(9)百:泛指数量很大、很博。莫己若:莫若己的语序颠倒,没有人及得上自己。听了很多道理,
自以为广博,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10) 仲尼:为孔子之字,孔于是以博学著称的。伯夷以重义清高著称。尽管如此,有人却敢于
小看仲尼之博学,轻视伯夷之高义。
(11) 殆:危险。
(12) 大方之家,深明大道之人。
(13) 虚:同墟,指蛙所居之土井之类。拘:拘束,限制。
(14) 笃:困,亦为限制之意。时:为四时,四季。夏天的昆虫至秋而死,受时令所限,不能和
它说冬天结冰之事。
(15) 曲士:乡曲之上,曲见之士。指识见偏狭,孤陋寡闻的人。
(16) 丑:鄙陋无知。
(17) 大理:大道。
(18) 盈:盈满。
(19) 尾闾:传说为排泄海水之处,又称沃燋,其地在东大海之中,扶桑之东,有巨石方圆四万
里,厚四万里,海水到那里就被蒸发掉。见《文选嵇康注》引司马彪语。
(20) 这句的意思是:大海水不会因春雨流入少秋雨流入多而发生变化。陆上天旱天涝,海也没
有感觉。
(21) 不可为量数:没有办法能估量、计算。
(22) 比形于大地:由天地具足了形体。受气子阴阳,从阴阳秉受生气。
(23) 方存乎见少:正存在着自以为小的想法。
(24) 奚以自多:哪里会自足自多呢。
(25) 礨空:石块上的小孔。又,礨空力蚁塚、蚁穴。皆以其小与大泽相对照。
(26) 稊(tí):一种形似稗的草,其种子很小,制成米粒更细小。
(27) 这句的意思为:宇宙之物不止万种,称万物,概而言之也。
(28) 人卒九州:九州之内尽为人居,卒,尽。
(29) 人处一焉:此与上旬人处一焉之人字,含义不同,上句指人类全体,此指单个人。也就是
九州之内,谷物生长,舟车通行之处都有人在,个人只是这千千万万人中之一。
(30) 豪未:兽类绒毛末梢。
(31) 连:连续,继承之意。指所连指五帝间以禅让方式相传承。
(32) 所争:以武力所争夺的。
(33) 任士:以治世为己任的贤能之士。
(34) 辞:辞让。
(35) 向:以前、从前。自多于水:指河伯未至海前,识见狭小,以黄河之水自夸其多。
'译文'
秋雨不停地下,河水上涨,千百条河流都灌注到黄河,使黄河干流大大
加宽,两岸之间,河中小洲之上,相互望去,连牛马都辨认不清。于是乎河
神欢欣鼓舞自满自足起来,以为天下之壮美尽在于此了。顺河流东行,到达
渤海,往东面望去,看不到水的边际,于是乎,河神开始改变自满自得的神


态,望着浩瀚无边的大海对海神感叹说:“俗语说,‘闻知许多道理后,自
以为没有人能及得上自己’的人,我就是这样的人啊。我曾听说有人以仲尼
之闻见为少,以伯夷之义为轻的人,起初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这等浩瀚
无边,难于穷尽,我若不到你这里来,就糟了,我将长久为深明大道的人所
笑话。”海神说:“井里的蛙不可以和它讲大海,因其被所居土井局限也;
夏天的虫类不可以同它讲冰,因其被季节所困也;见识偏狭孤陋寡闻的人,
不可以同他讲说大道,因其为所受教育束缚也。现在你走出河流两岸,看见
无边的大海,则知道自己的鄙陋,就可以同你讲说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
有比海再大的了,千万条河都流归干它,没有休止之时,而不盈满;从尾闾
往出宣泄,没有停止之时,而不空虚;不因春秋季节流入水量多少不同而变
化,陆上的旱涝大海没有感觉。大海超过江河的水量,没有办法估量、计算。
而我未曾以之为多,因为我从天地那里具足了形体,从阴阳那里秉受了生气,
我在天地之间,如同小石块小树木在大山之中,正有自以为少的想法,又哪
里会自以为多呢?约计四海在天地之间,不也就象蚁塚在大薮泽中一样吗?
约计中国在四海之内,不也就象一粒稗米在大谷仓中一样吗?称谓物类数量
叫作万,人只居其中之一;人住满九州之地,凡谷物可以生长,舟车可以通
行之处,皆有人居,个人只是众人中之一;人与万物相比,不也就象一根绒
毛末梢在马身上一样微小吗?五帝以禅让相传承的,三王以武力相争夺的,
仁人所担忧的,贤能之士所操劳的,完全都在这里了。伯夷辞让以博得好名
声,仲尼谈论以显示博学,这种自满自足,不就象你以前自夸黄河之水为多
一样吗?”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未
(1)
,可乎?”北海若曰:“否。夫物,
量无穷
(2)
,时无止
(3)
,分无常
(4)
,终始无故
(5)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
(6)
故小
而不寡,大而不多
(7)
知量无穷;证曏今故
(8)
,故遥而不闷阂
(9)
,掇而不跂
(10)

知时无止;察乎盈虚
(11)
,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但涂
(12)
,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13)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
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蔓小求穷其至大之域
(14)
,是故迷乱
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未之足以定至细之倪
(15)
?又何以知天
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

(16)
,是信情乎
(17)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
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
(18)
故异便
(19)
。此势之有也
(20)
。夫精粗者,期
于有形者也
(2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