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466-仲景伤寒补亡论 >

第14部分

466-仲景伤寒补亡论-第14部分

小说: 466-仲景伤寒补亡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疮。漏芦汤。 
又曰。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正气却结于 
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不。下之必烦。利不止。常 
氏云。可柴胡桂枝汤。 
又曰。少阴病。脉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 
者。复不可下之。雍曰。宜建中汤。 
又曰。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雍曰。误下宜四味 
理中丸。误下则中气受伤。故用是汤。 
又曰。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 
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 
可攻。常氏云。可小柴胡汤。雍曰。此一证中有误字。脉经云。攻之不 
令微汗。属腑溲数则坚。汗多则愈。汗出小便难。文皆有误。不能通。 
又曰。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 
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常 
氏以太阳证不罢。宜柴胡桂枝汤。 
又曰。结胸证。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常氏云。可小陷胸 
汤、增损理中丸、圣饼灸法。 
又曰。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常氏云。可麻黄 
杏子甘草石膏汤。 
又曰。太阳与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不可下。常氏 
云。可小柴胡汤。雍曰。仲景刺大椎肺俞肝俞。见太阳证中。 
又曰。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常氏云。可当归四逆 
汤。庞氏云。若下证悉见。四逆者。是失下后。气血不通使然。但手足 
微厥。掌心常温。时复指稍温。即可下之。勿拘忌也。 
又曰。病欲吐者。不可下。常氏云。可半夏加橘皮汤。 
又曰。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不。下之为逆。常氏云。可桂枝 
麻黄各半汤。雍曰。根据可汗证中。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又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 
之。(一作汗之。宫本及脉经皆作下之。)因作痞。常氏云。结胸。可大 
陷胸汤、痞。可半夏泻心汤。 
又曰。病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常氏云。可小 
陷胸汤、泻心汤。雍曰。宜半夏泻心汤。 
又曰。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硬。常氏云。可小柴胡汤。 
又曰。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雍曰。宜半夏生姜汤、类要四味 
橘皮汤。 
又曰。无阳阴强。大便硬者。下之必清谷腹满。常氏云。可蜜煎 
导之。 
又曰。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 
下之。必胸下结硬。常氏云。可桂枝加芍药汤。胸下结硬者。增损理 
中丸。 
又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 
吐蛔。下之利不止。常氏云。下之利不止。宜四逆汤。余见厥阴本证。 
又曰。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始得之。手足寒。 
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常氏云。饮食入口则吐。可瓜蒂散。 
余见少阴本证。 
又曰。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 
血。下之死。常氏云。可小建中汤。已下。不治。 
又曰。伤寒发热头痛。微汗出。发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 
小便。下之则短气。小便难。头痛背强。加温针则衄。常氏云。可小柴 
胡汤。已汗者。桂枝加附子汤。汗出而喘者。麻黄甘草杏子石膏汤。 
已下者。五苓散。加温针者。芍药地黄汤。 
又曰。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 
渐渐小。更来渐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 
若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 
目闭。寒多便清谷。热多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熨之则咽燥。 
若小便利者可救之。若小便难者为危殆。常氏云。初证宜桂枝麻黄 
各半汤。喉中痛。桔梗汤。热多。小柴胡汤。便清谷。理中丸。便脓血。 
桃花汤。身发黄。茵陈蒿汤。小便难者。猪苓汤。 
又曰。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水者 
必呕。恶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必下重便脓血。 
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两目闭。贪水者。若下之。其脉必厥。其声 
嘤。咽喉塞。若发汗。则战 。阴阳俱虚。恶水者。若下之。则里冷。不 
嗜食。大便完谷出。若发汗。则口中伤。舌上白苔。烦躁。脉数实。不 
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发汗。则小便自利也。常氏曰。若热衄不 
可制者。芍药地黄汤。水逆者。五苓散。便脓血。桃花汤。咽中生疮。 
白矾甘草散。阴阳俱虚。小建中汤。里冷不嗜食。理中汤。发热身黄。 
栀子柏皮汤。余证。小柴胡汤。汗出小便数。甘草干姜汤。 
又曰。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 
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大承气一升。 
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 
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庞氏曰。尺下弱。小便 
不利。或尚少。皆未可攻。 
又曰。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或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 
苔滑者。不可攻也。常氏云。可刺关元穴。在脐下。 
又曰。可刺大赫。 
在腹部第二行。雍曰。灸尤奇。 
又曰。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雍曰。不可攻之。恐厥 
逆也。可小半夏加茯苓汤、生姜橘皮汤。 
又曰。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 
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 
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 
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 
哕。其后发热者。大便复硬而少。宜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 
不可攻也。 
又曰。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 
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 
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属甘 
草泻心汤。 
又曰。下利。脉大或浮。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 
尔肠鸣。属当归四逆汤。 
又曰。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 
利也。常氏云。可五苓散。 
又曰。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 
止者愈。常氏云。心下硬满者。可半夏泻心汤。已攻而利者。四逆汤。 
又曰。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 
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猪胆汁。 
皆可为导。 
庞氏曰。不当下而强下之。令人肠胃洞泄不禁而死。 

卷十
可下四十八条
属性:仲景曰。大法秋宜下。 
又曰。凡服下药。宜用汤。胜丸散。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又曰。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柴胡汤。庞氏云。发 
热不恶寒。汗多。 
又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又曰。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 
相克贼。名为负也。庞氏曰。阳明土。其脉大。少阳木。其脉弦。若合 
病。土被木贼。加之以利。则胃已困矣。若脉不弦。为土不负。弦者为 
土负。必死。雍曰。此合病一证下至名为负也而终。按本论原误录。 
宿食一证相连。非也。脉经以宿食别作一证。为当。盖脉滑数。有宿 
食。故仲景可用承气汤。若胃为木克。困而下利。安有用承气之理。 
今根据脉经。离而为二。宿食证。根据仲景用承气汤。惟合病下利。阙治 
法。今以负为不治。不负。宜理中丸。厥者。宜四逆汤。仍泻邱虚、阳 
陵泉。补三里穴。庞朱二氏依旧本合为一证。疑其非。大抵读仲景 
论。仍须以脉经参校之。 
又曰。少阴病。下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 
之。宜大柴胡汤、大承气汤。余见少阴本证。更详之。 
又曰。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庞氏曰。凡脉沉细数。为热在里。又兼腹满咽干。或口燥舌干而渴 
者。或六七日不大便。小便自如。或目中瞳子不明。无外证者。或汗 
后脉沉实者。或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或连发汗不恶寒 
者。或已经下。其脉浮沉按之有力者。皆宜大承气汤。 
又曰。下利。脉浮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 
汤。 
雍曰。常氏疑本论之误。故欲以葛根黄芩治下利。殊不思仲景 
以承气下宿食。而合病下利。原无治法也。葛根黄芩汤。以太阳表未 
解。误下之利不止者。既有协热下利之表证未退。故可用。今合病下 
利。胃气伤困。只当救胃。宜用温药。故雍以四逆理中补其法。胃气 
已负。而又加以寒药。则胃谷绝矣。仲景于此一证。特论脉负不负。 
盖欲后人当思阳阻少阳土木克贼之理而治之。可谓尽善矣。以是知 
合并病之论。虽二阳俱受病。邪气俱当去。又须审二经五行之气。毋 
令相克贼。抑强扶衰以致和气。不使复生一秦。助桀为虐也。如是则 
胡越可同舟而共济矣。此证和二经。退邪气。与人事不少异。非天下 
至精。孰能与于此。然生胃气。制少阳木。亦用金石药。尝见名医治 
少阴自汗。自利不止。用金液丹取大效。既非古药。不敢以为然。必 
不得已而用。亦须七炼九炼火力重者用之。其一炼火力轻者。复可 
下宿食。以虚人老人。不敢用承气也。 
仲景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 
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又曰。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又曰。下利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 
宜大承气汤。 
又曰。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大柴胡 
汤。 
又曰。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又曰。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柴胡汤、大承气汤。雍 
曰。减不足言者。言不甚减也。论言太阳发汗不彻。不足言。与此同 
意。俗语所谓不济事者是也。 
又曰。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之解。宜大柴胡汤。雍曰。 
须沉数有力。可下之。虽沉而微弱迟。皆不可下也。 
又曰。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 
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大柴胡汤。 
又曰。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 。汗出而解。但阴脉 
微(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宜大柴胡汤。(一法用调胃承气汤) 
脉经云。但阴微者。先下之而解。(庞作阴实)雍曰。文当从脉经及庞 
氏。当作但阴脉微而尺脉实者。先下之而解。 
又曰。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 
下之。宜大承气汤。 
又曰。结胸者。项亦强。如柔 状。下之则和。庞氏云。宜大陷胸 
丸。 
又曰。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宜大 
柴胡汤。 
又曰。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 
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而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 
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宜下之以抵当汤。 
又曰。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满。小便不利者。为无血 
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属抵当汤。 
又曰。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 
下之。宜抵当丸。 
又曰。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 
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以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宜下之以茵陈蒿汤。雍曰。先服茵陈五苓散。黄退则不须更下。 
又曰。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 
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 
又曰。汗出而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 
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 
柴胡汤、大承气汤。 
又曰。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复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 
也。脉实者。可下之。宜大柴胡汤、大承气汤。 
又曰。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 
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属大承气证。 
又曰。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属小承气汤。初一服。谵语止。若 
更衣者。停后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