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秀才的逆袭 >

第213部分

秀才的逆袭-第213部分

小说: 秀才的逆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剂搜镏萑丝诘囊恍“搿;褂泻艽蟮囊徊糠秩耸怯星子芽梢酝犊浚蛘呦缦掠刑锊恋兀龀呛笱≡窳俗孕欣肟6嬲≡窀俞飞骄吠说闹皇且恍┫喽云独挥卸嗌俪雎返钠矫瘢庖慌舜蟾庞腥蛉恕

    可是在图赖所部对撤退队伍的反复袭扰中,很多百姓被杀,一部分聪明者觉得跟着大队前进会成为清军屠杀的对象,从而自己偷偷的离开了。真正坚持到最后的也就不到二十万人。

    可是就这么多人已经很难安置了!崇明岛上原有的人口也才万余人,现在一下子涌入了这么多。

    “已经把他们安置到了岛上各处,围着滩涂沼泽所在,下一步就是组织他们围着滩涂开荒种田。”沈廷扬介绍着移民们的安置情况,崇明岛上荒芜的很,多处是沼泽滩涂,四处长满了芦苇。好在现在已经进入了夏日,移民们随便找个地方就能安家,安置下来之后,他们自己就会想法修建自己的家园。

    “粮食现在储备如何?”任思齐问起了最关心的问题,岛上现在这多人,粮食的供应最为关键。

    “这一个月来,我们派出大量的船只四处购买粮食,现在岛上储备了有三十多万石粮食,省着点吃够吃三四个月吧。而且咱们可以派出大量人手出海打渔,岛上的妇人孩童也可以在海滩上捡拾鱼贝,粮食供应倒不是很紧张。”沙福向着任思齐介绍道。

    早在下令撤出扬州之前,任思齐就命令崇明岛上的沙福等人大肆采购粮食,从扬州富商那里缴获的数百万两银子派出了极大用场,每日都有无数艘江船从崇明出发,驶往苏州常州各地,采买粮食及其他各种物品,才才有了崇明岛如此多的粮食储备。

    “不过以后恐怕粮食不那么好买了。”沙福语气沉重了起来。

    “怎么啦?”任思齐惊问道,苏州松江常州太湖一带是天下有数的鱼米之乡,这才购买了多少粮食啊!

    “自清兵攻下南京之后,江南一带各府都先后投降了满清,现在长江以南几乎都是满清的治下,满清在松江苏州嘉定各地都派出了军队,咱们再想安然采购粮食没那么容易了。”沙福叹道。谁能想到形势变化的如此之快,现在在南直隶各府,恐怕也只有崇明岛这一支打着明朝旗号的孤军了吧!

    “不用担心,”任思齐语气却很轻松,“掌握着大量粮食的不就是那些士绅豪族吗,对那些人来说,只要咱们给得起钱,他们就敢卖!”对于江南一带士绅们的品行,任思齐还是很了解的,这些人为了银子无所不敢做,卖给自己点粮食又算得了什么。以满清的兵力只能占据一些大的城市,根本无法掌控如此广大的区域,更控制不了乡下粮食的流动。

    “但愿如此吧。”沙福叹道。

    “百姓安置工作就拜托沈公了,”任思齐对沈廷扬道,“我决定成立崇明府,沈公就是第一任崇明知府!”

    “这,这不好吧。”沈廷扬就是一惊,任思齐只不过是肃虏侯,哪里有资格任命朝廷命官?

    可是想想现在南京朝廷已经没有了,弘光帝逃到了杭州,崇明已是一座孤岛,作为崇明的实际统治者,任思齐任命一个知府也没什么大不了,权宜之计罢了。想到这里,沈廷扬欣然从命。

    堂上众人则艳羡的看着沈廷扬,被任命为崇明知府,意味着任思齐把整个岛上的民政都交给了沈廷扬。

    “崇明府下辖崇明长沙二县,崇明县令由沙福担任,长沙县令则由原泰州知州刘万春担任。”任思齐继续道。原来的崇明县令在岱山军到达崇明之后,不忿沙福茅十八等人侵占他的权利已经挂冠而去。而刘万春既然不肯投降满清选择跟着来到崇明,对这样的忠贞之人任思齐自然要加以笼络。岱山军现在不缺精锐的士兵将领,缺的是能够管理百姓施政一方的文官。虽然任思齐在岱山建立了书院,可是靠着书院培养人才要到猴年马月。

    随着崇明岛高举抗清的大旗,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投奔崇明,岱山军要想最终发展起来,就要依靠这一批人的力量。

    “把这一万多户百姓妥善安置,并且要进行编组,五十户为一甲设立甲长,五百户为一乡,设立乡正。甲长乡正均有县府委派,均为朝廷正式官员,甲长为正九品文官,乡正则为正八品,甲乡之中再各设置一些佐辅官员,一应官员均由县府派出!”任思齐思考着,说出了自己对整个崇明岛的规划。

    明清两朝,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皇权不下乡,导致朝廷对地方控制力非常之弱,地方权力沦入豪绅之手,普通百姓倍受欺压。现在崇明岛一切初创,任思齐决定改变皇权不下乡这种情况。甲长乡正都是有品级的朝廷官员,由府县委派,如此可以把底层权力收回。

    “甲长乡正该如何选拔啊?”沈廷扬皱眉道,一万多户意味着需要至少数百名低级官员,这让他觉得颇为为难。

    “可以先由从扬州追随来的吏员中选拔出,进行委派,以后以其业绩进行升免。”任思齐道。

    从扬州跟过来的吏员足有千余人,这批人熟悉各种政务,正是担任低级官员的最佳人选,至于其中贪婪枉法之徒,自然有其他手段对付他们。(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二章 崇明(3)

    除了设立甲长乡正以外,任思齐同样对府县官职进行了改革,在以往,一个县只有县令县丞主薄数个有品级的官员,其他办事人员都为吏员,官吏分离的制度导致吏员根本没有上升的空间,干得再好也没有升官的可能,所以专依贪污捞钱为能。而官员一任三年,任满就会转迁,往往还未等熟悉县里政务就被调走,这样也造成了地方政务把持在吏员之手。

    任思齐决定在崇明体制内改变这一切,首先就是把各曹司吏之类都提升为有品级的官员,称主事,品级从从九品一直到从七品。并且干得好了可以继续上升,升为县令知府都有可能。所有人都有上升的空间和可能,这种制度当然要比官吏分离好得多。

    任命好各级官员之后,崇明岛的一切才算安定下来,以后移民的组织安置等一切事宜都有专人负责,不需要任思齐再多操心。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那些跟随而来的扬州吏员们即使贪婪一些,就行政能力而言也比任思齐原来的手下强得多。

    带领百姓修建家园,围着滩涂开荒,出海打渔,等等都有了专门的人去干。岛上的芦苇无边无际,只要收割下来编制,再以木棍为桩,就可以搭建一个简单的窝棚,不惧夏天的风雨。从扬州运来的大量生活物资以家庭为单位分发了下去,很快岛上处处炊烟,新出现了数百处村庄。

    这一个月来,梁九带人除了建造一座新城以外,还修筑了两条拦江堤坝,使得潮水再也不能直接冲击到岛内,造成沙岛的坍塌。另外就是修建了几处庞大的砖窑,专门用于烧制建房用的砖瓦。不过目前产量有限,暂时还满足不了岛上的需求。

    新成立了崇明府后,梁九被任命为崇明工曹主事,正七品官员,全面负责岛上的工程营建工作。梁九正规划着开掘数道人工河流,把长江水引入岛屿之内,如此一是方便用船只运输物质,再就是可以用来灌溉耕田。

    在移民安置工作步入正规之后,任思齐开始重新进行编组军队。

    扬州之战中,岱山军虽然取得了很大胜利,死在扬州城下的八旗兵绿营兵加起来也有三四万,可是岱山军本身损失很大。一万步兵几乎损失过半,活着回到崇明岛的五千余人,其中还有数百人受了重伤即使以后痊愈也不能再上战场。这些不得不从军队退下的人,任思齐给他们都安排了出路,就是在各乡中出任乡尉,负责协助乡正缉拿盗匪维护地方治安。

    新兵的募集,任思齐决定采用义务兵制度,每一个十八到四十的成年男子都必须当兵。跟随上岛的百姓有近二十万人,其中适龄男子也有三四万人,任思齐当然不可能把所有男子都编入军队,而是规定每户至少要有一人从军。其他男子则编为乡兵,每月训练数日,平日种地做工,当有外地入侵时则全部招入军队,保卫崇明。平日的训练可由乡尉负责,由官府每月拨出一定经费。

    经过了数日的统计征募之后,新招募了一万五千新兵,和原有的五千老兵混合,重新编制出一支两万人的步兵。

    军队编制还是按照原来的小旗、总旗、队、营编制。全军分为四镇,在晋玉飞任兴凡一镇二镇的基础上新增了两镇,镇将分别有新加入的刘肇基马应魁担任。这二人当总兵副将多年,论领兵经验来说远胜其他人。二人原来的部下全部被打乱整编。

    第一镇为近卫镇,镇将晋玉飞,四个营正分别为熊二、李行久、汤尼、德意志人邓肯。

    第二镇镇将任兴凡,手下四个营官分别是陈名扬、杨斌、李鼎、李秃子担任。杨斌是岱山军的枪术教头,被提拔起来名正言顺。李鼎是青州李士元的儿子,作战非常勇敢。李秃子是原来占据胶州的柯永胜部下,因手刃柯永胜立下功绩当了总旗,一路提拔起来也成了营正。

    第三镇镇将刘肇基,手下四个营官分别是沙千里、任秋里、罗少新和邓万木。罗邓二人都是刘肇基原来的部属。

    第四镇镇将马应魁,手下四个营官分别是任保全、何彬、张弛、林光头。任保全是任思齐堂兄,何彬是吕宋回来的汉人,张弛和林光头则都是原来福春号上的老弟兄。

    在军队中同样设立监军,队设队监,营设营监,镇设镇监。监军不干预部队的指挥训练作战,只是负责平时生活后勤奖惩事宜,和军队主官平级。是任思齐借鉴了后世的政委制,如此能保证军队完全忠于自己。

    第一镇的监军由任丽坤担任,第二镇监军任学堂,第三镇监军陈生,第四镇监军马良。从这个任命来看有着浓重的任家军色彩,除了马良是招募自胶州的读书人以外,陈生是来自吕宋的老兄弟,其他两个都是任思齐的族亲。至于营队的监军,则多数由征募自胶东的读书人担任。当初刚入岱山时,为了得到较高的薪酬,很多读书人选择了加入军队并且通过了训练。岱山军之所以战斗力形成的这么快,这些人功不可没。

    重建四镇步军的同时,任思齐也对水军进行了整编。

    同样建立了四镇水军,人数共三万人,除了原有的一万水军以外,把自镇江新募的船夫都整合了进来。

    为了和步军以示区别,水军镇将成为统领。

    第一镇水军统领茅十八,掌控着“公主号”“飞鱼号”三十多艘三桅海船以及二百多艘平底沙船,手下水兵一万多人,驻地崇明,负责崇明岛的守卫及与清军水师的作战。

    第二镇水军统领司马南,属下三桅海船三十多艘,手下士兵两千余人,专门负责对外贸易。

    第三镇水军统领奥利尔,驻地岱山,属下三桅海船三十余艘,二桅海船单桅海船一百多艘,属下士兵五千,负责着岱山金塘岛岑港等地的防御。

    第四镇水军统领薛雨来,驻地崇明,属下江船千余艘,士兵一万三千余人,他属下的战船都是用于内河作战的江船,负责一是往来运送人员货物,再就是协助茅十八进行作战。人数船只虽多,战斗力却是最差的一镇。

    这样算下来,整编了足有五万军队,可惜若论战斗力的话,还是只有其中的一万余老兵具备一定的战斗力。(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三章 杭州陷落

    不论是移民安置还是军队整编,都是非常的繁琐麻烦。好在民政由沈廷扬等一帮文官负责,军政则有李彦直等一干幕府众人协助,任思齐只需要总体掌控即可。而崇明的一应制度都是从岱山制度复制照搬过来,根本没有多少创新之处,所以很快一切都步入了正规。

    整个六月,崇明岛二十多万军民处于埋头发展模式,而外面的形势越来越恶化了起来。

    六月十日,来自杭州的使者抵达了崇明岛,带来了弘光帝的圣旨。

    越国公,左都督,太子太保,这是弘光帝加封任思齐的新的爵位官职,然后让任思齐速速带领属下军队赶赴杭州勤王。

    应付了使者之后,任思齐聚集众人议事,出乎意料的是几乎所有人都反对增援杭州。刘肇基茅十八等将领反对可以理解,毕竟岱山军刚刚从扬州撤离,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虽然补充到了总数达五万人,在崇明的军队也有四万多,可是士兵新募,还未训练,根本就没有战斗力。而且据江北哨探来报,一支人数达三万多的清军抵达了崇明对面的南通,有攻打崇明的企图。外有强敌,内部不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