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372-一得集 >

第6部分

372-一得集-第6部分

小说: 372-一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举家惶惑。乃用斑蝥等外治之药。欲提其毒从外而出。余至急令揭去。用甘草汤洗净。诚以腐脓已化断无外提之理。 
徒使毒瓦斯散漫。迁延难愈。至念余日脓腐方尽。脉亦平静。而肿痛依然。方信余言不谬也。乃用生甘草六钱。生绿 
豆一盏。煎汤再加化毒清火养阴之药。次日肿痛果瘥。后以养胃安神之剂。出入加减。月余始痊。 

卷中医案
详论金姓喉症症脉相反终归不治
属性:金姓子。年二十。患时毒喉痹。初起微寒。继即壮热神昏。两手搐搦。至六七日。医用普济消毒饮法。不效。后闻 
丁姓喉症。为余治愈。来延余诊。脉左右六部俱浑浑然。软而无力。至数模糊。神识不清。喉痹肿连上 。其色鲜赤。 
舌苔赤而起刺。余曰。此症甚危。恐难奏效。姑且按病施治。然或有变端。莫以余言之不预也。盖脉本不治。闭脱之象 
已见。乃处大剂清火解毒之方。如犀角、羚羊角、连翘、山栀、石膏、银花、鲜石斛、芦根、金汁、人中黄、元参、丹 
皮、紫雪丹、至宝丹之类。出入更易。服二剂而热瘥。神识稍清。痉厥不作。群以为庆。脉仍躁动模糊。两尺虚软。余 
曰。外象虽瘥。脉无转机。虑有变端。须得热净神清。脉象安静。至数清楚。虽肤冷困惫。不足忧也。仍照前法互相出 
入。次日果复壮热神昏。胸间发出白 数点。余曰。白 发而未透。汗出而热不衰。其为危候明矣。辞以不治。病家力 
恳疏方。余见其坚信不疑。只得勉尽人力。前方分量加重。至第十三日白 浑身发出。舌燥唇焦。齿缝出血。面目俱赤。 
烦躁狂越。汗出如浴。热愈炽。脉洪大而数。余曰。生死之机。只在今晚。倘得热退。便得生机。若仍如是。恐华扁亦 
难挽回矣。次日热复不退。牙关紧急。至第七日而殁。或问余曰。此症始见尚轻。何君便言死候。丁姓之症。已经危险。 
何君力言无妨。余曰。见之于脉耳、外症虽险。而脉尚顺。可保无虞。外症虽轻。而脉已逆。终归不治。如丁姓之症。 
风火 
上壅。其脉浮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火。症脉相应。至数并分明也。此症亦属风火。寸口之脉。不鼓至数。浑浑不清。 
两尺虚软无力。是少阴之精血内虚。风热之邪从口鼻吸受。伏于募原。得少阳阳热之化。三焦游行之火。内外充斥。不 
能从募原达出。而成闭脱之症。况温病多死下元虚弱之人。少阴不藏。精血内虚。肝阳素旺。痉厥立至。叶天士论温 
热甚详。法本内经。经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温病之脉。最忌浑浑模糊。内经云。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敝。 
是病内经名曰阴阳交。素问评热病论。帝曰有病温汗出而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 
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 
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邪气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 
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 
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虽愈必死也。是内经有必死之文。其能治之以生乎。 

卷中医案
喉蛾治验
属性:正红旗满洲人。年三十许。患喉蛾肿痛未破。三日汤水不能下咽。脉洪大而数。先刺两曲池少商穴出血。喉间即 
觉宽松。吹以开关散。稀涎散。吐出胶痰碗许。食能下咽矣。方用皂角、牛蒡、僵蚕、贝母、白芷、薄荷、甘草、桔梗、 
马勃、元参、青黛、山栀、条芩。投七而瘳。 

卷中医案
虚烂喉风治验
属性:毕佐廷甲申。冬患伤风。误服辛热表药。遂病咳嗽。缠绵不愈。至次年二三月。燥咳无痰。音哑色夭。喉中渐烂。 
色白不肿。至夏六月。不起床矣。方延余诊。历阅前方。寒热温燥杂投。脉象弦细而数。身发潮热。面色时赤时白。余 
曰。病本可治。但误于药太甚耳。此症初起。本属伤风小恙、误服麻、桂、干姜。大辛大热之品。风火益炽。肺金受燥。 
至春令发升之际。少阳之木火上升。是以津枯音哑。而更助之以燥药。则火土躁烈。夏令火旺而金益受制。治当金水两 
滋。以助肺之化原。但须久服缓效。欲求速愈。则余谢不敏矣。方用二冬、石斛、桑叶、贝母、蜜炙紫菀、蜜炙款冬花、 
生地、龟板、青蒿、鳖甲、阿胶、山栀、丹皮、五味子、蒺藜等出入为方。服三十余剂。方能起床。饮食渐进。声音渐 
出。继以十味地黄汤加减。又二十余剂而烂孔渐平。后以人参养荣汤加阿胶、牡蛎、石斛、百合等。前后服百剂而始痊。 

卷中医案
结毒烂喉治验
属性:宁波一妓。年三十余。患黄疮。外科始用升药。疮虽愈而毒聚于咽喉。腐溃绵延。小舌烂尽。通于鼻孔。服寒冷药 
数百剂。以至面色 白。同于枯骨。声哑肤寒。连唇舌俱呆白色。腹胀便溏。脉象沉细。虚软萦萦如蛛丝。延余诊之。 
余曰。寒凉过度。脾胃伤败。阳气消灭。将登鬼录。先保命根。休议其病。遂用附、桂、茯苓、于术。参、 、姜、草 
等温补之。服十余剂。渐有起色。饮食腹胀便溏悉愈。乃以人参养荣汤朝吞五宝丹。以化其毒。吹以珠黄散。始终用温 
补药加化毒之品。至月余而诸恙皆愈。烂孔平满。但烂去小舌。不复生耳。 

卷中医案
伤寒太阳症用蒸法取汗治验
属性:一柴客体本强壮。只手能举百钧。冬月得伤寒太阳症。恶寒无汗。头痛项强。毛孔痛如针刺。气急脉紧。余用麻黄 
汤治之。一剂未汗。再剂又未汗。乃取彼舟中造饭缸灶。左右前后各置其一锅。内盛水纳以麻黄、羌、防等气性雄 
烈发表之药烧之。令滚。去其锅盖。再烧半时许。窗门皆令密闭。使病患口鼻皆受其气。蒸之既久。始得汗出甚臭。 
病遂霍然。盖其邪入既深。腠理固密。故汤药不能发汗。必用蒸法始效。此古人之巧妙。非余之杜撰也。观名医类 
案及本事方释义自知。 

卷中医案
刘姓子泄泻危症治验
属性:舟子刘某。年十四。风餐露宿。日以为常。夏秋之交。食少乏力。肌黄腹胀。其母以为虚也。与食桂圆数日。人益 
困惫。 
胃口愈闭。腹痛泄泻。然犹勉力操舟。迨至泄泻无度。魄门不禁。肢冷脉伏。目直神昏。始延余诊。至则其母对余而 
泣。以为无生理也。余谛审之。舌苔白滑。口不渴饮。人不躁动。确系太阴寒湿。即慰之曰。病虽危险。尚属可救。书 
附子理中汤与之。用生附子三钱。持方至药铺撮药。而司柜者。谓附子多则不过一钱。从未见生附可用三钱。嘱其 
再来问余。余曰。我曾用六七钱而应手取效者。三钱尚是中剂。何云多也。嫌多不服。我亦不能相强。且必浓煎方效。 
其母以病极危笃。姑进一剂。以冀万一。于是申刻服药。至酉戌时腹中作响。渐能开言识人。 
至亥子时。复大泻一次。腹觉畅甚。起居自如。知饥索食。进锅巴汤半盂。次日问以病状。嘱其原方再服一剂。竟不泻。 
亦不服药。三日即能负物以行。群以为奇。不知古法转危为安者甚多。何奇之有。然是症幸在乡僻穷民。故能速愈。若 
在富贵之家。延医多人。各执己见。反多阻隔。不能愈矣。 

卷中医案
某妪血痢危症治验
属性:定海东山甲下某妪。前翁姓之邻居也。年四十余岁。患血痢日数十行。里急后重。腹如绞痛。粒米不入者十余日 
矣。身大热。口大渴。症在垂危。呻吟欲绝。余因治翁姓子之症。乘便邀余诊脉。两关尺俱沉弦而数。按之抟指。余曰。 
症属暑挟食积。遂与大剂黄连、黄芩、荆芥炭、银花炭、槟榔、木香汁、醋制大黄、归尾、红曲、贯众炭、地榆、槐花、 
白芷、焦山楂等一剂而病减半。乃去大黄。加甘草、再剂而十愈七八。腹亦不痛。稍能进食。复去槟榔、贯众、白芷、 
槐花。而加西洋参、石斛、炒麦冬、鲜荷叶、辰砂、益元散。又三剂而全愈。其四岁孙亦患是症。但稍能食。与芍药汤 
去桂。加荷叶、益元散、焦山楂、五谷虫之类而愈。余治此三症。转危为安。群以为神。其实不过按症施治耳。 

卷中医案
静修庵尼湿热痢治验
属性:郭通圆静修庵尼。秋季患痢如鱼脑。腹与胁牵引而痛。气时下堕。肛门肿痛。缠绵月余。面黄肌瘦。里急后重。脉 
象虚大。余曰。湿热郁蒸为痢。法宜透化。香燥耗液。反助火邪。与病不合。故不能愈。乃与大豆黄卷、鲜藿香、黄连、 
黄芩、防风、木香、佛手柑、萝卜子、茅术、车前、薏苡、泽泻、白芷、荷叶、青蒿脑、滑石等。服两剂而病减半。乃 
去白芷、豆卷、茅术。加石斛、茯苓。又四剂而病去其七八。后以调胃和中化湿之剂而愈。 

卷中医案
肠痈治验
属性:又静修庵一老尼。年五十许。患腹痛。自作痧治。刺刮不效。乃延余治。诊之右关脉洪大搏指。余部浮数。余问腹 
旁痛处。有无微肿。脚挛屈否。曰腹之右旁一块。坚硬拒按。右足屈不能伸。余曰。此乃大肠生痈。非痧症也。彼大骇。 
余曰无妨。肠痈初起。医治不误。十可痊十。大忌外科开刀。腐肠穿膜。为不治耳。乃用银花、当归、大黄、桃仁、丹 
皮、乳香、没药、穿山甲、焦楂肉、蒲公英等。服两剂而脓血从大便下。臭秽难闻。肿消脚伸。腹亦不痛。但续续下痢 
脓血。复排脓消毒之品。如银花、生甘草、桃仁、归芍、丹参、丹皮、薏苡、乳香、没药、白芷、贝母等数剂而愈。凡 
诊脉如一部独异。须当深究根源。痛处拒按。微肿。非损伤血瘀。定是内痈。须平日留心临症。方能知之。 

卷中医案
陈铬甫痿症治验
属性:牛羊司巷陈铬甫世兄。年十三。身长如二十余。十二岁而阳已发动。是以骨力不坚。试观草木易于荣长者。而枝 
干必娇嫩。其理一也。丁亥春患咳嗽痰多食少体倦。两足痿弱。不能起立。目合则遗精。甚至日间心有所思。夜则 
梦寐不安。乃延余治。诊脉左关弦数。右关虚大。两寸两尺。俱虚软无力。余曰。症属木强土虚。肾气不坚。心火刑克 
肺金。治当先保肺胃之阴。取土金相生之义。且胃为后天之本。土能生化万物。经云。纳谷者昌。待胃气渐旺。然后 
可用血肉有情。同类相感。补精益血。病自渐愈。于是先用桑叶、沙参、钗斛、炒麦冬、枇杷叶、白蒺藜、仙半夏、橘 
红、竹茹、谷芽、茯苓、茯神、紫菀、百合、毛燕屑、女贞子、莲子、淮山、芡实等清淡之品。出入为方。服二三十剂。 
而痰渐少。胃气开。乃用舒养筋脉。滋血和肝之药、如归芍、金樱子、钗斛、山药、山萸、续断、杜仲、麦冬、西洋参、 
五味子、阿胶、沙苑蒺藜、参贝、陈皮、人乳蒸茯神、龙骨、牡蛎、芡实、丹参等又三十余剂。遗精梦寐等皆愈。但足 
仍无力。后用血肉有情之品。收合成膏。如吴鞠通天根月窟膏法。每服五六钱。一日早晚两次。至戊子春。步履如常。 
强壮逾于平昔。可见补益之药。必久服乃效。 

卷中医案
李封翁痰火症治验
属性:李荔翁年近花甲。宿患痰火。累年医治。不能除根。去岁余用轻清之品。治之而愈。今春晚膳毕。正与诸孙嬉戏。 
忽觉右半身麻木不仁。少顷舌本连头俱麻。急来召余诊之。右三部脉俱洪大而数。左关尺脉劲滑利。余谓痰火上 
升。阻遏脉络所致。先刺两手曲池、少商、出血。方用羚羊角、桑叶、钓藤、橘红、川贝、石菖蒲、郁金、天竺黄、远 
志、神砂、茯 
神、竹茹、竹沥等一剂而愈。次日再诊。脉平人安。乃用宁神和中略佐化痰。以善其后。乃郎今年北上。高捷翰苑。诸 
孙皆眉目清秀。俊雅能文。其浓福正方兴而未艾也。 
先甫与心禅交有年矣。每遇急症。延师延医。无不应手而愈。去秋感冒微寒。师一下指。即有疑难之色。予心知 
为不祥。至季冬时果遭大变。心禅师可谓神明其技。而予则永为无父之人矣。悲哉。(棘人李鹏飞泣血书于苫次。) 

卷中医案
桑观察痰火上攻上实下虚治案
属性:金衢严桑观察。过于劳顿。虚阳上冒。更挟痰火。上阻清空。下流足膝。年逾古稀。体质偏阳。头晕脚弱。患此数 
年。退归静养。医治罔效。召余治之脉浮滑数大。溢上鱼际正脉法所云高章之脉也。余曰高年亢阳为患甚多。徐洄溪 
云。凡年高福浓之人。必有独盛之处。症似不足。其实有余也。夫头面诸窍。乃清空之地。六阳经脉之所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