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天启风云 >

第85部分

天启风云-第85部分

小说: 天启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启首先问他:“武大人这一阵是不是很忙?听说你也在民间召集了一些名医,有事让他们做就是了,你只需要做一些指导性的事务就可以了。你要记住,诸葛亮是怎么死的?累死的!”

    武之望听天启这样说急忙解释,他说手下召集来的都是些名医,但这些名医都是些类似于医呆子的人,且都是些没学过什么官场礼仪的乡巴佬。内部事务上可以放心地交给他们,但很多外部事务他们就一窍不通,像与朝廷各部衙门沟通、给有求知欲的青年医者讲授医理药理等事能帮上忙的太少。武之望尤其指出在去皇城中给那些宫女和官宦女眷讲学时,内卫太监只允许武之望亲自去而拒绝其他人,原因是武之望年纪大不会惹出非议,而且就算武之望亲自去也有内卫太监监视还要隔着一层帘子。

    群臣听了都哈哈大笑,天启也感到有些可笑,这武之望都七十多了还这样那样防着,现在的风气也太保守了些。就算他想勾引小姑娘,估计七十多岁的年纪也是有心无力,再说还有那么多人在还能出什么事?不过转念一想,在重华宫里学习医术的除了预备出宫的宫女还有朝中官员的女眷,事关妇女的名节稳妥从事也无可厚非。

    见武之望说到想有个接班人的事,还说到了重华宫中的讲学,天启说:“这人才都不是天生的,武大人见谁有兴趣就多多培养吧,现在你身体还健康就再坚持一下。这重华宫中的宫女在学好了医术后是要到民间去的,当然诸位大人们如果家里条件合适可以或聘请或者直接娶回家。不过她们虽然出宫了都不拿俸禄但都是有品级在身的,宫中随时会派人去关照看顾,如果谁让她们受了委屈那是要治罪的,所以大家要事先考虑清楚。”

    其实大家早就听闻有这宫女学艺然后出宫这回事,能当宫女肯定样貌不会差到哪里去,虽说年纪稍大也不过三十岁左右,娶回家作妻作妾都可以。后来听说她们在学习医术,那娶回家里以后就相当于多了个家庭医生,这样的好事大家都惦记着在。有些没多少钱的人,直接就把自己的小妾或者女儿送进宫学习,今后虽然不打算以此谋生但多门手艺也不错。

    就在大家对天启的话议论纷纷时,武之望说:“皇上,臣学医术其实也是无奈之举,主要是臣小时候身体弱爱生病,久病成良医这话一点不假。几十年了臣发觉治病其实是末道,人们主要应该做的其实是养生。”

    天启点了点头说:“武大人这话说得不错,等你空了就把你这几十年的养生经验写出来刊印。”

    天启刚一说完就有个楞头楞脑的侍郎问:“皇上,都养生不生病了那医院的生意不是就差了?”

146 各有所为(下)

    这侍郎姓傅因为是官宦人家,所以有点管他说得说不得张嘴就来的纨绔风范,他的话一问出来立即就引来了不少不满的目光,大家虽然瞪着他没说话,但所有人的目光都在无声地质问他,你的意思是每个人天天生病你才高兴吗?

    说都注重养生生病的就少,生病少医院的生意就不好,这只是个普通的逻辑推理,从经营角度来考虑是对的但从人性上来想就错了,因为没有人喜欢生病。站在朝堂上的大小官员不管内心怎么想,但至少表面上都是把黎民百姓的生命安危挂在嘴上的,在大家看来这个问题就有些重金钱轻生命的味道。

    天启也知道这个傅侍郎的问题本身并没有错,他只是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提出了一个并不一定错误的问题。医学研究是一个长期且需要巨大投入的工程,病人少了就赚不到银子医生只能养家糊口,搞医学研究就无从谈起。不过任何人都不能说为了赚钱专门让人去生病,或者是把没有病说成有病,当然某些无良医生除外,听说他们会为了多赚两个银子有意不给病人把病医好。

    天启想了想说:“你的问题并不讨人喜欢,但朕却并不讨厌你反而觉得你的想法有深度,你愿意去医学院吗?”

    傅侍郎一听肠子都悔青了,因为嘴欠没忍住问了句话,惹得大家不高兴不说还把自己问到医学院去了,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眼前报,来得快”?不过他也很有急智,说道:“臣虽然对医学有兴趣但并没有什么基础,加上年纪大了恐怕也学不到什么,不过臣有个侄儿今年刚刚二十正是年轻力壮还对医学有兴趣,如果皇上允许臣可以劝他去。”

    他这话一说出来武之望不干了,你以为医学院是任何人想来就能来的吗?瞪了一眼傅侍郎说:“要送就送亲儿子嘛,送侄儿算什么回事?再说光有兴趣怎么能成?他的基础要比一般人好很多才能进医学院。”

    傅侍郎苦笑道:“武大人别生气,下官没儿子只有四个女儿都出嫁了,不过下官的侄儿真的有两下子,下官几次有病都是他给瞧好的。”

    一听此人如此倒霉连生四个女儿,武之望心里平衡了些,说道:“既然你侄儿有能耐,如果皇上同意可以让他来。”

    天启摇了摇头说:“你侄儿的事要先征求他的意见,他有兴趣可以去医学院试一试,不过朕看上的是你。”

    一听天启讹上自己了傅侍郎心中暗暗叫苦,不过又听天启说:“说起这话题朕想起了一件事,说有个老医生过年贴对联,家里人贴的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他觉得不妥改成了‘但愿世上人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这让左邻右舍非常感动。不过朕在想如果他家真的是药生尘了,他该如何生活?他的医术又如何进步?朕并非要勉强你去医学院,只是要你回家去好好想一想你开始的问题,怎么让医院既赚到钱又能让生病的人越来越少。”

    见傅侍郎苦着脸答应了天启暗暗好笑,这个问题应该是暂时无解的,让你去想只是让你知道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

    转头看了看博学院的徐光启,笑着问道:“朕看徐大人几次欲言又忍,是不是有什么疑难之事?”

    徐光启主持博学院快半年却没见他们有什么动静,一群人整天在里面忙忙碌碌的只见花钱没见产出,这难免引起了很多人在背后议论纷纷。更让人看不顺眼的是他还找了些高鼻子外国人在里面吃闲饭,而且听人说这些外国人好像还是些外国和尚只是没剃度,有事没事就劝人相信他们那个绑在一个架子上的什么主。大明的庙里不管是道教的三清像还是佛教的佛祖观音像哪个不是高高大大光彩夺目的?你一个被绑在架子的小人连自己都不能解救下来还能保佑谁?

    见天启发问徐光启上前说:“回皇上的话,臣本来不想说的因为臣的东西都还没有见到成效,不过要是不说说臣怕诸位大人以为臣和博学院是光拿银子不办事的,再加上今天听到各部都有令人满意的成果,如果臣不说一说恐怕今后跟户部要银子都张不开嘴了。”

    天启哈哈一笑说:“徐大人多虑了,就算你们什么都没做出来至少三年内朕是一心一意支持你的,当然三年后你们还没见动静朕就要来看看究竟了。”

    徐光启说:“那臣更该说一说了,前一阵跟军务院的倪元璐倪大人商议大炮方面的事,他的意思是要把一般的炮弹换成他做的炮弹,这个因为条件不成熟所以没做出来。不过却做出了另外一种东西,具体是什么倪大人让绝对保密所以臣今天就不在这里说了,皇上可以去问问倪大人。臣要说的是臣等正在研究三门新食物,正在试验但需要的时间长现在还没有多大推广价值,不过博学院中的人已经有了些新思路,应该不会超过皇上的三年期限就能研究出来。”

    天启一听笑了笑说:“搞研究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太浮躁的人是出不了什么成果的,徐大人不妨把你的研究给大家说一说,说不准进了诸位大臣的法眼以后给博学院拨银子会拨得快些。”

    徐光启说:“臣等最先栽种的是甘薯和玉米,说起来这两种东西还是从南方广东和福建两省开始栽种的,后来在南方各省传播开。这两种东西的不好之处是产量低不稳定,而且甘薯还不好保存容易烂,但它们的好处是耐旱。臣的意思是如果能够增加甘薯和玉米的产量,那我大明的饥荒问题就不是什么问题,皇上也没有必要花银子移民了。”

    有一个从河南回京述职报告移民情况的巡抚问徐光启道:“徐大人说这两种东西耐旱不过产量低,耐旱是好事北方的旱情这几年是一年比一年重,但产量低就不好了,不知道低到什么程度?能不能跟小麦持平?”

    徐光启摇了摇头说:“甘薯要好些但不易保存,玉米产量最多有小麦产量的一半,而且它们的口感都比不上小麦和大米。”

    河南巡抚听了也摇了摇头说:“这就没有什么推广价值了,不要到时候小麦没栽上,甘薯和玉米百姓吃不饱或者根本不爱吃那就麻烦了。”其他人一听也惋惜地摇了摇头。

    就在大家都不看好甘薯和玉米时,户部和工部的几位尚书和侍郎的眼睛亮了,户部尚书左光斗首先问:“徐大人,你说甘薯和玉米耐旱,水稻我们不说只说在用水量上比起小麦来少多少?”

    徐光启说:“具体的没仔细测算过,但至少省水一般以上,基本上可以栽下浇完水就不用管,当然连续几月一颗雨不下也不行。”

    左光斗这时转身对天启说:“皇上,臣有个想法,这北方各省天旱不假但并不是全省各地都旱,挨着河流的地方还是可以用人力或者水车提水的。臣的意思是离河近的栽种小麦,稍微远的就栽种甘薯和玉米,产量少总比颗粒无收好,口感差总比饿肚子强。而且还有个好处就是这样一来可以暂时停止移民,至少能节约一百万两银子。”

    天启想了想说:“这个想法有点冒险也有点疯狂不过可以赌一赌,银子恐怕省不了,一半买粮食防止万一另一半用来准备甘薯和玉米的种子吧,你们想赌一把朕就陪你们疯一次。”

147 粮食杂交

    其实天启知道甘薯和玉米的前景,只不过没有搞明白为什么现在产量这么低。既然博学院在研究就让他们去做,专业的东西就要找专家,那些知道一点皮毛就成天到处显摆的半桶水管理者是很讨人厌的。一个官员需要做的就是平衡内部和协调内外关系,如果不务正业在具体事务上对搞技术的指手画脚,再遇到个不唯理只唯权的专业人员,那这事多半要搞砸,就算勉强做成都会磕磕绊绊的难如人意。

    见左光斗等户部官员跃跃欲试,徐光启这个搞技术的也是自信满满的,天启就决定陪他们疯一把。于是转头对徐光启说:“徐大人开始说有三样,现在只说了甘薯和玉米两样,还有一样是什么?”

    徐光启说:“还有一样是马铃薯,预计着它的产量应该比甘薯和玉米还要高,而且吃起来也很好吃,无论是做为主食还是作菜都不错,只是很多人不敢吃。”

    天启大为奇怪地问道:“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现在的马铃薯长得太吓人需要逐年美化才能被人认可?”

    徐光启说:“那倒不是,因为有些马铃薯的皮和芽是青色的,人们就说它有毒。臣也试过多次煮熟了拿来喂猫狗鸡等禽畜,但都没发现毒死了的。人吃时青色部分不好吃是真的,但说有巨毒就有些夸张了,臣以前就知道这个东西,经过多年观察和查问发现人们之所以说它有毒是人们把它和豆薯混淆了。”

    天启说:“既然徐大人说那什么豆薯有毒,那朕就下旨让人把豆薯从大明铲除干净,徐大人你看可好?”

    徐光启说:“皇上万万不可,这豆薯只是种子有巨毒,本身还是很好吃且没毒的。它还有个绝大的好处就是能防治虫害,在其它作物边上栽些豆薯还可以防止虫害进而增加产量。”

    看来专业的就是专业的,该听还得听不能想当然,如果用行政命令去干涉难免就会出问题。

    左光斗这时说:“这个马铃薯既然产量比甘薯和玉米还高,而且照徐大人的说法它并没有毒,是不是可以在北方大力推广呢?”

    徐光启说:“完全可以,只是它的耐旱性能要比甘薯和玉米差,不过博学院可以慢慢培养耐旱性出来。”

    什么?你们现在已经可以选择性地培养植物的性能了?这农作物的培养和搞杂交技术应该是几百年以后的事了吧?天启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非常诧异地看着徐光启听他的下一步解释。

    其他大臣这时更是惊叹不已了,早先徐光启说了个甘薯和玉米耐旱,立即就引出一句说能省一百万两的话。这甘薯和玉米耐旱是原本存在的特性虽然可贵但也不是特别希奇,现在居然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