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368-存存斋医话稿 >

第6部分

368-存存斋医话稿-第6部分

小说: 368-存存斋医话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假息。后为真息。欲习静以调息为入门。使心有所寄。神气相守。亦权法也。调息与数息不同。数为有意。调为无意。 
委心虚无。不沉不乱。息调则心定。心定则息愈调。真息往来。呼吸之机。自能夺天地之造化。心息相根据。是谓息息归 
根。命之蒂也。一念微明。常惺常寂。范围三教之宗。吾儒谓之“燕息。”佛氏谓之“反息。”老氏谓之“踵息。”造化 
阖辟之元机也。以此征学。亦以此卫生。了此便是彻上彻下之道。阅智 大师小止观中。有坐禅调息法。其说与 
龙先生同。汪 庵医方集解勿药元诠内。亦载调息法。余窃谓以药疗病。弗计其功。先防其弊。盖弊无。则其功 
乃为真功。修养何莫不然。调息法之功效。在行之者自知之。岂容悬揣。若言流弊。则断断无之。何也。出于自然。不 
出于勉强也。至勿药元诠内载“小周天”法。闭息运送。苟无口诀真传。不可根据法乱做。恐稍不得法。流弊无穷。 
尝见妄做丹道工夫。多有致疾者。或发痈疽。或结 瘕。或疝或淋。或癫或狂。盖以人身气血。升降出入。自然而然。 
肓修瞎炼。矫揉造作。精气拂乱。必随其所伤而致种种疾苦耳。惟得明师良友的的真传。乃为有功无弊。〔仲圭 
按〕修仙学佛。多有从呼吸入手者。此则须有明师指示。未可妄做。若为强身却病。似可按法练习。大约呼气吸 
气。以细长而徐缓为要诀。吾杭伤科虞祥林氏。倡气功疗养法于西湖中医虚损疗养院。倩董志仁君编述肺病 
特殊疗养法一书。分送各界。其法与一般深呼吸不同者。一为呼吸之室。须置炽红之炭一盆。人坐其旁呼吸。二 
为呼吸时皆有声如鼾。苟能恒心仿行。亦有愈病功效。惟余总觉吸入之气宜鲜洁。室内不如室外为佳。况更闭 
窗户。置火盆耶。至呼吸时声巨如鼾。即坐龙溪先生风相之弊。衡以学理。究有未安耳。 
〔十六〕戊辰秋初。友人陶姓。以暑热证来就诊。邪热表里充斥。病势颇重。乃仿三黄石膏汤意。为两解之剂。服 
一剂。次日其兄来转方。述服药后。大渴大汗。汗至床席皆淋湿。余以为邪热在阳明经。白虎汤证也。竟与白虎汤一 
剂。隔日雇小舟来诊。病患忽发狂。舟将颠覆。急折回。乃邀诊。至则病大变。身重苔黑。如狂见鬼。大便不解。胸腹 
硬痛。脉沉数促涩。模糊不清。时时发厥。余大骇异曰。奚至此乎。其兄曰。昨述汗流卧席。归后细询家人。乃小便。 
非汗也。余顿足曰。误矣误矣。小便多。岂得作大汗治哉。此等重证。本不能悬拟处方。况又误述乎。营热未透达。服 
白虎逼入血分矣。男子亦有热结血室证。所以证现如狂见鬼。小便自利。大便不通也。势急矣。奈之何。沉思久之。书 
犀角地黄汤合桃核承气汤与之。方内大黄令用醋拌炒黑。次日复赴诊。已便解疹透神清矣。详述药成已二鼓。才 
服半杯。胸腹骤痛不可忍。其父促饮之。尽一杯。则目瞪口噤。肢厥僵卧。奄然气尽。家人哭泣环守之。夜半。忽大喊。 
便坚黑粪累累。目开身略动。至天明。遍身发疹。胸背间无隙地。便神清思汤饮。诊其脉数滑。至数分明。余曰。险哉。 
幸年才二十余。正元充足。能运药力与邪战。一战而捷。不然。一去不复返矣。后与清热养阴。不匝月全愈。阅三世 
医验陆祖愚先生治董姓。因伤食纳凉。困倦熟寐。致头痛身热。骨节烦疼。胸腹痞满。医以丸药下之。表证未除。胸 
满兼痛。一医又行表汗。头痛瘥。胸痛更甚。似此或消导。或推逐。其痛渐下。病将两月。陆诊脉涩数。面色黄白。舌 
苔灰黑。按其胸腹柔软。脐下坚硬。晡时发热。夜半退。小水自利。大便不通。此蓄血证也。用桃核承气汤。下咽后。 
满腹搅刺。烦躁不安。求死不得。父母痛其决死。深咎药过。哭泣骂詈。陆心知其无妨。然再三解说。终不信。会天暮 
不得进城。下榻楼上。夜将半。闻步履声。其父携灯至榻前笑谓曰。适才大便。所去黑粪 血约若干。腹宽神爽。诚再 
生之恩也。后改用调理之剂。半月渐愈。与余所治证。大略相同。特余不留宿。得不闻泣骂声。为幸多矣。陶姓现游幕。 
晤时道及此。犹言服药后。胸膈间痛如刀割。不可忍。渐次入腹。后痛极。遂不省人事。噫。瞑眩药入人口腹若是哉。 
第此证倘与轻药。当无生理。记此又可见病家述病情。有疑似处。当反更审问。余不敏。误听误药。几至病不救。而 
病家日夕侍病者之侧。切须熟察病情。以告医者。设或因误告。致误治。咎将安归耶。 
〔十七〕古圣人治病之法。针灸为先。灵素所论。多为针灸而设。今时治病。用针者极少。用灸者尚多。但病非一 
概可灸也。大抵脉沉迟。阳气陷下者最宜。若阳盛阴虚者。断不宜灸。仲圣伤寒论云。“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 
邪。则为烦热。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见微数。则是阴虚而阳炽重。以 
火力追逐其血。有筋骨焦伤耳。又云。“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脉浮热甚。 
阳气实也。反灸之。是阳实以阳虚治。火上加火。咽因火势上逼而枯燥。血随火势上炎而妄行。在所必至矣。此二 
条垂戒。虽在伤寒论中。然不专指伤寒而言。所以不言证而但言脉也。奈何阴虚血热。人甘受痛苦而妄灸。致阴 
益虚。而阳益炽也。吾乡不辨证而妄灸者。妇女居多。缘操是业者。皆女尼村妪之类。易为所惑耳。(不可妄灸之说。他 
书具载。何用赘言。窃以为告诫之辞。冀人觉悟。再四丁宁。不厌重复。拙稿中类是者颇多。阅者幸弗以剿袭旧说訾之。) 
〔十八〕萧山一士人。因戒鸦片烟瘾而求似续。购服秘制药水。极灵验。不但烟瘾除。胃口胜常。精神焕发。阳事 
倍于平时。未几。与友人立谈。倏觉下体无力。顿跌仆后。遂痿废。月余告毙。其所服药水中。大抵有硫黄等霸道药。 
所以得效甚捷。祸不旋踵。凡服些少药。辄得骤效者。切须留心。盖非霸道药。服些少岂能得骤效。谨劝世人。慎弗误 
认为仙丹妙药。为其所惑。致祸发莫救。阅微草堂笔记云∶“艺花者培以硫黄。则冒寒吐蕊。然盛开之后。其树必 
枯。盖郁热蒸于下。则精华涌于上。涌尽则立槁耳。”观此。则服药后种种灵验。正谚所谓“尽根拔”也。 
〔十九〕经验良方。刊刻印送。救人疾苦。此诚仁人之用心也。第所集者。虽皆试验之方。而用方者未能确辨其证。 
往往检方试病。不效。则更方再试。轻证轻方。当无大碍。若病涉深重。药属猛烈。其堪屡试乎。如近今验方新编。不 
迳而走。几至家置一编。其中不无庞杂。间有峻厉之方。意编书者似于医事未尝有精诣也。然善化鲍氏。费二十 
年心力。汇集诸方。校雠不倦。其活人济世之心。正足令人钦仰。原在用方之人。自己斟酌去取耳。昔李明之先生 
尝言。“苏沈良方。犹唐宋类诗。”盖言不能诗者之集诗。犹不知方者之集方也。一诗之不善。诚不过费纸而已。 
一方之不善。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夫试验方岂有不善。不对证或适与证相反。乃为不善耳。愿集方者遇峻厉 
方。可删则删之。万不可删。则于方下详细注明病情现证。如何者可用。如何者不可用。庶几用者可以对证检方。 
不致轻试浪投。是亦古人慎疾之意欤。 
〔二十〕古人治血积。每用虻虫水蛭。以其善吮血。然其性极毒。人多患之。不若改用夜明砂。以其食蚊而化者也。 
蚊之吮血。不减蛭虫。本草称其能下死胎。则其能攻蓄血明矣。此说出于不居集。录出备采。 
〔二十一〕陆氏子。患咳失音。医治殆遍。不得效。乌程汪谢城孝廉。司铎会稽。因求诊。曰。“此虫咳证也。”为 
疏杀虫方分量颇轻。并令服榧果。旬日全愈。失音嗄证。不出金实无声。金破无声之两途。此为医林中别开一法门也。 
〔二十二〕古人煎药。各有法度。表药以气胜。武火骤煎。补药以味胜。文火慢煎。有只用头煎。不用第二煎者。 
取其轻扬走上也。有不用头煎。只用第二煎第三煎者。以煮去头煎。则燥气尽。遂成甘淡之味。淡养胃气。微甘养脾阴。 
为治虚损之秘诀。(出慎柔五书。)又煎药宜各药各铫。恐彼煎攻伐。此煎补益。此煎温热。彼煎清凉。有大相反者。譬 
如酒壶冲茶。虽不醉人。难免酒气也。 
〔二十三〕周慎斋(名子 。宛平太邑人。生正德年间。)中年患中满疾。痛楚不堪。遍访名医无效。复广搜医方。 
又不敢妄试。一夕。强坐玩月。倏为云蔽。闷甚。少顷。清风徐来。云开月朗。大悟曰。夫云。阴物也。风。阳物也。 
阳气通畅。则阴翳顿消。吾病其犹是乎。遂制和中方丸。服不一月而安。后成名医。尝阅本草钩元卷首武进阳湖合志杨 
时泰传曰。“自明以来。江南言医者。类宗周慎斋。慎斋善以五行制化。阴阳升降。推人脏气。而为剂量准。雍正以后。 
变而宗张路玉。则主于随病立方。遇病辄历试以方。迨试遍则束手。”于是购求慎斋先生书。见医学粹精五种。周慎斋三 
书。查了吾正阳篇。胡慎柔五书。陈友松脉法解。附陈友松笔谈。其慎柔五书。已见于六醴斋丛书。脉法亦是慎斋先生 
着。陈友松加解而已。查了吾胡慎柔俱为慎斋先生弟子。三书者。皆先生弟子口授耳传。记录成编者也。其自制丸 
方录后。(周慎斋学问。究不及张路玉。第宗张路玉不善。则有遇病试方之弊耳。)和中丸治鼓胀神效。用干姜四两。(冬 
炒焦夏炒黑)一两用人参一两煎汤拌炒。一两用青皮三钱煎汤拌炒。一两用紫苏五钱煎汤拌炒。一两用陈皮五钱煎汤拌 
炒。肉桂二两。一分用益智仁五钱煎汤拌炒。一分用泽泻五钱同煮。一分用小茴香三钱同煮。一分用破故纸五钱同煮。 
吴茱萸一两。一分用苡仁一两煎汤拌炒。一分用盐五钱同浸炒。上为末。紫苏煎汤打神曲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因证 
轻重。随证作汤送。红曲丸治泻痢日久。用此补脾健胃。红曲(三钱炒)锅巴(一两烧存性)松花(三钱炒褐色)上为 
末。入白糖霜。和匀服。红痢加曲。白痢加松花。蔻附丸治元气虚寒。及脏寒泄泻。肉豆蔻(面裹煨)白茯苓(各二两) 
木香(一两五钱)干姜(泡)附子(煨各五钱)上为末。姜汁糊为丸。莲子汤下。通神散治 杂。胸中割痛。三服即愈。 
白术(四两)黄连(四钱)陈皮(五钱)上为末。神曲糊为丸。临卧津咽三四十丸。 
〔二十四〕诊脉以辨病证之顺逆。脉书言之详矣。大抵是病应得是脉者为顺。不应得是脉者为逆。此余三十余 
年阅历。为诊脉辨证之要诀。后阅查了吾先生述慎柔和尚师训曰。“凡久病患脉大小洪细沉浮弦滑。或寸浮 
尺沉。或尺浮寸沉。但有病脉。反属可治。如久病浮中沉俱和缓体倦者决死。且看其面色光润。此精神皆发于面。 
决难疗矣”一节。实获我心。不禁抚案称快。盖平人得和缓。为无病之脉。乃病久体倦。不应得此脉而竟得之。是 
为正元大漓之象。故决其死也。至若满面精神。岂久病患所宜有。世俗谓病患无病容者大忌。亦是此意。 
〔二十五〕尤在泾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合论曰。(见医学读书记)“阳虚者气多陷而不举。故补中益气多用参 术 
草。甘温益气。而以升柴辛平。助以上升。阴虚者气每上而不下。故六味地黄多用熟地萸肉山药。味浓体重者。补 
阴益精。而以茯苓泽泻之甘淡。资之下降。气陷者多滞。陈皮之辛。所以和滞气。气浮者多热。丹皮之寒。所以清浮 
热。六味之有苓泻。犹补中之有升柴也。补中之有陈皮。犹六味之有丹皮也。其参 归术甘草。犹地黄萸肉山药 
也。法虽不同。而理可通也。”此论方义上下升降颇精。而薛立斋赵养葵数先生。专以六味八味补中益气等数 
方。统治诸病。则失之执滞呆板。无怪为徐灵胎陈修园诸先哲所诋论。周慎斋先生书中亦每以六味八味补中 
益气数方治病。盖先生尝就正于立斋先生之门。(慎斋先生传曰。问难数日。证其初悟。豁然贯通。出谓人曰。 
立斋真名师也。理道甚明。惜其稍泥。)犹不能脱薛氏窠臼。然三书言“补中益气汤若欲下达。去升柴。加杜仲牛膝。” 
又言“六味丸肾虚火动之药。丹皮凉心火。萸肉敛肝火。泽泻利肾经之火。从前阴而出。若火不甚炽者。只用山药。 
茯苓。熟地。单滋肾水而补脾阴。”乃知慎斋先生能变通用药。不执死方以治活病。 
〔二十六〕脉见歇止。为病患所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