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永乐架空传 >

第106部分

永乐架空传-第106部分

小说: 永乐架空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束,倒是可以和朱瞻其玩这种游戏。可朱高炽自己走路都不稳,把朱瞻其抛到空中去估计没问题,但是否能够稳稳接住却说不准。

    看着朱瞻基一脸的渴望神情,朱棣问:“基基,你也‘丢’好不好?”

    朱瞻基咬着嘴唇,扭捏着说:“那是小孩子玩的游戏,基基是大人了……大人能玩吗?”

    朱笑道:“朕考验一下太孙地勇气,看把你抛到天上会不会害怕好不好?”

    朱瞻基顿时雀跃,一纵身便往朱棣的怀里跳。

    朱棣如法炮制把朱瞻基往天上抛然后接住,问:“怕不怕?”

    “不怕!”朱瞻基骄傲得象只小孔雀似的,得意洋洋洋地望着朱文朱文小心思少,只是吮吸着大拇指,羡慕地看着朱瞻基。

    “那再考验你几次?”

    朱瞻基毫不犹豫地用力点头。

    又考验了几次,朱棣宣布朱瞻基勇气勇气可嘉,已经通过考试。于是朱瞻基便趾高气扬地去向朱文圭炫耀。

    ……

    昨天朱棣之所以限朝鲜使臣必须于午时前离开京师,就是怕走露了风声后言官来找他的麻烦,谁知这个麻烦终究没能逃掉。

    早朝一开始,便有言官上奏说朝鲜是大明之属国,如今属国向大明求助,皇上不该如此对待,以免寒了属国之心。

    朱棣耐着性子说道:“别说猛哥帖木耳是否侵扰过朝鲜还无法确认,即便确有其事,但一个是朕的直属封臣,另一个却是属国,亲疏有别,朕为何要胳膊肘向外拐?”

    文官们谈起礼义廉耻来那是一套一套的,跟他们在这个问题上辩驳很是麻烦。言官们一拥而上,向朱大谈特谈为什么胳膊肘应该向外拐。

    朱棣只得另辟蹊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朕分明已经颁布了有邑贵族制度,那朝鲜国王本该自觉成为加入有邑贵族体系……他不肯成为大明的有邑贵族,莫非朕的福德不足,不配成为真正的天下共主?”

    这便是上纲上线了。朝堂之上冷了一会儿场,这时兵科给事中郭骥站出来说道:“皇上,河山之固在德不在险,并非普天之下都必须设置流官。朝鲜已经是我大明地属国,皇上又如何不是天下共主呢?”

    “因风俗不同地理偏远等原因,一些地方不设置流官也不是不可以。但既然朕颁布了有邑贵族体系,那朝鲜国王为何不肯成为朕的直属封臣?”

    于是言官们又纷纷讲述是属国还是有邑贵族并无区别,还举出王莽登基后强令周围属国的国王降王为侯的例子,说什么名称的改变对明朝实际好处,反倒惹得周围属国反感,实属智者而不为。

    怎么会没有实际好处呢?!

    根据贵族爵位继承法,未于藩学或国子监就读者,无继承子爵以上爵位的资格,这便意味着明朝能够对朝鲜地控制力更强了。若朝鲜王世子入藩学就读后仍然不亲近大明,又由于生母、配偶拥有大明皇室血统者各加三分之类的规定,明朝完全可以培养出一名更加听话的朝鲜国王。

    除此之外,按照贵族法规定,有邑爵位还可以赎买。若朝鲜国王成为大明皇帝的直属封臣后,向明朝缴纳的赋税少了,别人将朝鲜国王的爵位赎买了也是符合法理地——有了这个制度,明朝从朝鲜获得的好处就不会是区区那么一点贡品了。

    洪武年间拥有五千多万人口,每年税粮收入也不过三千万石左右。朝鲜的人口不好统计,采用后世某份资料的说法,即朝鲜此时人口为一百万,那么理论上朝鲜每年税粮收入不可能超过六十万石。这笔税粮收入除了需要负担王室的开销外,还得承担百官地薪水并且养活一定数量的军队。因此,朝鲜国王每年能够向宗主缴纳十万石已经是不可思议之极了。

    一方面,资本主义萌芽后会发生资本原始积累地现象,以至于某些垄断资本家所掌握的资本会超出常人地想象。另一方面,朱棣又颁布了长子继承法,这一法律亦会导致巨富之家掌握的财富愈加膨胀。因此,一旦朝鲜国王成为大明有邑贵族体系中地一员后,那么某个中原的臣富赎买朝鲜国王的王位也就成了可能——该巨富拥有了朝鲜国国王爵位后,是否能够控制住朝鲜则是另说。

    但这些理论一时譬讲不清,而且朱棣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的这些心思,免得别人误会了,反倒物议沸腾。

    所以朱棣干脆以退为进。

    “事情还没确定,你们就认定朕的直属封臣理亏,居心何在!”

    方孝孺十族被诛后明朝官员的脊梁也没有全部被打断,何况如今朱并没有做那种令人恐怖的事。所以言官们并没有退让,而是顺水推舟纷纷要求朱查此事。

    朱棣被缠得没法,只得冷着脸说道:“朝堂之上吵吵嚷嚷的成何体统?认为应该彻查此事的官员都站出来!”

    经历过李贯事件后,大臣们对于在朝堂之上站队非常敏感。

    见此情景,大部分官员都不知道朱棣接下来又会出什么缺德招数,于是只好老老实实地噤声了。不过,还是有少数言官并不畏惧,勇敢地站了出来。

    大臣们全都紧张地注视着皇上,不知道接下来他会如何出招。(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第十七章 儿与仆

    棣的视线如同刀子一般在他们的脸上扫来扫去,好朱这才说道:“由兵科给事中傅安和郭骥组成调查小组,去辽东以及朝鲜调查此事的真相。首发”

    傅安和郭骥闻得此言,不约而同地露出了不敢置信的表情——若是由他们去调查,结论岂不是铁定不利于猛哥帖木耳?

    没想到朱的话还没说完。

    “证据、证人证词都要准确翔实。若因你们调查不实而逼反了猛哥帖木耳,朕会将汝等之罪行昭彰天下然后明正典刑!”

    此话一出,傅安和郭骥的脸上全都露出无比悲愤的神情。而朝堂上的大臣们,也是擦眼睛揉鼻子干咳嗽的什么怪相都出来了。

    傅安和郭骥自以为明悉了皇上的想法:调查结果有利于猛哥帖木耳,他自然不会发飙;若调查结果不利于猛哥帖木儿,那么他一造反,傅安、郭骥这哥俩就得担着逼反有邑贵族的罪名被处死。因此,皇上实际上是想逼迫他们做出有利于猛哥帖木耳的调查结论。

    傅安和郭骥都曾担任过出使敌国而没坠了明朝威风的使者,两人的胆气都没得说。傅安叩头抗声说道:“皇上,若小臣调查无误,而猛哥帖木耳畏罪造反,是否也将我等明正典刑?!”

    看着傅安那满脸激愤的表情,朱棣先是不解,待想明白后,他恍然大笑。“你们以为朕想逼迫你们做出有利于猛哥帖木耳的调查结论?没那回事!”

    朱略一默谋,说道:“朕申明一点:若有邑贵族造反,无论有何理由,皆要用派兵将之剿灭,主犯凌迟,诛九族;从犯处死;参与造反者贬为奴隶!”

    将惩罚定得那么严厉显然是有必要的。明朝统治下有很多土司、游牧部落,如果这个造反轻纵,那个造反赦免,失去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后,弄不好最后会天子之令不出京师。当然,政治手段也不能一味的强硬。

    朱棣想了想。补充道:“……不过。若因地形险要等原因而很难剿灭。却也不能让大明沉陷泥潭。朕在此规定:三年之内无法剿灭方可与对方谈和。而谈和之后若是再次爆发战争。无论是哪一方挑起来。仍然要遵循之前地规定。必须打足三年方可再次谈和。”

    软柿子若是不长眼。那自然是想怎么捏就怎么捏。但如果花三年时间都无法剿灭。那么对方显然就不是什么软柿子。朱做出这样一个规定后。后世地皇帝在撑不住地时候便可以有台阶可下。而如果还撑得住。甚至是对方马上就撑不住了。那自然不用与对方谈和。

    制定出这样地规定。是因为朱棣认为明朝地外交政策实在太过强硬了。强硬未必不好。至少从舆论角度看。主战派总是更受舆论欢迎。但韩信曾受过胯下之辱。唐太宗也曾签过城下之盟。可见某些情况下暂时地退让并非一无是处。

    听出皇上并非一昧偏袒猛哥帖木儿。而自己却误会了。傅安大窘。窘迫之余。傅安也吓得不轻。刚才他出离愤怒。因此就这么直挺挺地跟皇上说话。其中地讽刺之意连傻子都听得出来。

    想到这里。傅安地脸色已变得和刮过地骨头一样。他浑身扫了一个惊颤。连连叩头。一个劲地说“微臣万死。请皇上恕罪”。

    傅安和郭骥都是朱棣所欣赏地人。因此朱棣便没有计较傅安刚才地态度。

    大约是朱棣的态度表现得太好吧,太常寺少卿卢原质跳了出来。

    “皇上,若调查结果是猛哥帖木耳确实抄掠了朝鲜,该如何处置呢?”

    卢原质是方孝孺姑姑的儿子,在原来地历史时空中因朱棣诛方孝孺十族而受诛连。在这个时空里,卢原质却没有遭受牵连。在北平成立了监察部后,由于卢原质已经是正四品的太常寺少卿了,去了监察部也没有更好地位置,因此卢原质便仍然留在朝中。

    朱棣瞟了卢原质一眼,无所谓地说道:“自然要加以斥责。”

    卢原质故意做出大惊失色的表情。“朝鲜是大明之属国,若朝鲜遭受侵扰,大明有保护之义务……怎可只是轻轻斥责?”

    朱棣盯着卢原质,半晌轻轻一笑。

    “你脑子有病吧?不过不要紧,朕不难为你。你先回家歇着,好好养病。”

    最初大惊失色是装的,但现在卢原质却真的是惊慌失措了。他犹自做着最后的挣扎。“皇上这是在侮辱士大夫!微臣要辞职!”

    对于皇上来说,侮辱士大夫也算是不轻的指责。然而朱却浑不在意。

    “你不是有病是什么?猛哥帖木耳是朕地直属封臣,根据封建契约,朕有保护猛哥帖木耳的义务。朝鲜是大明地属国,因此大明同样有保护朝鲜的义务。这就象是家中有子有仆。儿子被外人欺负了,老子固然要出头;仆人被外人欺负了,主人同样有义务出面。”

    说到这里朱棣顿了顿。想到将猛哥帖木耳比喻成儿子,若是这种比喻被努尔哈赤听到了,弄不好他还会蹬鼻子上脸自称永乐大帝地七世孙呢……美死他了!

    “然而亲疏有别,如果儿子把仆人揍了一拳,除了斥责外,还能怎样?”

    卢原质此时什么也顾不得了,于是抗声反驳:“自当大义灭亲。”

    朱棣一脸鄙夷的表情。

    “如果猛哥帖木耳将朝鲜灭了,那便如同杀人;如果攻占了汉城,那便如同将他人重伤致残;如果占领了朝鲜地少量领土,那便如同将朝鲜轻伤……可是据朝鲜控诉,猛哥帖木耳只不过入朝鲜境内抄掠而已,这便连皮外伤都算不上了。为这点子事就大义灭亲?……大家看看,此人连亲亲相隐(注1)的人伦道理都不懂……不是有病是什么?”

    “侍卫,将卢大人好好送回家,他有病,不许慢待。”

    卢原质犹自想着应该如何狡辩,却有两名侍卫前上将他架住,然后拖了出去。

    傅安和郭骥面面相觑。从南京到辽东去,路途极其遥远。在猛哥帖木耳的地盘上收集他的犯罪证据,也不会是什么容易的事儿。然而即便收集到了铁证,其结果却只是让皇上斥责几句,这是何必呢?何若呢?

    傅安、郭骥叹息着回到了自己地位置,沮丧着脸一言不发。

    见那么多大臣都胳脯肘朝外拐,朱棣不禁怒从心起。

    “李至刚!”

    礼部尚书李至刚站了出来。“臣在。”

    “之前有‘公、候、伯、子、

    车都尉、骑都尉的直辖领分别不得超过总领地的20%%、50%、60%、70%、80%’的规定,但并没有规定有邑郡王的直辖领比例。朕现在补充一下,郡王的直辖领地不得超过总领地地0%!”

    出了一口恶气后,朱棣又问:“众卿还有什么事要上奏?”

    于是又有言官弹劾常州知县“以残酷为聪察,以苛责为风骨,凡事宁严不宽,宁紧不松,搜刮剔厘,谎报政绩邀宠”。

    谎报政绩邀宠什么的,朱棣知道那是言官在胡说八道。林海追缴拖欠赋税,这是堂堂正正地政绩,怎么也抹杀不了。

    不过,言官指责林海太残酷却也并非空穴来风。当时林海当场打死了三名吏员,那三名吏员所犯之罪未必就该死。抛开那三名吏员的事不谈,后来林海还将一个人关在站笼中站死了。此事是朱棣亲眼所见。考虑到林海需要立威,所以朱棣也就没有干涉。但是在朱想来,这种事就象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