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冲突与变数 >

第6部分

冲突与变数-第6部分

小说: 冲突与变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屑浣撞愦τ诎饔氡话鞯乃孛艿匚恢小ric Wright: Class ; Crisis and the States; London: New Left; 1978。希腊学者普兰查斯的“新小资产阶级”,其理论特征有两条:一是以非生产性劳动作为划分和确定“新小资产阶级”的标准,从而把大部分从事非生产性劳动的领取薪金的人划归“新小资产阶级”,以区别于传统工人阶级,也有别于传统小资产阶级;二是认为人们的阶级地位不应仅根据经济地位来确定,政治和意识形态倾向也是决定阶级地位的重要因素。Poulantzas N:“On Social Classes”; in A Giddens and D Held (eds) : Classes; Power and Conflic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2。而马勒的“新工人阶级”论认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随着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工人将愈来愈少,非生产工人即技术工人和研究人员、管理人员会愈来愈多。除了受过训练的传统蓝领工人,“新工人阶级”还包括那些生产“生产条件”的科研人员与组织者等。意大利学者卡切迪的“新中间阶级”理论以社会承担者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职能”为标准划分社会阶级,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阶段主要有三个阶级: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和“新中间阶级”,而“新中间阶级”仅指工厂企业中的中下层管理人员。Carchedi G: On the Economic Identification of Social Classes,London: Routledge,1977。    
    当然,这些理论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原有概念进行泛化了处理,保持了传统理论在新的社会现实中的解释力,但同时也面临一个理论困境:这还是传统理论吗?    
    新韦伯主义继承了阶层划分的多元标准的思路。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社会分层理论机械接受了韦伯划分阶层的经济、权力与声望三个界定标准,而是在韦伯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并特别强调了职业分层标准。准确地说,韦伯为西方学者提供了对马克思一元标准的反思,以及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内选择分层维度的新思路。新马克思主义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关键概念的泛化,其结论与新韦伯主义往往异曲同工。相对于新马克思主义,新韦伯主义成为阶层分析的主流,包括中间阶层的界定。    
    四多元化的界定指标    
    如前所述,新韦伯主义的多元界定思路成为阶层分析的主流。概括来看,学者们常用的中间阶层界定指标主要包括四类:经济类指标,社会地位类指标,政治类指标,以及文化类指标。


第一部分:导论“主观”与“客观”的不一致(2)

    经济类指标包括职业、收入和财产等。布劳(Peter MBlau)和邓肯(Oliver DDuncan)在《美国人的职业结构》(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中,首次提出了职业分层模型。职业可定义为社会角色,表示一个人为了谋生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在激烈的生活竞争中;人们的生活机会关键取决于社会对某种类型的劳动力或生产资源的需求情况,其突出的标志就是社会对职业的“标价”。“对大多数人而言;在现代社会中;职业也许已经成为人们物质报酬水平、社会地位水平和生活机遇水平的一个最有力的指示器。因此;在本世纪里;把职业结构划分为与不同水平的社会和物质不平等相联系的,将职业结构普遍理解为社会阶级的聚合体;已成为各类社会学研究者的常识。”David Rose: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Economic change〔M〕; Hutchinson; 1988; p13。“在工业社会中;职业是衡量人们所得到的报酬水平及其社会地位水平的最好指示器”Rosemary Crompton: Class and stratifi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current debates〔M〕; Polity Press; 1996; p50。。正因为如此;当代社会学研究人们进入社会位置和社会阶层的主切入点是人们“进入不同的职业阶层”。Gerhard E Lenski: Power and Privileg 〔M〕; McGRAW …pany; 1996; p195。收入是在一个特定时间内的货币收益,例如年薪。但要注意的是,收入和财产是有区别的。财产指各种资产,如储蓄存款、房地产、有价证券、小汽车等大件消费品、企业资产等;消费性的财产和投资性的财产,在社会分层方面往往具有不同的研究意义。它可以是个人、家庭收入的积累,也可以是通过继承等其他手段得到。    
    在社会地位方面,有个人声望、社会交往、品质素养等指标。个人声望表示社会对其社会价值认可、尊敬等情感,在社会分层研究中的影响是明显的。虽然这种指标比较抽象,但仍然可以观察被研究者下意识的态度,如对观念或生活方式的模仿。社会交往是重要的,因为它促进了某个社会阶层的成员在行为、观念和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相似性。地位结构中具有既定地位的人,容易与其地位相同或相似的他人建立更多的个人联系和交往。个人品质素养是在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养成的,受家庭、社区环境和个人经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有学者根据统计筛选出父母对孩子最希望的一些品质素养特征,如恭顺、整齐清洁、体谅他人、好奇、自制、快乐、诚实等,发现不同的父母对这些品质的期望排列顺序是不同的,表现出了与父母阶层地位的相关性。Melvin L Kohn; and Carmi Schooler: Work and personality: An inquiry into the impact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Norwood; N J: Ablex Publishing; 1983。    
    政治方面有两个与社会分层有关的指标:权力,阶层意识。韦伯将权力定义为“个人或者群体即使有人反对也要实现其意志的潜力”。Max Weber: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H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New York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6。可以看出,这里的权力其实是一种影响力,而不仅仅是狭义的政治权力,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上级对下级的支配权力。首先提出阶级意识概念、集大成者是马克思,相关理论对后世形成了深远影响,并引起广泛争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意识是指由生产关系规定的对阶级成员资格认可的意识,对于这一共同身份产生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的感觉,以及为谋求阶级利益而采取集体行动的倾向。马克思认为只有一个群体的成员具有阶级意识时,才能被定义为一个阶级,即自为的阶级。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意识概念是阶级理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阶级冲突意识层面上的必要条件。是否存在普遍的阶级意识,是个很有争议的问题。为了避免意识形态化,我们这里宁愿称之为一种“共同体意识”,是对自身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与众不同的某种自觉辨识意识。    
    在文化方面,有知识教育背景和生活方式指标。教育从来都是影响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它的作用往往通过其他方面得到综合的表达,如声望、品质素养、职业获得、影响力、共同体意识、收入等。有学者认为,知识的力量在现代经济中的充分显性化;取代了物质资本而占据社会的支配地位;不仅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赖以生产与发展的经济形态;还引起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嬗变。资本的占有者是社会的上层,而知识的占有者成为社会的中间阶层。参见张孝德:《知识经济社会与中产阶层》,载《甘肃理论学刊》1999年第5期。中间阶层的生活方式是国内媒体很热衷讨论的话题,有媒体更将中间阶层生活方式渲染得无以复加,提出了中产阶级的十大标志:①年收入20万元以上。②持有已经上市的股票或者期权,至少有希望于近期内上市。③有度假小屋或别墅以及一辆看上去不错的车,跟人合买的也算。④有丰富的夜生活,不一定是去夜总会或者打麻将,通常是商务谈判或者听音乐会。⑤有外国身份或者至少在外国呆过三年以上。⑥对一些时髦的文化,如MP3或者彩信均不感兴趣,但对于古老文化非常感兴趣,对各个国家的古文明有一定知识,特别是有古玩方面的知识。⑦知道各种礼仪,风格是美式的,但心里崇拜欧洲。⑧知道最新上演的歌剧和芭蕾舞剧。⑨谈话中经常夹杂外语单词,听众不懂再用中文解释。⑩着装随便,但不是普通的随便,而是一种非常刻意的随便。分别转引自辛保平:《中国中产阶级真相》,载《投资科学》杂志,2003年总第617期,第26、38页。国内学者从理论、实证和经验上分别探讨了中间阶层的界定标准,甚至一些官员和媒体也参与其中。这些界定标准借鉴了西方社会分层的研究成果,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从整体上并没有超越上文所述的内容。其中,有的只是在经验或理论上进行了探讨,有的则进一步做了量化研究。


第一部分:导论经验的界定

    从经验上,比较早进行阶层分析的学者对中间阶层的界定标准比较简单。如有的学者认为中间阶层指“脑力劳动者,即广义的白领阶层”。参见朱光磊:《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6页。有学者借鉴了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以资本资产、组织资产和文化资产占有状况为依据,从理论上将当代中国的中间阶级定义为专业技术人员、基层管理人员和小资产阶级。Lichunlin:“The Class Structure of Chinas Urban Society during the Translational Period”;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Spring 2002; pp91~99。有学者认为市场转型以前,普通干部、普通知识分子和国有企业职工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典型中间阶层,是公有制体制的受益者。在市场转型以后,我国的中间阶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兴产业和大城市正在形成年轻的新中间阶层。而且新、老中间阶层的更替速度非常快,作为改革以前典型中间阶层的国有企业职工群体出现整体性衰落。参见李强:《关于中产阶级和中间阶层》,载《人民大学学报》,2001第2期。有学者从行业上来划分,认为在市场经济转型以来,保持传统垄断地位的一些行业从业人员(如航空、金融、保险、电讯、外贸、房地产、旅游、烟草、电力等)与外资企业从业人员构成了中间阶层。薛求知、诸葛辉:《跨国公司与中国中产阶层的形成与发育》,载《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这种以行业为标准的划分方式明晰、操作简便,但也有很大的缺陷。首先,行业的优势是暂时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垄断行业的种类在不断减少,垄断程度也在不断降低。随着国内私营企业的发展,外资企业也逐渐褪去高薪的色彩。其次,行业内部不同职位间的差别是不容忽视的。    
    更多的学者在经验上提出了多指标的组合体系。比如,有学者将所谓的社会变迁的“变数指标”与一般使用的指标(包括职业、经济、声望和权力),形成综合评价体系,划分出精英阶层(核心或富裕阶层)、中产阶层、一般阶层和渐进阶层(代价阶层)。社会变迁的变数指标,是指在社会变迁中的市场机制、体制改革、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意识形态、发展潮流等因素。李正东:《试论中国中产阶层》,载《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有学者将职业分类与韦伯的阶层指标结合,在度量收入、声望和权力的基础上,从高到低划分出上海市区的主要职业类别,分别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包括私营企业主)负责人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职员阶层、商业工作者和服务性工作人员阶层、工人、农民,并发现三种指标的内在一致性。其中,管理人员阶层、专业技术人员和商业工作者被认为是当前中间阶层的上、中、下部分。Qiuliping: “A Study and Discussion of Social Strata in Chinese Cities Today: Taking Shanghai as an Example;”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Spring2002。有学者提出中间阶层的界定可以综合考虑六个因素,包括:职业工作方式、职业权力、收入及财富水平、就业能力、消费及生活方式、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253页。而在一份调查报告中,对“新白领”的界定提出了“三高”标准:高学历、较高收入和较高职位,认为他们是指那些正从事着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热门职业,具有高学历、有着较高收入的青年群体。郗杰英:《解读新白领》,载《中国青年研究》,2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