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永乐大帝 >

第128部分

永乐大帝-第128部分

小说: 永乐大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人相对苦笑。
  汉王朱高煦的日子也不好过,当然他的苦恼与周王、宁王有别,是属于另一种类型,与生存和安逸无关。自从朱高炽东宫的地位确立,他就像被人摘去了魂灵一样,只剩下一个躯壳了。他整天酗酒,打发难耐的寂寞。
  这天朱高煦又喝醉了,走路打晃。黄俨架着他,说:“汉王殿下,快点走吧,万一碰上万岁爷,你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朱高煦的舌头都发硬了,他谁也不怕。碰上万岁爷又怎么样?没有他,皇上早马革裹尸了,还能当皇帝?
  说来也巧,这话恰恰让从后面过来的朱棣听到了,不禁怒容满面,呵斥道:“大白天,谁让你喝成这个样子?”
  朱高煦乜斜着醉眼看着朱棣,借着酒劲说:“皇上来得正好,我一直想问问皇上,我是有功,还是有罪,为什么把我流放到云南去?想让瘴气把我熏死吗?”
  这时太子朱高炽也过来了,朱高煦更来劲了,胡搅蛮缠地说:“我就不去云南,要去,叫太子去。”
  朱棣忍着一肚子火说:“是封你为汉王,怎么叫流放?云南就是你的藩地,你为什么不去?这么久了,你还在京师里混!”
  朱高煦借酒盖脸吐真言,他说:“父皇忘了东昌大败时你怎么对儿臣说的了吗?许诺的话不算也罢了,还把我打发到那受罪的地方去,我不去,你杀了我吧。”
  这时有些大臣陆续上朝了,都忍不住往这里看,朱棣又气又羞,便招来几个太监,命令把他架回宫去,灌几碗醒酒汤。
  人们这才七手八脚地把他弄走了。
  朱高炽说:“他不愿去云南,给他换个封地吧。”
  朱棣把火发到了他身上:“你倒会充好人。他想当太子,你也让给他吗?”
  朱高炽宽厚地说:“慢慢来吧,我不替他求情谁来求?他毕竟是我亲弟弟呀。”
  朱棣叹口气,他对朱高煦不是没办法,是不忍心动用非常手段。过几天,他要去北平巡视,朱棣真怕他留在京城闹事,只好决定把他带在身边。他让太子留在京师监国,他不能把朱高煦留在太子跟前,那等于给太子留下麻烦,朱高炽会不得安生的。
  第七部分
  书生治国以身试法官吏行贿谁是谁非(1)     单独的以文治国是书生治国,君子国是不存在的,清廉不等于连人情味都不要了。鱼过千重网,网网有漏鱼,这正是不断有人以身试法的原因。人都有贪欲,布下诱饵,诱使官吏行贿,在道德和法律层面上,究竟谁是谁非?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与同样是内宫太监出身的副手王景弘,率领一只庞大的船队,自苏州刘家港起航,在海上编队而来。九桅三层的宝船是郑和的帅船,那真是罕见的厐然大物。
  郑和站在主桅主帆下,作为护卫,方行子和铁凤持刀站在郑和身后。
  郑和肩负着皇上赋予他的“诏谕西洋诸国来中国朝贡”的使命,完成作为大明皇帝棣向往的“四夷顺、中国宁”的昌盛局面,朱棣急欲“耀兵异域,示中国之富强”,同时要寻访据信流亡西洋的坍台皇帝朱允炆,他只要在世上存在,不管远在天涯,都是令朱棣睡不着觉的。郑和衔此命,此时真有点自命不凡的感觉,他不过是个太监,随着东厂二十四衙门的崛起和权力日重,太监越来越举足轻重了,只有朱棣一朝,把内官太监的地位推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谁带过这样雄伟的舰队?回头一望,茫茫海上黑压压一片,接天洪涛中,云帆高张,樯橹壮观,船队分两翼散开的队形,前面是开路的二十四只战船,中间是郑和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九桅十二帆的巨大宝船就有六十多艘,与他同行的,光钦
  谁带过这样雄伟的舰队?回头一望,茫茫海上黑压压一片,接天洪涛中,云帆高张,樯橹壮观……中间是郑和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
  差正使就有七名、副使监丞十名、少监十名、内监五十三名、都指挥二名、指挥九十三名、医官一百八十名,其他如阴阳官、旗校、勇士、力士、军士、船夫、买办、书手,共两万六千八百零三人。如此宏大的远洋船队,听起来也让人咋舌。
  船上除了带着朱棣批准赏赐给西洋各国首领的官服、印信外,还带了大批绫罗、彩帛、锦绮,还有瓷器、药材、铁器、漆器。货物堆积如山。
  连方行子都不得不赞叹朱棣的大手笔。
  在海上一路顺风行驶十天后,前方终于看见有海岸线模糊的轮廓了。人们都感到新奇、兴高采烈,单调乏味的海上生活使他们对大陆海岸特别眷恋、向往。
  方行子和铁凤尤甚。
  看着航海图,郑和问身旁兼任通事官的六品衔余大纯:“我们第一站到哪里?”
  余大纯回答说:“郑大人,第一站是占城。”
  郑和便问起这里的风土人情如何?
  余大纯不说这里的山川地貌,不说这里的风土人情,却大谈占城的恐怖。听说占城有尸头蛮,很可怕,大家都得小心点。
  郑和问:“尸头蛮?什么叫尸头蛮?”
  据余大纯说,尸头蛮就是占城的女人,半人半鬼,白天和正常人无异,夜里她的脑袋会离开身子飞出屋外,专门去吃小孩子的粪便,被吃了粪便的小孩就非死不可了。而这女人头飞回到女人身上,第二天她却什么也不记得了。
  周围的侍从、力士们都骇然大叫起来,郑和也大为惊骇:“会有这事?我不信。”
  余大纯说得煞有介事,他是船队中少数去过占城的人之一,他说自己虽没碰上过,但确有其事。
  方行子忍不住插话说:“这是道听途说。”
  余大纯很生气,小小的方行子竟敢让他难堪!他气势汹汹地地说:“你又没下过西洋,你怎么知道我是道听途说?”
  方行子告诉郑和,说有一本书,书名叫《岛夷志略》,上面就记载了尸头蛮的传说,作者是元代的汪大渊,他坦言他本人都没到过占城,是据传闻而记载,她说余大人怕也是从《岛夷志略》上看来的吧?怎么能说真有此事。
  郑和不禁对方行子刮目相看:“方壮士很博学呀,我险些被通事骗了。”
  余大纯只好尴尬地笑。
  到达占城后,郑和的船队受到了占城国王的热情款待,头戴花冠的国王骑着大象,亲自带大象组成的仪仗队和文武百官出城迎接,郑和戴上了花环,也坐到了架在象背上的“轿子”,摇摇晃晃地与占城国王“并象而行。”
  当天晚上,国王在王宫外的广场举行宴会招待郑和与他的随员,国王一听说随员有好几万人,吓得直吐舌头,他使出了全身解数,才准备了一千人的食物,占城国都人口也不过两三万人,国王可犯难了。
  幸亏郑和没让他下不来台,他令船队的人都留在海上,各吃各的,国王便叫人送些热带水果上船。让他们尝尝鲜。
  郑和在下榻的地方把几个心腹找来,其中也有通事余大纯。虽然方行子和铁凤是他的侍卫,也背着她们,把她们赶了出去。
  郑和亲手带严了门,对这几个亲信说:“你们在占城什么都不必去做,按我在刘家港登船前交代的去做,不要放过每一所庙宇。”
  门外,铁凤把耳朵贴在门缝上听,方行子回头看看,拉了她一把,小声说:“别让人怀疑。”
  铁凤说:“有什么事瞒着我们呢?我们是他的侍卫呀。”
  方行子说,也许和咱们没关系。
  铁凤说她恍恍惚惚地听见一句,好像吩咐他们去秘密地找什么。找什么呢?
  方行子说,不管他们的事。咱俩得去寻找庙宇了,建文皇帝如果真来了占城,就不会像在国内那么小心了,这里天高皇帝远啊,没有危险。
  铁凤说:“郑和不是要拜会占城国王吗,送礼,宴会,可能在占城要呆几天,明天咱俩就去找。”
  方行子说:“不能两个侍卫一起走啊,那会引来麻烦来的。”
  铁凤说:“也好,就轮流出去找,一人一天。”
  方行子点了点头。
  第七部分
  书生治国以身试法官吏行贿谁是谁非(2)     朱棣起驾巡幸北平前,在奉天殿侧殿书房单独召对太子朱高炽。
  殿柱上新刻了一副楹联,正是解缙那天在钟山孝陵前所拟的,朱棣果然刻在了殿主上,刻的是魏碑体,阴文,涂了金粉。“与风同类,跄跄于帝舜之庭,如玉有辉,翯翯在文王之囿”。
  朱棣问太子朱高炽:“朕让你思考的事,想出眉目来了吗?”
  原来半月前朱棣给朱高炽出了个题目,让他想一想,建文帝为什么落败,朱高炽思索了多日,觉得这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的。他与东宫的属官们认真琢磨过,最后这样认定,朱允炆有很多失误,他认为最主要的是削藩,削藩失去了人心。
  朱棣不满意,说他这见解是隔靴搔痒,他反问,朕不也在削藩吗?削藩有什么错?当藩王势强压主时,或是藩王蓄谋造反时,不削还得了吗?
  朱高炽哑了半晌才又列举一条,还有,他太心软了,优柔寡断。
  朱棣说:“你倒和他有点像。”
  朱高炽吓了一跳。
  朱棣说:“所以你必须从他身上看到你自己的影子。否则朕百年之后,怎么能放心把祖宗基业交到你手上呢。”原来这才是朱棣的要旨所在。
  朱高炽唯唯,不敢多说一句。
  朱棣又以高屋建瓴的气势告诫太子,朱允炆单单以文治国是书生治国。君子国是没有的。他想当一个不杀人的皇帝,这就很可笑。太祖高皇帝在说起各地造反刁民时断言过,刁民恶习是固有的,虽然有饭吃,但安定几年后总会有铤而走险的。
  朱高炽说:“父皇说的是。”
  朱棣又说,朱允炆本人文弱,又用了一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生当国,搬来《周礼》治天下,早已装到棺材里的井田制都要恢复,哪能得人心?
  朱高炽说,他欲成文王之治,他的理想还是好的,只是……
  朱棣打断他:“朕说你和他惺惺情惺惺,果然不错吧?”朱棣算是把朱允炆一碗水着到底了,说他这人,是聪明有余,魄力不足,仁爱有余,权谋不足。
  朱高炽说:“儿臣以为,有些品格是天生的……”
  朱棣并不完全承认先天,他更强调是学来的,什么叫历练?当太子就得历练。这也是给朱高炽打气,省得他气馁。
  朱高炽说:“是,父皇。”
  朱棣说他将去北平,太子在监国时就会知道治国之艰辛了。
  忽见纪纲在殿外探头探脑。
  朱棣问:“有急事吗?”
  纪纲上殿来,先给朱棣叩了头,再问“太子大安”,然后说:“启奏皇上,臣侦得一事,众多大臣涉嫌受贿。”
  他最痛恨贪贿之吏,他虽不像朱元璋那样对贪官“剥皮实草”,却也屡屡严办,绝不姑息。朱棣立刻问怎么回事?
  纪纲递上一张纸,这是一份受贿大臣名单。据他说,广东布政使徐奇进京来,开列了这份大臣名单,每人送了一筐荔枝,按律,这是交通廷臣罪。
  朱高炽不以为然地说,不过是一筐岭南水果,不至于是行贿吧?
  朱棣看着名单说:“怎么?连杨荣、杨士奇这些内阁里的人也受贿?”他把名单啪地拍在桌上,说:“一定严办。”
  这时解缙来了,在阶下说:“皇上,《永乐大典》就要杀青了。”
  朱棣说:“好啊,三千文士修大典,是我朝一大盛事呀。到时候好好庆贺一番。今天先不说这个,你上来。”
  解缙便站到了朱棣面前,朱棣把受贿大臣的名单拿给他看:“你看,内阁的人除了你,全都受贿了。”
  纪纲说,徐奇每人给了他们一筐荔枝,荔枝虽不名贵,也一样犯了交通廷臣罪。他特地援引朱棣常说的一句话作注脚:不以恶小而为之,要防微杜渐。
  解缙忽然哈哈大笑起来。
  朱棣不悦道:“放肆!你又摆出狂士样子了?你笑什么?”
  解缙说:“这也叫行贿受贿吗?未免杯弓蛇影、草木皆兵了吧?”
  朱棣说,事虽小,理则一。以小见大。
  原来这徐奇本来是京官,一年前调任广东,赴任那天,一些同僚都到十里长亭去送,解缙记得,送行者就是名单上的这些人,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朱棣问他,这能说明什么?
  解缙那天因为脚扭伤了,没去送徐奇,假如他也去送了,徐奇也会感他情,送一筐荔枝给他,这是同僚间的一点感情,倘连这个都视为交通廷臣罪,那还有没有一点人情味了?
  朱棣想了想,击掌道:“幸亏你来了,险些冤枉了大家。你说得对,清廉并不等于连人情都不要了啊。”
  这一来,纪纲显得灰溜溜的。朱棣察觉了,说:“你这样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