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赚大钱的秘诀 >

第2部分

赚大钱的秘诀-第2部分

小说: 赚大钱的秘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户。其中一个可能争取到的客户,是通用食品公司。这家公司的广告主持人,
  对于本顿和鲍尔斯在劳德·汤姆斯广告公司中所主持的撰写广告文字工作印
  象很深。这位广告主持人表示,如果本顿与鲍尔斯的新广告公司成立起来,
  至少可以做通用食品公司的一部分广告生意。
  1929 年7 月15 日,本顿·鲍尔斯广告公司终于成立,资本额仅有18000
  美元,两人平均负担。在劳德·汤姆斯公司工作的那些年,本顿仅把他的薪
  金储蓄了5000 美元,所以他不能立刻拿出9000 美元。他向鲍尔斯借了不足
  的4000 美元,鲍尔斯有个富有的家庭。
  通用食品公司遵守诺言,让这家新广告公司做通用公司的一部分广告。
  他们在纽约市的一间狭窄的房子里开始营业。此后这家小公司勇敢地迈入大
  不景气的台风中。当时,本顿鲍尔斯公司,将和二十年代平静时期所成立的
  数千数万家小公司行号一样的沉没下去,但这两个人勇敢地与风浪搏斗,终
  于能使他们那备受风浪袭击的小船平安无恙。他们之所以能在大风浪中生
  存,应归功于他们已建立起来的信誉。他们以善于创造新奇的观念著称。例
  如,他们的一个簇新的观念:广播之作为宣传媒介,可能和杂志、报纸同样
  的有效。
  本顿漫游全国,劝说潜在的客户,使之相信;应付困难时期,应多做广
  告而非减少,传统的推销方法,已赚不到顾客们的钱,应当采取新奇的方法。
  通用食品公司和其他公司,此时已逐渐接受这种观点。到三十年代中期,本
  顿和鲍尔斯为通用食品公司所做的广告,已占该公司庞大广告支出的半数,
  另外还替柯尔格特——巴莫黑夫等公司做赚大钱的广告。为了这些客户,本
  顿和鲍尔斯制作了许多广播节目,那些节目当时都极负盛名。正如本顿所预
  言,事实证明,广播宣传,对于推销产品,有极大的推动力。到1935 年,成
  立了六年的本顿·鲍尔斯公司便富有了,而才35 岁的本顿,此时即已准备退
  休。
  那时他的财产,包括他在本顿·鲍尔斯公司中所占的一份,接近100 万
  美元,他是一个不贪婪的人。他没有更富有的欲望。还有,他发觉自己对于
  商界已感厌烦。随着年龄渐长,他幼时那种进取心已有显著的消退。他想自
  己也许喜欢走入政界或教育界。他并不真正知道自己应何去何从,但他所知
  道的一点,是他想离开马茅森街。
  于是他做了决定,这一决定在富人们当中是不平常的。他说:“我已足
  够了。”于是他便毅然退休。
  他和本顿·鲍尔斯公司达成了一个协议:公司买下他的股票,以5 年分
  期付款,公司所付出的代价,要根据公司的盈利情况来决定。本顿永远把他
  的名字卖给这一公司,并同意永不再入广告界。
  他把钱投在股票市场。在1937 年的股票狂跌中,他很快就亏蚀了一部
  分。这一不幸的遭遇,使他略微改变了途径。他不想赚更多的钱,但他也不
  愿失去他已有的钱。他的一位朋友说:“他显然知道自己并非玩股票的人,
  每当他买进一家公司的股票时,就有人售出那家公司的股票而那可能是内行
  人,对于那家公司的情况,比他所知道得多。本顿所希望的,是他可以投资,
  由投资获得收入,他不希望以玩股票做为他的全部工作,但希望能控制情
  况。”
  此时,本顿展开了一种因错误而赚钱的疯狂生涯。
  为了帮助一位朋友,他向一个为财务所窘的小制鞋公司投资5000 美元。
  在十年当中,他向那家制鞋公司的投资已达125000 美元。
  他又向一个称为穆萨克的新公司投资。这一公司的业务,是以闭路向餐
  厅、办公大楼,和其他顾客提供音乐。开始时,本顿的意思是想占1/3 的股
  份,并希望能控制他的投资,而不负每天的执行责任。后来由于其他股东们
  发生争执,他便成了这一公司的独资创办人,共投资约13 万美元。到后来,
  他靠此公司变得更为富有,财产已达4 百万美元。
  四十年代初期,他发现了最大的一个意外财源,那便是大英百科全书。
  大英百科全书公司这家老公司,原是在苏格兰成立的,在英国经营了近
  两个世纪,后由美国西尔。鲁比克公司收购。西尔·鲁比克公司在美国销售
  大英百科全书赚了一些钱,他赚得不多,于是开始后悔不该买下。当时大英
  百科全书,已越来越不合时宜。最坏的是,这本书可能是最巨大而最令人烦
  厌的书。正如一位顾客所说:“它是一个百磅重的安眠药丸。”有人主张重
  新编订该书,但西尔·鲁比克公司没兴趣,因为重新编订要花很多钱,且该
  公司已无兴趣以该书未来的获利潜能作赌。对西尔·鲁比克公司而言,这本
  大英百科全书已成了讨厌之物。
  西尔·鲁比克公司总部设在芝加哥。关于此书的问题,后为芝加哥大学
  所知。该大学有些教授觉得,重新编订大英百科全书可能是一件有趣的事。
  他们认为,重新编订该书,将是一所大学在学术上应做的正常的事,而且可
  能也将为该校带来一笔钱财。但这只不过是该大学内部的一种谈论而已,实
  际的问题牵涉很广。大英百科全书受到芝加哥大学的重视,觉得它正像沉没
  在水面下一两英里的大批珠宝一样。梦想那么一批珠宝,及预测其价值,是
  一件很有趣的事,但无人愿下海去把那批珠宝捞起,而且大家也都认为这批
  珠宝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就在此时,本顿出现了。他离开马茅森街后,有些商人就请他担任顾问,
  这些商人都曾眼看着他在广告事业界的崛起。他感兴趣的一个临时工作,是
  赫金斯提供的,此人是他在耶鲁大学时的同学,当时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
  赫金斯希望本顿协助加强芝大的声望,以便吸收更多的学生和更多的金钱。
  当时本顿已有意涉足教育界,于是两人一拍即合。
  大英百科全书的情况立刻引起了他的注意。像每个人一样,他也觉得芝
  大参与一部重要的百科全书的重订工作是个很好的主意,便不像别人一样,
  他对于如何进行这件事,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他开始先向西尔·鲁比克公司提出建议。该公司早已把大英百科全书视
  为令人头痛的东西,何不把这一令人头痛的书推给芝加哥大学,还可抽取一
  份版税,及获得公共关系上的利益呢?于是该公司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本
  顿回到芝大,把这件事向校董事会报告。校董们最初很感兴趣但后来他们的
  笑容消失了。他们说,不错,拥有世界上最著名的一部百科全书是很好的,
  但要对该书加以彻底重新编订,所需要的钱,芝大倾其所有也不够用。
  经过几个月的讨论,本顿终于提出了一项建议,这建议:1943 年实现。
  他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10 万美元来做这件事。不 英百科全书公司完成改
  组,成为一个独立的公司,本顿拥有其普通股1/3,其余2/3 由芝大所有(但
  于1959 年售给本顿)。根据他与芝大所达成的协议,芝大将永远从该公司分
  得收入和版税,芝大将把它的声望和出版许可给予该公司,并提供一组学者,
  改编该书,使其保持合乎时代。
  本顿是为了帮助该大学,并非为了赚钱而投资,很多商界人士认为这是
  难以令人相信的事。其后多年,记者们总是询问他这件事,有人曾在19n 年
  再度向他询问。他说:“我感到厌烦之下,把自己握有的股权卖出去。重新
  编订大英百科全书年费极大,以致公司负债甚多。该公司重新编订的大英百
  科全书,大部分是以分期付款方式出售的,而负责收受顾客付款的部门又不
  健全。同时,更善于经营的其他百科全书公司进入了市场,他们派推销员挨
  门挨户推销。”
  四十年代末期,本顿改组其公司的管理部门。因而使公司恢复生机,那
  时他仍在参院任职。到五十年代初期,他决心要使公司发展。他推出了许多
  新书,如长达54 卷的“西方世界大全”等。他把大英百科全书译为外国文字,
  并收买其他公司,如最初聘请韦氏大字典的GandoC 麦里安公司等。大英百科
  全书公司的发展惊人:自本顿在1943 年接受以后的若干年,它的销路增加了
  50 倍,它付给芝加哥大学的红利和版税多达35,000,000 美元。
  100 美万元已感足够的本顿,其财产现在保守的估计,也比100 万元多
  150 倍了。
  汽车大亨亨利·福特
  任何一个想致富的人必须完全相信他能致富。同样,任何一个认为自己
  只能当个低级雇员,不能想象自己也能爬上高位的人,一辈子只能原地踏步。
  无论开始时他们是多么贫穷,无论他们受的教育是多么少,无论他的朋
  友是多么少,这些富人在致富前把自己想象为富有的人。他们全都坚信他们
  终有一天会成为百万富翁。生活根据他们的自我形象和他们坚信的信念,使
  他们实现梦想。
  现在我们介绍一个有着坚如盘石的信心和决心的人,这就是亨利。福特。
  信心和决心使他征服了通往成名和致富道路上的障碍而获得成功。
  亨利·福特1863 年7 月30 日生于美国密西根州。他的父亲是个农民,
  他认为没有什么必要让孩子继续读书。事实上,在亨利读完小学时,他的父
  亲断定他应回农场工作,而不应白费时间读书,结果,福特很早就从事农场
  繁重的手工作业了。在农场里,福特是机械和工程方面的天才,他那以机器
  代替人力或牲口的想像力己初露端倪。
  亨利·福特最早拥有的东西是一些金属碎块,他将这些金属碎块变为工
  具。他记得:“在那时候,我们还没有今天的玩具,我们的玩具都是自制的。
  我的玩具都是些工具——今天依然如此!每件机械都是珍贵的东西。”与他
  同龄的人天天在田野玩耍,而亨利则把时间花在车间里,那是他父亲要求的。
  这孩子就是用几件简单的工具开阔他的前程的。
  十二岁的时候,亨利经历了一件改变了他的生活的事,这事并指导了他
  的一生。
  “在我少年时代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有一天我们正在进城的路上赶着
  马车,在离底特律八英里的地方我们见到了一架公路机车。我当时只有十二
  岁。。这机车停下来让我们的马车通过,我跳下马车跟机车司机谈起来,这
  时,驾着马车的父亲才知道我要干什么。。正是那辆机车把我带入汽车运输
  的事业。我制作那辆车的模型,过了几年,我制出了一辆运行得挺好的公路
  机车,但从我十二岁看到那辆机车起直至今天,我最大的兴趣就是制造能在
  公路上穿梭的机器。”
  这一偶然遇见公路机车的机会,顾然是这年青人一生中决定性的转折
  点。建造能在公路上行走的机器的想法,从此深深扎根在他的头脑中,永远
  不会忘怀。但是在获得一种设想和把设想变为行动之间总有一条鸿沟,这条
  鸿沟使许多人望而生畏因而放弃行动。福特不是那种会被潜在障碍所吓倒的
  人,他的哲学恰恰与此相反,他认为:
  “有趣的工作是容易做的,而我亦确信这工作必然有成效。”
  亨利对种地毫不感兴趣。他解释道:“我只想做与机械有关的工作。”
  在他十七岁的时候,他作出了决定(事实上,他早已作出决定):他要到船
  坞机车工厂当机械学徒。他父亲坚决不同意,因为他把儿子视为他农场的得
  力助手。他父亲只好当失去了儿子,而美国则得到了一位最伟大的工业家。
  那时人们要苦干三年多才能成为一个机械师,福特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就完成了训练。在这段时间里他对机械师的工作有了充分的了解,他觉得“机
  器之于机械师犹如书之于作家。机械师从机器获取灵感,假如这是位有头脑
  的机械师,他就会应用这些灵感。”
  当完学徒以后,他的梦想更加根深蒂固了,他的才能日益显露出来。制
  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