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喜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 >

第28部分

喜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第28部分

小说: 喜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的病。
  金刚天听从了菩萨,从此他每日精神修行的一个重要部份就是写赞美诗偈。108天后,他终于在正观中见到了观世音菩萨。只见千万道灿烂的光芒从超凡本尊的轻妙身体中向外投射,落到他身上,不但是麻风病,连所有其他的疾病都立刻清除了。
  终其一生,金刚天不再生病。《一百零八偈观音赞颂》成为后世诗歌写作的典范。

  兀鹰人
  西藏的丧仪习俗,天葬是将尸体暴露给天地。肢解与撒散残躯,让饥饿的野生动物由此获得一些利益。没有任何作为是可以完美到找不出一丝缺点的,犹如佛陀总是在观察着我们,依据无误的业力法则,一个人永不可避免要收成自己播撒种子的果实。
  传说中的勇父、空行母,与佛陀和菩萨一样,接受无数种方式的供养,他们也有能力变现出无数种的外貌到这个世界来。
  从前有个流浪瑜伽士在一处荒芜的坟区修行,那儿有许多巨大的黑兀鹰正在撕咬着血迹斑斑的尸骸。瑜伽士心中不忍,丢了一块石头过去想吓走那些贪婪的猛禽,正好打中其中一只大兀鹰的翅膀。 
  那群鸟立刻四散飞起,而这位瑜伽士就在那荒凉孤寂的地方继续苦行。他夜以继日直挺挺地坐着,整个死亡之谷都能听到他那充满节奏感的哀吟,他把自己的身心供养给受煎熬的苦闷的孤魂野鬼,让它们满足。
  数月之后,这位瑜伽士离开那里,出去托钵,四处流浪。他在一处干燥向风的高坡下,看见一个有几栋简陋石屋的小村落。通常像他这样的修行人向牧民和农民乞食,得到一些炒青稞粉、鲜乳酪、干牦牛肉和硬乳酪以维持生活,他们沉浸于禅定的喜悦和精神上的孤寂,对舒适的感官生活没有兴趣。 
  瑜伽士走到第一间房子门口,摇着手上的铃和手鼓,口中唱着施身法的供养偈,这是一种将自己的血肉作为供养的祈请文,是一种密续的修行方法,可以很有效地去除我执。西藏很多教派的行脚僧就用这种传统方式来乞食。
  突然间,一个高大黝黑的人穿着一袭破旧的黑色外套推门而出,他长颈、突颚、暴牙,捡起一块石头对着瑜伽士恶狠狠地大叫:“嘿!讨饭的游吟诗人,我的肩膀现在还痛,就是因为你丢的那块石头!到别处讨饭去吧,否则我就吃掉你!”
  他耸起庞大的肩膀,就像一头兀鹰,做出很吓人的样子,露牙狞笑,然后砰地关上那扇粗制的门。瑜伽士当然不敢再去其他屋子乞食。今天只好挨饿了。

  摩尼老叟
  “转经轮”,或叫“摩尼轮”,是一种转筒,其内填装有无数的真言和经文,依顺时针方向绕着中轴卷紧。有些转经轮很小,如陀螺一般大;有些则很庞大,充满了整间房屋。转经者常是手持中轴的把手,依顺时针方向摇转经轮。有些转经轮则设计成依流动的溪水或瀑布来转动,如此它们可以利用大自然的能量,并将加持与祝福散布到各处。虔信者相信,经轮的转动与经幡的飘扬,有助于善愿的实现。
  一个世纪前,在藏区的康地,人人喜欢养马,个个马术高超。当时康地有十几个小迁户,他们之间经常爆发战争。
  在偏远的康地东边住着一个老人,因为他手里日以继夜地旋转着自己做的小摩尼轮,所以大家都叫他“摩尼老叟”。转经轮里装满了大悲观世音的心咒“嗡嘛呢贝美吽”。
  “摩尼老叟”的老伴在经历了漫长的艰辛生活后已经去世,投生到更有福气的地方去了。他和儿子住在平原边靠河的一间简陋石屋中,过着朴素单纯的口子。不过,他们还养着一匹少有的骏马。儿子是老人生活中的喜悦,而那匹马则是男孩的骄傲和快乐。
  有一天他们的马走失了,邻居们都为老人遗失了惟一的财富而惋惜不已。老人却只是默不作声继续摇动他的转经轮,口中不断地念着“嗡嘛呢贝美吽”这句西藏最流行的真言。对别人的询问或安慰,他只是淡淡地回答:“对万事万物要心存感谢,有谁能说什么是福?什么是祸?”
  几天后,那匹骏马回来了,后面还跟着一对野马。老人和他儿子很快便驯服了这对野马。于是大家转而祝贺老人意外的好运。老人摇着转经轮,微笑着说:“我很感激……但谁知道这是不是好事呢?”
  不久,男孩骑着其中一匹野马狂奔的时候,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们将他抬回家,大家都诅咒那匹野马,并为倒霉的男孩叹息不已。老人只是坐在爱子的床边,依然不停地一圈又一圈摇着他的转经轮,念着观音菩萨的咒语,一点也不抱怨儿子的命运,重复他以前说过的话:“佛是慈悲的,我很感激我儿子的生命能够幸存下来。”
  隔了一星期,边境上敌人大举入侵,军官来到这里征集士兵。村里所有的年轻人都被迫骑着马带上弓箭去奔赴死地,只有“摩尼老叟”的儿子因为不能走路而幸免。村民们争相惊叹老人的好运,认为这全归功于老人不停地摇转经轮和持诵真言所累积的善业。老人笑而不语。
  一天,当男孩和他父亲看着他们的马群在草原上吃草时,沉默寡言的老人突然唱起歌来:
  人生就这么周而复始、起落,有如水车;
  我们的生命就像它的桶子,空了又满,满了又空。
  似陶土般,我们的肉体被塑成一个形态之后又一个形态;
  形体破灭了又重生,一再再地,
  卑下必高升,崇高终堕落;黑暗将变亮,富贵转成空。
  儿啊!如你是个非凡的孩童,
  他们将会迎你进寺院,如转世活佛。
  儿啊!如你过度聪敏,
  你将沦于案牍劳形为他人的争执所束缚。
  一匹马有一匹马的困恼,
  财富虽好,
  但太快失去它的滋味,
  终将成为负担、争执的根源。
  没有人知道什么业等着我们,
  但是我们今日播种的因,
  在来世将会成熟结果;这是确定的。
  因此,要慈悲对待所有的人,
  不要在得失的幻象上心存偏见。
  不希求也不恐惧,不期盼也不焦虑;
  不论你的命运如何,要常心存感激。接受每一件事,
  接纳每一个人;遵从佛陀正确无误的法教。
  要纯朴与自在,自然保持安适与祥和。
  假如你喜欢,你尽可将箭射向虚空!
  但是它们终归要落回大地。
  老人唱着歌的当儿,经幡旗在他头的上方飞扬,而那写满成千上万密咒的摩尼轮,就那么不断地旋转着。

  渡河到彼岸
  空行母是证悟了灵能的伟大女性。她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化现,有时候又被称为“天空舞者”,因为她们象征着在明亮,如虚空般绵延无尽的空性中,跳着正觉、无拘束之舞。
  金刚瑜伽女是空行母之后。
  有一天,两位出家人去朝圣,在旅途中经过一条湍急的河流。一个患麻风病的老妇人正坐在岸边行乞。当他们走近时,老妇匍匐在地上,求这两位僧人帮她渡过这条河。第一位僧人感到这个老太婆很讨厌,急忙撩起僧袍,自顾自地涉水而过,很快到了对岸。他想自己的同伴怎么还没过来,不知道他是扔下了那个老太婆呢,还是心肠太软答应了她。
  第二位僧人为这个老太婆的无助感到难过,心里很自然地产生悲悯。他小心翼翼地背起这个患有麻风病的老妇,奋力踏入漩涡激荡的河水中。
  他们好不容易走到河中央,这里看来是最危险的地方,污浊的泥水在僧人腿间冲荡着,他的毛料僧袍全部湿了,泡在水里像帐篷一样翻腾着。
  正当他吃力地保持着平衡,一步步往前走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这位善心的僧人突然觉得背后的重量没有了,他大吃一惊,以为老婆婆掉到水里去了。他急忙回头,看到了一幅神奇的景象——智慧本尊金刚瑜伽女在他头上优雅地飞腾。接着,她伸手将他接引到自己统辖的空行净土去了。
  第一个僧人眼巴巴地在河对岸等着——他得到了一个极大的教训——因为没有体验到慈悲和幻相的本质,他只好独自继续那未竟的朝圣旅途。

  神奇的牙齿
  信心就像一个戒指,或像一个套环;而佛陀的慈悲就像一个钩子,或像牧羊人的钩杖。这两者是可以衔接在一起的,而佛陀的加持,透过这个衔接无处不至,只要您对这恩赐敞开心胸。
  下面的故事就是叙说一位老妇人,借由一颗狗的牙齿而获致精神上的觉悟。虔敬的人通常对圣者的牙齿及骨头十分尊敬,视之为神圣舍利,这些遗物充满了精神的力量。
  从前有个老妇,她的儿子是商人,经常跟随商队到遥远的印度去经商。有一天,她对儿子说:“印度的菩提迦耶是佛陀悟道的圣地,请替我从那儿带颗珍贵的舍利子回来,我好把它虔诚地供养在佛堂上,当作佛陀圣体来祈祷礼拜。”
  她重复这个要求很多次了,可是,每次儿子从印度圣地经商回来后,才想起他又忘记了母亲这个迫切的恳求。许多年过去了,他一直没有替母亲带回她想要的东西。
  有一天,儿子又将启程前往印度,母亲把他叫到自己面前,郑重地对他说:“儿子,这趟旅程务必记住我的话了。这次,你如果不从菩提迦耶带舍利子回来,我就死在你面前。”他被母亲出乎意料的强硬态度所震撼,发誓一定会满足她的愿望,然后他就上路了。
  几个月后,他生意结束启程返乡。结果真是不幸,他又忘记为他的慈母请一颗佛陀的舍利。快走到他母亲的屋前时,他才突然想起她的嘱咐。
  “糟了,我该怎么办才好?”他想,“我忘了带任何东西给母亲供在坛城上。如果我空手回家,她就会自杀的!”
  他惊慌失色地四处张望,瞥见路旁有一副干枯的狗头骨,便仓促地从它的上颚拔下一颗牙齿,慎重地用丝绸包好。回到家里,他很虔敬地把包裹交给母亲。
  “这是佛齿。”他对母亲说,“从印度请回来的,您可以用它做为祈请的所缘境。”
  老妇人相信了。她完全相信那是真的佛牙,不断地礼拜、祈请,把它看作是诸佛的示现。经过这样的修行,她找到了长久以来一直在寻找的永恒的宁静。很神奇地,狗牙里生出很多半透明的小珍珠,放射出漩涡形的彩虹光。邻居们天天聚在老妇的佛堂里,大家都很欢喜。
  当老妇临终时,一片彩虹光罩住她,她枯干的脸庞上浮现出快乐的笑容,每个人都感受到她已获得精神的升华。
  狗牙本身并没有什么加持力,坚定不移的信心使得佛的加持进入那颗牙齿,使它变得与佛的真实舍利无二无别。这个故事,使得许多人在心智上都得以提升。

  佛像开口
  康波是西藏南部的一个辖区,当地人以信仰虔诚和聪明而闻名。
  拉萨的大昭寺是西藏最神圣的寺庙,以其内保存有一尊古佛像而闻名,这尊释迦牟尼佛像叫做贾哇仁波切,意译为殊胜、尊贵之主。据说这尊佛像是释迦牟尼在世时依释尊本人的相貌塑成的,几经辗转后来到了汉地——唐代的首都长安,再由汉地带进西藏。远在一千多年前,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此佛像即为当时的陪嫁。依西藏的传统,进入庙宇之前,要做三次顶礼,在神龛及伟大的喇嘛面前亦然。
  住在康波地区的贫苦农民班,长久以来就渴望能去参访大昭寺和那尊西藏最神圣的佛像。终于有一天,这位勇敢的朝圣者套上旅行的靴子,朝着遥远的拉萨徒步出发。
  班到达拉萨后,如愿以偿地进入大昭寺。这座寺庙位于拉萨的中心,正如一顶王冠上正中的那颗大钻石。他一下子就看见了梦寐以求的佛陀贾哇仁波切塑像,它庄严辉煌地耸立在眼前,面带着亲切温和的微笑。
  这位疲倦的朝圣者精神振奋起来,他要在佛像前顶礼膜拜。他脱下布满灰尘的帽子和破损不堪的靴子,把它们放在贾哇佛像的腿上,请他看管。“好好看着这些哦!”班对佛像说,然后就去礼拜。
  当班绕着这尊金色的大佛行走时,他发现成列金光闪烁的酥油灯,排列整齐地供在佛坛上,还有一长列青稞粉做成的圆锥状的供养食子,藏文叫“多玛”。
  “佛陀居然知道我的饥饿和干渴,赐予我食物和酥油!感谢万能的佛陀!”他不知道这是供养给佛像的,心里既吃惊又感激,小心翼翼地把食子浸在酥油灯里吃起来。
  为了回报这意外的招待,班一边大嚼,一边邀请贾哇仁波切到康波地方他简陋的家里吃晚饭。他想妻子一定会很乐意地宰杀猪圈里最肥的那头猪来准备筵席——他不知道慈悲的佛是不喜欢杀生的。这个纯真的农人完全相信贾哇仁波切一定会接受他的邀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