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净土辑要 >

第16部分

净土辑要-第16部分

小说: 净土辑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临终。为驱蝇人以拂拂面。一念嗔心。遂堕为毒蛇。一妇人渡河失手。其子堕水。因捞子故。与之俱没。以慈心故。得生天上。夫一念慈嗔。天畜遂分。则此临终之缘生一念。可不慎乎。苟以此心缘念弥陀。求生净土。得不见佛往生乎。但此一念。不可侥幸而致。必须存之以诚。操之有素。是故吾辈于此一句弥陀。千念万念。以至终日终年念者。无非为熟此一念而已。果得一念纯熟。则临命终时。唯此一念。更无异念。智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然唯此一念。更无异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见弥陀。更见何人。不生净土。更生何处。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又曰。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既举。则言外之心不作佛。心不是佛。心作九界。心是九界。心不作九界。心不是九界。等义俱彰矣。噫。果明此理。而犹不念佛者。则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又曰。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不唯是观经一经纲宗法要。实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大法纲宗。不唯释迦一佛法藏纲宗。实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藏纲宗。此宗既透。何宗不透。此法既明。何法不明。所谓学虽不多。可齐上贤也。
  又曰。真法无性。染净从缘。一真既举。体成十界。则十界全体即一真。是故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
  又曰。吾人现前一念能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无名。以名召德。名外无德。能念心外。无别所念之佛。所念佛外。无别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本离四句。本绝百非。本□一切。本含一切。绝待圆融。不可思议。莲宗行者。当从者里信入。
  又曰。杀生一事。过患至为深重。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生可杀乎。造重业。纵杀心。结深怨。感苦果。皆由一杀所致。是以杀心渐猛。杀业渐深。渐以杀人。以及杀其六亲。甚而积为刀兵大劫。可悲也矣。盖皆由不知戒杀之所致。苟知戒杀。牲且不忍杀。况杀人乎。况杀六亲乎。牲不忍杀。刀兵大劫。何所从来。杀人之父者。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知人之父兄不可杀。亦戒杀之渐。但不知杀父兄者。由于不戒杀始也。
  又曰。人之所以不戒杀者。由于不达因果之理。因果者。感应也。我以恶心感之。人亦以恶心应。我以善心感之。人亦以善心应。人但知感应见于现生。而不知感应通于三世也。人但知感应见于人道。而不知感应通于六道也。果知感应通于三世六道。六道中皆多生之父兄。杀可不戒乎。纵知感应通于六道。亦不知感应通于世出世间也。以无我心感。则声闻缘觉之果应之。以菩提心六度万行感。则菩萨法界果应之。以平等大慈同体大悲感。则佛法界果应之。噫。感应之道。可尽言哉。
  又曰。此一念佛法门。如天普盖。似地普擎。无有一人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者。如华严全经。虽有五周四分之殊。以因果二字。赅尽无余。四十一位因心。无一心而不趋向果觉。四十一位所修种种法行。岂非皆念佛法行也。而末后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为全经一大结穴。不其然乎。又华严者。以万行因华。庄严一乘佛果。此万行非念佛行耶。华严具婆须蜜女。无厌足王。胜热婆罗门等无量门。然皆显示毗卢境界。此无量门。非即念佛门耶。法华一经。从始至终。无非开示悟入佛知佛见。此非始终唯一念佛法门耶。楞严最初显示藏性。明成佛之真因也。其次拣选圆通。示成佛之妙行也。后历六十圣位。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证佛地之极果也。背此则成七趣沉沦。向此则明五魔扰乱。末后云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若能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末学。是人罪障。应念消灭。变其地狱所受苦因。为安乐国。此则彻始彻终。唯一念佛法门也。总佛一代时教。三藏十二部。半满权实。偏圆顿渐。种种法门。无非显示唯心自性。圆成无上妙觉而已。得非总一大念佛法门耶。至如禅宗。达摩大师西来。但当曰。直指人心见性便了。而云成佛者。非宗门亦念佛门耶。故合二派五宗千七百则公案。不过指点当人本源心性。显示本有清净法身。法身横□竖穷。无所不□。而参禅人。要须时时现前。头头相应。此何在而非念佛法门哉。至如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一棒打杀与狗子吃等语。皆显示法身向上胜妙方便。是真念佛也。往往无知之辈。谓宗门中人。不宜念佛。此不唯不知念佛。岂真知宗哉。不唯宗教两门如是。即普天之下。士农工商。诸子百家。纵不欲念佛。不知佛者。亦不能出于念佛法门之外。以彼去来动静。咸率此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也。所谓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谢无私。夹路桃华风雨后。马蹄无地避残红。
  又曰。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验证。此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矣。
  又曰。众生所以轮回者。六道也。余趣众生。为惊嗔苦乐所障。无暇向道。可以整心虑。趋菩提。唯人道为能耳。但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人身岂易得乎。人道众生。从生至壮。以及老死。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世间尘劳生死业缘耳。佛法岂易闻乎。得人身已难。况得男子身。六根具足尤难。闻佛法已难。况闻弥陀名号。净土法门尤难。何幸而得难得之人身。何幸而闻难闻之佛法。闻之而犹不肯信。不深为可惜也哉。不信姑置。即如信者。信而不愿。犹不信也。愿而无行。犹弗愿也。行而不猛。犹弗行也。行之所以不猛。由愿不切。愿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总之生真信难。信果真矣。愿自能切。愿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愿。加以勇猛行力。决定得生净土。决定得见弥陀。决定证三不退。决定一生补佛。既得生净土矣。旷大劫来。生死业根。则从此永断。既一生补佛矣。至极尊贵无上妙觉。则便得圆成。此一念真信。所关系者。岂浅浅哉。苟非障道缘薄。生死业轻。久种善根。宿因深厚者。何以能尔。然吾人无量劫来。业力轻重。善根深浅。皆莫得而知。但业力由心转变。善根在人栽培。是故宏法者。不得不善巧方便。恳切开示。而学道者。不可不竭力奋勉。勇往直前。但一言入耳。一念动心。皆可转变业力。皆能栽培善根。虽闻种种紧要开示。都无一言所入。虽遭种种逆顺境界。曾无一念奋发。是为真业力深重。真善根轻鲜。则亦莫可如何也矣。
  又曰。现前一念心性。本与佛同体。佛已久悟。而我犹迷。佛虽已悟。亦无所增。我虽犹迷。亦无所减。佛虽无增。以顺性故。受大法乐。我虽无减。以背性故。遭极重苦。佛于同体心性之中。虽受法乐。以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念念忆念于我。念念摄化于我。我于同体心性之中。虽遭众苦。不知仰求于佛。不知忆念于佛。但唯逐境生心。循情造业。旷大劫来。五逆十恶。种种重业。何所不造。三途八难。种种大苦。何所不受。言之可惭。思之可怖。设今更不念佛。依旧埋头造种种业。依旧从头受种种苦。可不愧乎。可不惧乎。今且知佛以大慈大悲。于念念中忆念摄化于我。则我今者深感佛恩。故应念佛。一向长劫枉受众苦。欲求脱苦。故应念佛。已造之业。无可如何。未来之业。可更造乎。生惭愧心。故应念佛。同体心性。既曰本有。即今岂无。只欠悟证耳。求悟心性。故应念佛。以求悟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惭愧心念佛。念佛必切。以畏苦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感恩心念佛。念佛必切。我不念佛。佛尚念我。我今恳切念佛。佛必转更念我矣。大势至菩萨云。十方诸佛。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逃逝。虽忆何为。若子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大士亲证实到境界。吐心吐胆相告语也。我今念佛。必得见佛。一得见佛。便脱众苦。即开悟有期。果得开悟。便可一痛洗已往之惭愧矣。佛尚可不念乎。
  又曰。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真心本有。妄性元空。一切善法。性本自具。但以久随迷染之缘。未断元空之妄。未证本有之真。善本具而未修。佛本是而未成。今欲断元空之妄。证本有之真。修本具之善。成本是之佛。而随悟净之缘者。求其直捷痛快至顿至圆者。无如持名念佛之一行矣。以能念之心。本是全真成妄。全妄即真。所念之佛。亦本全德立名。全名即德。能念心外。无别所念之佛。所念佛外。无别能念之心。能所两忘。心佛一如。于念念中。圆伏圆断五住烦恼。圆转圆灭三杂染障。圆破五阴。圆超五浊。圆净四土。圆念三身。圆修万行。圆证本真。而圆成无上妙觉也。一念如是。念念皆然。但能念念相续。其伏断修证。有不可得而思议者矣。以是全佛之心。念全心之佛。实有自心果佛。全分威德神力。冥熏加被耳。一句佛号。不杂异缘。十念功成。顿超多劫。于此不信。真同木石。舍此别修。非狂即痴。复何言哉。复何言哉。
  又曰。问。诸方皆有净土。何专赞西方求愿往生耶。答。此非人师意也。乃金口诚言。分明指示故。大乘显密诸经。同指归故。令初心人专注一境。三昧易成故。四十八愿为缘。缘强故。十念为因。因胜故。佛与众生。偏有缘故。此土众生。无论僧俗男女老幼善恶之人。当其处极顺逆苦乐境缘之时。多必由中而发。冲口而出。念佛一声。然不念佛则已。凡念佛必念阿弥陀佛。此谁使之然。盖众生久蒙佛化。久受佛恩。与佛缘深故也。且此弥陀一经。罗什最初译成。东林远祖。即与一百二十三人。结社念佛。其一百二十三人。以次渐化。临终皆留瑞应。虽鹦鹉八八儿念佛。化时皆有瑞相。此非众生与佛缘深。谓之何哉。又无量寿经云。当来经道灭尽。我以愿力。特留此经。更住百年。广度含识。夫不留他经。而独留此经者。岂非以此法门。下手易而摄机普。入道稳而获益速耶。以是而知其时愈后。此法愈当机矣。
  又曰。世间众生。当处急难痛苦之时。□叫父母。呼天唤地。不知父母人天王等。不能救我生死。尽我轮回。以其同在生死轮回故耳。三乘圣人。虽出生死。无大悲心。无益于我。诸菩萨等。虽有大慈悲心。以其心证各有分限。未能普利众生。满一切愿。十方诸佛。虽皆证穷法界。然我感之不易。纵感极而见。不过暂时离苦。终非究竟。唯阿弥陀佛。但得一见。即顿脱生死。永断苦根矣。唯此一句阿弥陀佛。是所当尽心竭力者。予曾有偈云。世间出世思惟□。不念弥陀更念谁。然而念佛不难。难于坚久。果能坚持一念。如生铁铸成。浑钢打就。如一人与万人敌。千圣遮拦不住。万牛挽不回头。如是久之。必能感通相应。若其未能如此用心。便谓佛言无验。佛心难感者。夫岂可哉。但得一念感通。便顿出生死。直登不退。稳成佛果。岂易事也哉。
  又曰。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者。此众生之常分也。如阿弥陀佛。于诸众生有大恩德。众生不知也。佛于无量劫前。对世自在王佛。普为恶世界苦众生。发四十八种大愿。复依愿久经长劫。修菩萨行。舍金轮王位。国城妻子头目脑髓。不知其几千万亿。此但万行中内外财布施一行也。如是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圆修万行。力极功纯。严成净土。自致成佛。分身无量。接引众生。方便摄化。令生彼国。然则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如为众多。一人亦然。若以众多观之。佛则普为一切众生也。若以一人观之。佛则专为我一人也。称性大愿。为我发也。长劫大行。为我修也。四土为我严净也。三身为我圆满也。以至头头现身接引。处处显示瑞应。总皆为我也。我造业时。佛则警觉我。我受苦时。佛则拔济我。我归命时。佛则摄受我。我修行时。佛则加被我。佛之所以种种为我者。不过欲我念佛也。欲我往生也。欲我永脱众苦。广受法乐也。欲我展转化度一切众生。直至一生补佛而后已也。噫。佛之深恩重德。非父母所可比。虽天地不足以喻其高厚矣。非闻开示。安知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