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正信的佛教 >

第3部分

正信的佛教-第3部分

小说: 正信的佛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部的,向南传,传至锡兰,他们多以印度南方的方言巴利语记录经典,所以后来称 
为巴利语系的佛教,另一派大众部向北传,虽没有直接产生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 
产生,却在大众部胜行的区域。                                             
                                                                         
  这就是大致上的区分,其实,从佛教的史迹考察,最先传至南方如锡缅等地的 
,倒是梵文的大乘佛教,所以最先由海路传入中国的南方佛教,便是大乘系的。至 
于向方北传,小乘佛的势力,更是事实了。                                   
                                                                         
    大乘佛教的源头,是在释迦世尊的时代,但在佛灭之后,很少受到比丘僧团的 
重视和宏扬,这段暗流一直流了四五百年,才因小乘佛教的分歧复杂而有大乘佛教 
起而代兴的时代要求,先后有马鸣、龙树、无著、世亲等的搜及整理与宏扬发挥, 
才产生了大乘佛教,这是以印度古代雅语梵文记录的,所以称为梵文系佛教。     
                                                                         
    中国佛教之传入,是在东汉时代,相当于耶苏纪元的出期。                 
                                                                         
    中国的佛教典籍,多是由梵文原本转译成的。中国的佛教后来虽然盛行大乘, 
小乘的经论也译的相当多,重要的小乘佛典,中国都有译本。                   
                                                                         
    经过魏晋南北朝而至隋唐的阶段,乃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高僧辈出,中印
交流也频繁不绝。在那个阶段,中国的佛教开了花也结了果,小乘大乘,一共开出
十三个宗派,渐渐又被融摄为八个大乘宗派,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天台宗、华严宗、 
三论宗、唯识宗、净土宗、律宗、禅宗、密宗。到了五代以后,由于政治的摧残, 
以及社会环境的驱使,佛教便离开文化中心,进入山林之间,僧人自更自食,义理 
的研究用不著了,所以只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一枝独秀。这在唐宋之间, 
尚有若干真修实悟的禅师,在简单而朴实的言行之中,感化著许多的人,但也由此 
而种下了愚□佛教的远因,致到宋明以后,佛教的僧徒与寺院虽多,但已没有了灵 
魂,只有徒有其表的空壳而已!不重教育,只顾依样画葫芦地上殿过堂盲修瞎参, 
不唯很少杰出的高僧,一般的僧徒,也多没有知识,自行且不知,那还能化人?因 
此,僧人的素质,普遍地低落,再加上儒家的排斥,致使民间对于佛教也就愈来愈 
不知其所以然了。                                                         
                                                                         
    清末以来,总算由于杨仁山居士的振作,太虚大师的倡导,以及印光、弘一、 
虚云等几位大师和欧阳渐等的弘化,中国的佛教,已略有了转机,唯因百废待举, 
举不胜举,故到目前台湾的佛教为止,应革应兴的佛教事业,尚在娃娃学步的阶段 
。                                                                       
                                                                         
    日本的佛教,是由中国及高丽传去(高丽是由中国传去),那是在西元第六世 
纪以后的事。故从本质上说,日本佛教是属于中国型的,但自晚近个把世纪以来, 
由于接触到了西洋的治学方法,故以新方法研究佛学的成绩,不但超过了中国,甚 
至已独步到世界佛教的先锋。因为日本的学者,既能利用中国佛学的全部宝藏,又 
能直接从梵文及巴利文中寻找根本佛教的原义,加上新的治学方法,便产生了挥煌 
的研究成果。虽然,日本佛教在解脱的修持方面,已远不及南传个各国的清净和理 
想。                                                                     
                                                                         
    在佛陀入灭之后第九第十世纪之间,印度婆罗门教的势力抬头,佛教受到无情 
的摧残,佛教徒为了迎合当时的时风,便也采取了婆罗门教(现称印度教)的梵天 
观念,融摄混合在大乘佛法之中;那些世俗的迷信、民间的习俗、甚至有关男女的 
房中术等,也都混进了清净的佛教,这就是神秘化的大乘密教的应运而生,这也就 
是印度的第三期佛教。但是,佛教的许多优点被印度教吸收而成了他们更加兴旺的 
营养,佛教吸收了印度教的低级信仰却变成更加腐朽的因素了!因此,约在西元第 
十世纪的末业之后,在印度教及入侵的回教先后双重的摧毁之下,佛教便于印度境 
内消失了!可是,历史的记载:自从佛教灭王之后的印度国势,也就江河日下了, 
印度人民的生活,也就日益困苦了,印度的版图,再也不能统一了,直到西纪一九 
五○年时,才从英国人的统治下争取到了自主的独立;然而,古代的印度,现在已 
经多出了巴基斯坦及尼泊尔等的国家主权了。今日在印度境内的佛教徒,虽已得到 
法律的保障及政府的礼遇,自西纪一九五一年以来,已在显著地迅速增加,但在将 
近四万万的全人口之中,占的百分比还很可怜,仅从十万八千人增至三百二十五万 
的佛教徒而已。这是要紧的,因为有人控诉,印度的衰弱是由于信仰佛教的原故。 
                                                                         
    西藏的佛教,虽与中国略有关系,但其主要的输入,乃是直接引自印度。西藏 
的佛教,虽然同样是大乘,但是仅属于密宗一支,是北印度的莲华生上师传去,当 
时的西藏,文化落后,信仰多神,神密而确有灵验的密宗,深受藏人的欢迎,由其 
莲华生本人,是一位神迹卓著的高僧。莲华生与于唐代来中国传受密宗的开元三大 
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位大师,同出于龙智菩萨的门下。莲华生在西藏的 
教团徒众都穿红色衣,所以称为红教,但其到了中国的元末明初时代,红教的喇嘛 
生活腐败,教纲不振,因此而有宗喀巴大师起来提倡律制的清净生活,注重显教的 
义理研究,大振宗风,德化全藏,因其穿黄色衣,所以称为黄教。至于蒙古、尼泊 
尔等地的密教,都是西藏系的支流。                                         
                                                                         
    佛灭度之后的印度佛教,从大势上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从佛灭后到 
三、四百年阶段,是上座部佛教,以今日的锡兰等地为代表;第二期是从佛灭后三 
、四百年到五、六百年阶段,发展了大乘的显教,以今日的中日等地为代表;第三 
期是至佛灭后九百或一千年阶段,开出了大乘密教,以今日的西藏为代表。所谓显 
教,是偏重于义理的研究阐述;所谓密教,是偏重于仪轨的遵行、咒文的持诵,特 
别信仰神力的加持。如果换一种方式来说明,那末,第一期是声闻化的佛教,第二 
期是菩萨化的佛教,第三期是天神化的佛教。今日所需要的,应该是开出第四期人 
间化的佛教。                                                             
                                                                         
    西洋的佛教,最先是在德国,叔本华的思想,谁都知道,有著浓厚的印度色彩 
,那是印度教的奥义书,以及初期佛教的典籍,作了他开发思想的泉源。目前,法 
国、英国、比利时、奥国、苏联、以及美国、阿根廷、巴西等都已有了佛教徒的踪 
迹,但从发展上看,则以德国及美国的佛教最有前途,特别是在美国,南传的、北 
传的、西藏的佛教都已有了活动,但从欧美两洲佛教文化的内容而言,南传的佛教 
确已占著优势,那是由于自西纪一五○五年至一九四七年之间,先后被葡萄牙、荷 
兰及英国占领了锡兰,锡兰的僧侣,竟也因此找到了通往西方传教的桥梁;大乘佛 
教对于欧美的贡献,多是日本人的功绩。近世中国在佛教文化的输出方面,则遥远 
地落在其他国家之后,乃至西藏的喇嘛,也比中国内地的佛教跑快了几步。虽然今 
日美国的华侨,信仰大乘佛,他们却并不知道大乘的教理。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甚么?                                                 
                                                                         
    佛教的教典之多,乃是众所周知的事,所以到今天为止,尚无法硬性地指定那 
一部或那几部是代表性的佛经,在中国之所以有许多宗派的出现,大体上是由于所 
宗经论的立场不同而产生。                                                 
                                                                         
    不过,佛教的教理,有一个基本原则,那也是释迦世尊对于宇宙人生的特别开 
悟,悟到一个缘生的道理。                                                 
                                                                         
    所谓缘生,就是因缘所生,也就是由于各种关系的结合而产生各种的现象。比 
如一篇文章能够形成为文章,能够达到读者的手里,能够使得读者明白一些有关佛 
教的问题,这中间的关系(因缘),看来简单,实际则复杂之极;文字的来源及修 
养,知识的累进及吸收,作者的健康热忱及见解,加上文具的制造及运用,文稿的 
检字排版及印刷,邮件的寄发及传递,最后还得有读者自己的兴趣知识及精神,才 
能完成一篇文章从作者到读者之间的任务。这种关系(因缘)的举例,尚是粗浅而 
明显的,若要更进一步的考察,每一个关系的单元上,也都连带著许多的关系,这 
种关系连带关系的现象,便是因缘。事物的出现,是由于因缘的聚何合,事物的消 
失,是由于因缘的分散,这就叫作缘生缘灭。                                 

§佛教的根本教条是甚么?                                                 
                                                                         
    从原则上说,佛教并没有甚么教条,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戒律。           
                                                                         
    但是,佛教的戒律,并不像其他的宗教是出于神意的约命,所以也不像其他的 
宗教含有神秘性。佛教的戒律,是根据伦理的要求而来,所以也是纯理性的。     
                                                                         
    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虽然,佛教的教徒由于修持层次的不同而分有 
在家的五戒十善、八戒,以及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还有大乘的菩萨戒 
,但其均以五戒十善为基础;也可以说其他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详细的分科 
。所以,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其他的戒也就不太困难。                   
                                                                         
    所谓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私通)、不妄语、不饮酒。     
                                                                         
    所谓十善,乃是五戒的扩大与加深,并且要戒作恶也戒不去行善,现在列表如 
下:                                                                     
                                                                         
      ┌不杀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