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正信的佛教 >

第4部分

正信的佛教-第4部分

小说: 正信的佛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杀生──离杀生─救生┐                                         
      │                      │                                         
      │不偷盗──离偷盗─布施├─身三业┐                               
      │                      │        │                               
      │不邪淫──离邪淫─梵行┘        │                               
      │                                │                               
      │        ┌离妄语─诚实┐        │                               
      │        │            │        │                               
      │        │离两舌─和诤│        │                               
  五戒┤不妄语─┤            ├─口四业├─十善业                       
      │        │离恶口─爱语│        │                               
      │        │            │        │                               
      │        └离绮语─质直┘        │                               
悺酢  々Α                               々Α                              
      │        ┌离贪欲─清净┐        │                               
      │        │            │        │                               
悺酢  々覆灰譬ぉ壤胝蝽)ご缺扩ひ馊旦肌                              
                │            │                                         
悺酢            々咐胄凹ふ肌                                        
                                                                         
    总之,佛教对于戒的要求是诸恶莫作与众善奉行,凡是有害于身心、家庭、社 
会、国家、人类,乃至一切有情众生的事,都要在这五戒十善的范围之内,尽量不 
作,否则,就要尽量去作。作了恶是犯戒,不作善也是犯戒。                   
                                                                         
    不过,佛教是开明的。如果不知作的是犯戒的行为,虽作了也不算破戒,如果 
无心犯戒,虽犯了戒,也不成破戒的正罪;如果存心犯戒,结果纵然没有破戒,还
是有罪;如果女人遭受了恶人的强暴,只要女的不感受淫欲的快乐,虽被奸污了, 
也不算犯戒,仍然是清净。犯戒,一定要心、境、事三者的相应相成,才得破戒的 
正罪。                                                                   

§信仰佛教必须吃素吗?                                                   
                                                                         
  不。素食虽是佛教鼓励的事,但却并不要求所有的教徒非得一律吃素不可。素 
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是为慈悲一切有情众生的原故,所以在南传地区的佛教国家 
乃至出家的比丘,都不坚守素食;西藏的喇嘛,也不守素食。但他们不亲自杀生。 
                                                                         
    因为,五戒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信佛之后,如能实行素食,那是最好的 
事,若因家庭及社交上的困难,不吃素也不要紧,但是不可再去亲自屠杀,也不可 
指挥他人屠杀了。买了屠死的鱼肉回家,那是无妨的。                         

§佛教对于烟酒赌博的看法怎样?                                           
                                                                         
    佛教的戒律中并无戒烟的规定,甚至为了防止热带性的疾病,佛陀也准许比丘 
吸烟,但为了风俗及威仪的理由,中国佛教徒一向是不主张吸烟的。不过,有害身 
心的麻醉品及刺激品,佛教禁止,所以酒是五戒之一,饮酒的本身并非罪恶,酒精 
的刺激,使人在饮酒之后,却可能引起罪恶的行为。根据这一观点类推,佛教也不
容许染上鸦片及海洛英等的不良嗜好。至于赌博,根本是劳神丧财与败家丧志的东 
西,故在佛经中严格禁止(长阿含善生经),同时,赌博的本身即是一种欺诈的行 
为,甚至因此而能犯杀人、窃盗、诽谤、恶口等罪,所以佛教是严禁赌博的。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                                                   
                                                                         
    不。佛教的宗旨虽在解脱生死,出家虽是解脱生死的最佳途径,但是,出了家 
的如不实修或修不得法,未必能够解脱生死,不出家的,如能修持,也未必不能解 
脱生死。小乘佛教是以解脱道为依归的,在家人也可修成小乘的第三果,三果虽未 
出三界,但也不再受生死,死后上生色界净居天,再证四果阿罗汉,就入解脱之境 
了。所以在家人证到三果,也就相近于解脱了。                               
                                                                         
    若照大乘佛教的观点来说,为了化度众生,菩萨随类应现,到处化身,经常是 
化现在家人的身分,所以在有名的大菩萨中,除了地藏弥勒之外,多数是现的在家 
相。印度的维摩居士及胜□夫人,都能代佛说法,但他们是在家人。所以,真正行
菩萨道的佛教信徒,那是不一定要出家的。出家人在佛教中的地位崇高,乃是由于 
住持佛教教团而使佛教存在及弘扬的理由,也是由于教内伦理制度的理由。说得明 
白些:出家的佛徒是佛教的骨架,在家的佛徒是佛教的皮肉。在本体上说,出家的 
重要;从作用上说,在家的重要。因此,信了佛的,可以出家,但却不是必须出家 
。                                                                       
                                                                         
§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级?                                               
                                                                         
    从本质上说,佛教是主张平等的,所以人人都有信佛的权利,人人都有成佛的 
可能。但在修行的层次上说,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由于所持戒律的高下 
等次的不同,佛徒便有男女的九种等级,那就是:近事男、近事女、近住男、近住 
女、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                               
                                                                         
    受了三皈五戒(十善)的在家男女,称为近事;受持八戒或住于寺院的在家男 
女,称为近住;受了十戒的出家男女,称为沙弥及沙弥尼;受了具足(全部)大戒 
的出家男女,称为比丘及比丘尼;式叉摩尼是由沙弥尼至比丘尼之间的必经阶段, 
为时两年,目的是在察验女子的曾否怀孕,以及能否习惯于出家的生活而设。     
                                                                         
    至于受了菩萨戒的人,不在等级之中,任一等级乃至异类的傍生,也可受持菩 
萨戒的。                                                                 

§怎样成为一个佛教徒呢?                                                 
                                                                         
    基督教的新旧各种教派,无不重视洗礼,经过洗礼之后,才算是合格的基督徒 
。这与印度外道以为在「圣河」中沐浴即可除除罪恶的迷信行为相似。(注一)   
                                                                         
    不过,若要加入正信的佛教,成为佛教的教徒,必须经过「三皈」的仪式,这 
一仪式的重要性,也像国王的加冕、总统的就职、以及党员的入党等,是打内心表 
现出来的一种效忠的宣誓、一种恳切的承诺、一种渴仰的祈求、一种生命的新生、 
一种虔诚的皈投,所以这在佛教看得极其重要。否则的话,纵然信佛拜佛,也不是 
合格的正科生,而是没有注册的旁听生,这对于信仰心理的坚定与否,具有很大的
作用。                                                                   
                                                                         
    三皈的仪式,是请一位出家的僧尼作证,并且教授三皈的内容,那就是:     
                                                                         
    我某某,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念三遍)         
    我某某,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天魔外道。                       
    我某某,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说。                       
    我某某,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                       
                                                                         
    三皈的仪式,简单而隆重,主要是使自己一心一意地皈投三宝、依仰三宝,获 
取圣洁而坚贞的信心。佛是佛陀,法是佛的言教,僧是弘扬佛法的出家人,从这三 
大对象的皈依,可以得到现前的身心平安,以及未来的解脱生死乃至成佛之道的无 
上至宝,所以称为三宝,所以信仰佛教也就称为皈依三宝。                     
                                                                         
注  一:增一阿含卷六利养品:有一婆罗门劝佛至孙陀罗江侧沐浴除罪,佛以不与 
        取、杀生、妄语、心等告之洗罪。                                   
                                                                         
§佛教为什么要信仰三宝?                                                 
                                                                         
    是的,这是佛教最特殊的内容。其他的神教,或者唯信上帝(如犹太教及回教 
等),或者信仰圣父圣子圣灵(如基督教),或者加上圣母的崇拜(如天主教)。 
佛教,因为是无神论的宗教,所以不把佛陀当做神道来崇拜,也不以为佛是独一无 
二的,更不以为佛陀能够创造万物或赦免人类的罪恶。佛教看佛陀,如同学生看老 
师,老师能教导学生,能使学生改变气质、充实知能、修养身心,却不能代为学习
,也不能代替升学。                                                       
                                                                         
    因此,佛教的信仰是纯理性的,也是纯伦理的。佛教对于佛陀的崇拜,相同于 
子女对于父母的孝敬,是出于报恩的情怀。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决不会是为了避祸 
致福而崇拜佛陀,佛陀的愿力虽能藉著祈祷的心力感应而产生神□,但那主要的还
是祈祷者自己,如果是自己的定业现前,纵然祈祷,佛陀也是无能相助。若能依照
佛所说的正法而行──如布施、持戒、忍辱、努力、修定、习慧等的行为,便可以 
改变往昔的业力,或者重罪轻报,或者轻罪消除──因为业力的现行受报,也像种 
子的发芽生长,需靠助缘的促成,同样一粒种子,遇到阳光、空气、水、土、肥料 
、以及人工的培植,必然长得快长得大,相反地,如果缺少这些助缘,乃至没有这 
些助缘,种子便会长得缓慢□弱乃至根本不能发芽了。佛教看善恶因果的造作与受 
报,也同这个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