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

第50部分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第50部分

小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归依学处者,前下士时所说学处,今於此中阿闍黎耶亦应为说。
  积集资粮者。《发心仪轨》中,於此亦说修礼供等,《释论》中说修七支供,忆念诸佛及诸菩萨,若昔若现诸善知识,应如是行。供诸尊长者,前供养时亦应了知。七支者,①《普贤行愿》、《入行论》文,随一即可。


①《普贤行愿》、《入行论》文,随一即可:《略论释》(六八七页):“依《普贤行愿品》,为略者,依《入行论》,为广者。”


  修淨心者。《道炬论》说慈心为先,观苦有情而发其心,谓令慈悲所缘行相,皆悉明显,俱如前说。
  正行仪轨者。谓於阿闍黎前,右膝著地或是蹲踞,恭敬合掌而发其心。如《道炬论》云:「无退转誓愿,应发菩提心。」《仪轨》中说:「乃至菩提藏」,故非仅念为利他故,愿当成佛而为发心,是缘所发心乃至未证菩提誓不棄舍,当依《仪轨》发此意乐。若於愿心学处不能学者,则不应发如是之心。若用《仪轨》仅发是念,为利一切有情我当成佛者,则於发心学处,能不能学皆可授之,愿心容有如是二类。若用《仪轨》受其行心,若於学处全不能学,则一切种決定不可。故有说云龙猛与无著所传《律仪仪轨》,於众多人有可授不可授之差别者,是大蒙昧。复有一类造《初发业行法论》,说受《行心仪轨》令数数受,然全不知诸总学处及根本罪,未尝宣说所学差别,是令受行最大无义。《教授胜光王经》说:「若不能学施等学处,亦应唯令发菩提心,能生多福。」依据此意,《修次初篇》云:「若一切种,不能修学诸波罗蜜多,彼亦能得广大果故,方便摄受亦当令发大菩提心。」此说若於施等学处不能修学,容可发心,不可受戒,最为明显。
  《受心仪轨》者,「惟愿现住十方一切诸佛菩萨於我存念,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若於今生,若於余生,所有施性、戒性、修性善根,自作教他,见作随喜,以此善根如昔如来应正等觉及住大地诸大菩萨,於其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从今为始乃至菩提,亦於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①有情未度而当度之,未解脱者而令解脱,诸未安者而安慰之,未涅槃者令般涅槃。」如是三说。《归依仪轨》,及此二种,虽未明说须随师念,然实须之。此是有师之轨,若未获得阿闍黎者应如何受,觉所造《发心轨》云:「若无如是阿闍黎耶,自发菩提心之仪轨者,自当心想释迦牟尼如来及其十方一切如来,修习礼供诸仪轨等,舍其请白及阿闍黎语,归依等次第悉如上说。」如此而受。


①有情未度而当度之……未涅槃者令般涅槃:八地以上,微细所知障未断,发心令得二障淨尽菩提,故愿八地以上未度得度。诸未解脱加行道中,已断恶趣未断生死,令断生死(解脱)。未出恶趣(未安),令出恶趣(安慰之)。未得无住涅槃者,令得诸佛无住涅槃。
诸未安者而安慰之:《略论》作“诸未出苦为令出苦”。


  完结仪轨者。①阿闍黎耶应为弟子,宣说愿心诸应学处。


①阿闍黎耶应为弟子,宣说愿心诸应学处:即下文“得已守护不令坏者”一科。


 第二得已守护不令失坏者,谓当知学处故应宣说。此中分二:一修学现法不退发心之因,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初中分四:一为於发心增欢喜故应当修学忆念胜利,二正令增长所发心故应当修学六次发心,三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四修学积集福智资粮。  今初
  若阅经藏或从师闻,思菩提心所有胜利,①《华严经》中广宣说故应当多阅。②如前所引说‘如一切佛法种子’,又说总摄菩萨一切行愿故,犹如总示。谓若广说支分无边,於总示中能摄一切,故谓总示。又如嗢柁南,摄集一切菩萨道法所有扼要,说为嗢柁南。③《菩萨地》中所说胜利,是愿心胜利,彼最初发坚固心有二胜利,一谓④成就尊重福田,二能摄受无恼害福。第一者如云:「天人世间皆应敬礼,」谓发心无间,即成一切有情所供养处。又如说云:「发心无间,由种性门,亦能映蔽诸阿罗汉。」谓成尊上。又说:「虽作小福,亦能出生无边大果,故为福田,一切世间悉应依止,犹如大地。」谓如一切众生父母。第二者如说得⑤倍轮王护所守护,若寝若⑥狂或放逸时,诸恶药叉宅神非人不能娆害。若余众生为欲息灭疾疫災横所用无验咒句明句,若至此手尚令有验,何況验者。由此显示息災等业,发心坚固则易成办。诸共成就,若有此心亦得速成,随所居处,於中所有恐怖斗诤,饑馑过失非人损恼,未起不起,设起寻灭,转受余生少病无病,不为长时重病所触,常为众生宣说正法,身无极倦,念无忘失,心无劳损。


①《华严经》:《发心品》。
②如前所引说“如一切佛法种子”:《广论》卷八(本書四四O页)《华严经》文。
③《菩萨地》:《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
④成就尊重福田:受人尊重。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最初發心堅固菩薩,略有二種發心勝利。一者、初發菩提心已,即是猩鹬馗L铮磺行生皆應供養,亦作一切猩改浮!
《披尋記》卷三十五(二OO四页):“即是猩鹬馗L镎撸褐^諸猩洞似兴_宜應尊重,生最勝福故。亦作一切猩改刚撸河杀似兴_於諸有情深心發起一子愛俱平等之心,依此義說,亦作一切猩改浮!
⑤倍轮王护所守护:《略论释》(六九六页):“轮王为人间福德最厚者,常有一千大药叉神环绕。发愿心菩萨环绕者倍之”。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二者、初發菩提心已,即能攝受無惱害福。由此菩薩成就如是無惱害福得倍輪王護所守護;由得如是護所護故,若寢若寤若迷悶等,一切魍魎藥叉宅神人非人等不能嬈害。”
《披尋記》卷三十五(二OO五页):“由於輪王生於人中福德最勝,由如是福所攝持故,得輪王護之所守護。如是守護唯輪王有,名輪王護。菩薩發心世所珍敬,爲諸天人尊重讚歎,故能成就無惱害福,倍勝輪王所得守護,是故說言倍輪王護。”
⑥狂:《略论》作“迷闷”。


  菩萨安住①种性之时,由其自性粗重微薄,既发心已,身心粗重转复薄弱,由其成就堪忍柔和,能忍他恼不恼於他,见他相恼深生悲恼(疑愍),忿嫉谄覆等多不现行,设暂现起亦无彊力,不能久住速能远离,难生恶趣,设有生时速得解脱,即於恶趣受小苦受,即由此缘深厌生死,於彼有情起大悲心。菩提心福若有色形,虽太虚空亦难容受,以诸财宝供养诸佛,尚不能及此福一分。《勇授问经》云:「菩提心福德,假设若有色,徧满虚空界,福尤过於彼。若人以诸宝,徧满恆沙数,诸佛刹土中,供养②世间依。若有敬合掌,心敬礼菩提,此供最殊胜,此福无边际。」传说觉绕金刚座时,心作是念:当修何事而能速证正等菩提。时诸小像起立请问诸大像曰:欲速成佛当修何法,答曰:当学菩提心。又见寺上虚空之中,有一少女问一老妇,亦如前答。由闻是已,於菩提心,心极決定。由是能摄大乘教授一切扼要,一切成就大宝库藏,超出二乘大乘特法,策发菩萨行广大行,最胜依止,应知即是菩提之心。於修此心当渐增长勇悍欢喜,如渴闻水,乃至多劫以希有智,最极深细观察诸道,诸佛菩萨唯见此是速能成佛胜方便故。如③《入行论》云:「能仁多劫善观察,唯见此能利世间。」


①种性:《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云何种性?谓略有二种。一、本性住种性,二、习所成种性。本性住种性者:谓诸菩萨六处殊胜有如是相,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是名本性住种性。习所成种性者:谓先串习善根所得,是名习所成种性。此中义意,二种皆取。又此种性亦名种子,亦名为界,亦名为性。又此种性未习成果,说名为细。未有果故。已习成果,说名为麤。与果俱故。若诸菩萨成就种性,尚过一切声闻独觉;何況其余一切有情。当知种性,无上最胜。”
“以诸菩萨自乘种性为依止故,为建立故,有所堪任,有大势力,能证无上正等菩提。是故说彼自乘种性,为诸菩萨堪任性持。”
②世间依:世尊。
③“《入行论》云”一颂:见《入行论·讚菩提心功德品》卷一。
汉译《入行论》:“於多劫中恆时作护念,诸能仁主观见此利益。”
《入行论广解》:“於多无数劫中,诸能仁自在,利益众生,作意思惟一切方便,见唯发菩提心,能利益有情。”


 正令增长所发心故修学六次发心分二:一不舍所发心愿,二学令增长。 今初
  如是以佛菩萨知识为证,立彼等前立大誓愿:未度有情令度脱等。次见有情数类繁多,行为暴恶,或见长久须经多劫励力修行,或见二种资粮、无边难行皆须修学,为怯弱缘,若更舍置发心重担,较别解脱他胜之罪,尤为重大。①如《摄颂》云:「虽经亿劫修十善,欲得独胜及罗汉,尔时戒过戒失坏,发心重过他胜罪。」此说菩萨毁犯尸罗,以能防护二乘作意,即是菩萨最胜尸罗,故若失此即是破戒。若未舍此,纵於五欲无忌受用,犹非破坏菩萨不共防护心故。即前经云:「菩萨受用五欲尘,归依佛法及圣僧,作意徧智愿成佛,智者应知住戒度。」若棄如是所受之心,则须长夜驰骋恶趣。②《入行论》云:「於少恶劣物,由意思布施,若人后不施,说为饿鬼因。若於无上乐,至心请唤已,欺一切众生,岂能生善趣。」是故③此论又云:「如盲於粪聚,获得妙珍宝,如是今偶尔,我发菩提心。」谓当思念我得此者极为希有,於一切种不应棄舍,更当特缘此心,多立誓愿,刹那不舍。


①如《摄颂》云:“虽经亿劫修十善,欲得独胜及罗汉,尔时戒过戒失坏,发心重过他胜罪”:
汉译《入行論》卷四:“菩提薩埵諸墮中,退菩提心爲最重,若有摺溉缡切校菈囊磺斜娚!
《入行论广解》云:“失壞發心,於菩薩根本墮中爲最重。若犯如是重罪,則壞利他意樂,損減一切有情義利,修行之所依壞故。《大集經》云:‘縱百千劫修行十善業道,若發心欲求獨覺阿羅漢果,其時即成犯戒過失,失壞律儀起如是心,較他勝罪尤爲極重。’謂已受菩薩戒者,捨菩提願,則成根本墮。未受戒者,失壞此心,其罪較別解脫戒之他勝爲尤重也。”
②《入行论》云:“於少惡劣物……岂能生善趣』:引自《入行论·不放逸品》卷四。
汉译《入行论》译作:『經云若心欲布施,微少下劣尋常物,其人布施不果行,後當墮入餓鬼中。今於無上菩提果,志心思惟作施助,欺誑一切諸眾生,欲生善趣何可得。』
《入行论广解》云:“所施之物雖尋常劣少,一摶之食等,若意中思惟而未果行,如《正法念處經》云:‘若思欲施者有纖毫未施,當生餓鬼趣中。若已發願而不施,當堕有情地獄中。’《分別諸趣經》云:‘若人欲收嘉谷實,必於如是嘉禾本。心中發願欲布施,由慳吝故不施予,彼生餓鬼世界中,所受痛苦無窮盡。’說爲餓鬼之因,今既志心思惟非徒空言,具足恭敬發言明了,願常爲一切有情助伴,令得無上大樂及人天安樂,又復猶豫,欺誑一切眾生,何處善趣可生。”
《译裕А芬胱鳎骸皼r请众生赴,无上安乐宴(无上菩提之安乐宴会),后反欺众生,如何生善趣。”
《译裕А方庠疲骸昂螞r有人曾经诚恳地邀请众生前来享受无上菩提的安乐喜宴,后来却出尔反尔,欺骗了众生,那么这种人怎能投生到善趣呢?”
《略论释》(七OO页):“此谓於无上乐,至心请唤,又欺众生,不生善趣。所谓无上乐,即指佛果言。即谓既已发愿请唤佛果,又怯弱欲取二乘果,即为欺骗众生,故不能生於善趣。又经谓:如已发愿而又经宣誓者,退心即为決堕地狱因。”
③此论又云“如盲於糞聚……我发菩提心”:《入行论·受持菩提心品》卷三。
汉译《入行论》译作:『如人偶於糞埽中,無心拾得希世珍,如是依於誰之力,菩提妙心我能生。』
《入行论广解》云:“如窮困乞人,何幸於糞埽堆中,拾得重寶,我今何幸以何方術,能生如是珍貴之菩提心,定是如來之力也。”


  第二者如是不舍尚非满足,须昼三次及夜三次励令增长。此复如前所说仪轨,若能广作即如是行,若不能者,则应明想福田,供诸供养修慈悲等①六返摄受。其仪轨者,谓「②诸佛正法众中尊,乃至菩提我归依,③以我所修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