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

第51部分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第51部分

小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薮缺娶倭瞪闶堋F湟枪煺撸健涪谥罘鹫ㄖ谥凶穑酥疗刑嵛夜橐溃垡晕宜薏际┑龋谏赋煞稹!姑看稳怠


①六返:昼三夜三,或一座六次。
②诸佛正法众中尊,乃至菩提我归依:此上二句为不共归依。
③以我所修布施等,为利众生愿成佛:此上二句为发心。


  学心不舍有情者。《道炬论》及《发心仪轨》中说学处时,虽未说及,《道炬释》云:「如是摄受不舍有情,於一菩提心所缘及其二胜利,三发心轨则,四共同增长及五不忘故,应当守护。」尔时①数之与根本文,意无乖违,故於此事,亦应修学。心棄舍之量者,②依彼造作非理等事而为因缘,便生是念:从今终不作此义利。


①数之与根本文,意无乖违,故於此事,亦应修学:计较《释论》与《道炬论》本文原处,意无有矛盾乖违,故与此事,亦应依之修学。之:指《释论》。
②依彼造作非理等事……不作此义利:依彼个别有情,造作非理等事(对人或事),以此因缘,便生起心念,我从今以后,终不再做义利有情之事。此即棄舍有情之量。彼:有情。事:指对人及法等事。


  修学积集二种资粮者。从以仪轨受愿心已,当日日中供三宝等勤积资粮,是能增上菩提心因。此除先觉传说而外,虽未见有①清淨根据,然有大利。


①清淨根据:清淨经论根据。


 第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分二:一断除能失四种黑法,二受行不失四种白法。  今初
  《大宝积经·迦叶问品》说成就四法,於余生中忘失发心,或不现行。又成就四法乃至未证菩提中间不忘菩提之心,或能现行,此即愿心学处。四黑法中,一欺诳亲教及阿闍黎、尊重、福田者。当以二事了知,㈠一境,①二师易知,言尊重者谓②欲为饶益,言福田者谓非师数,然具功德,此是《迦叶问品释论》所说。㈡二即於此境由作何事而成黑法,谓於此等随一之境,故知欺诳则成黑法。欺诳道理者,《释论》解云:「谓彼诸境以悲愍心举发所犯,以虚妄语而蒙迷之。」总其凡以欺诳之心,作蒙蔽师长等方便,一切皆是。然谄诳非妄者,如下当说,此须虚妄,以《集学论》说断除黑法即是白法。能治此者,即四白法中第一法故。若於尊重启白余事,而於屏处另议余事,说善知识已正听许,亦是弟子欺蒙师长。


①二师:即亲教、阿闍黎二师。
②欲为饶益:欲为饶益之师。
  二於他无悔令生追悔。其中亦二,㈠境者,谓他补特伽罗修诸善事,不具追悔。㈡於境作何事者,谓以令起忧悔意乐,於非悔处令生忧悔。《释论》中说,同梵行者正住学处,以谄诳心令於学处而生蒙昧。此上二法能不能欺、生不生悔皆同犯罪,《释论》亦同,①然《释论》中於第二罪作已蒙昧。


①然《释论》中於第二罪作已蒙昧:即前文“同梵行者正住学处,以諂诳心令於学处而生蒙昧”。


  三说正趣大乘诸有情之恶名等。㈠境者,有说已由仪轨正受发心而①具足者,有说先曾发心现虽不具,为境亦同,此与经违,不应道理。其《释论》中仅说菩萨,余未明说,然余处多说具菩萨律学所学处者,谓正趣大乘似当②具足发心。㈡於此作何事者,谓说恶名等。由瞋恚心发起而说,与《释论》同。对於何境而宣说者,《释论》说云:「如彼菩萨欲求法者,信解大乘或欲修学,为遮彼故对彼而说。」然了义者即可。其恶称者,如云本性暴恶,未明过类。恶名者,如云行非梵行,分别而说。恶誉者,如云以如是如是行相,行非梵行,广分别说。恶讚者,通於前三之后,是《释论》解。此於我等最易现行,过失深重,前已略说。又如菩萨起毁訾心,则此菩萨须③经尔劫恆住地狱。《寂靜決定神变经》说,唯除毁谤诸菩萨外,余业不能令诸菩萨堕於恶趣。《摄颂》亦云:「若未得记诸菩萨,忿心诤毁得记者,尽其恶心刹那数,尽尔许劫④更擐甲。」谓随生如是忿心之数,即须经尔许劫。更修其道,则与菩提极为遥远,故於一切种当灭忿心,设有现起,无间励力悔除防护。即前经云:「应念此心非善妙,悔前防后莫爱乐,彼当学习诸佛法。」若有瞋恚,则其慈悲⑤先有薄弱,若先无者,虽久修习亦难新生,是断菩提心之根本。若能灭除违缘瞋恚,如前正修则渐渐增长以至无量。⑥《释量论》云:「若无违品害,心成彼本性。」又云:「⑦由前等流种,渐次增长故,此诸悲心等,若修何能住。」


①具足:按仪轨如法作。
②具足发心:具足如量之菩提心。
③经尔劫:以所起瞋心刹那为劫。
④更擐甲:谓起精进,更修其道。
⑤先有薄弱:若先有,则令薄弱。
⑥《釋量論》云:“若無摺泛Γ某杀吮拘浴!保骸妒土柯邸吩唬骸罕瘡淖苑N生,若自種爲因,無逆品損害,心成彼本性。』
《释量论略解》(一三三页):“問:一切有情應有大悲心,以悲心從前念同類生,時無始故。曰:悲心以自種子爲因者,若無摺窊p害,則於心中自然而轉成彼體性,以是從自種子所生之心功德故。若悲心後發生瞋恚等逆品摺ζ浞N子,則不能相續增長故,非一切有情皆能成就大悲心也。”违品:瞋恚。本性:悲心。
⑦由前等流种……若修何能住:《释量论略解》:“悲等诸觉心,若已修习,於何量住,应不住增长,何以故,以是从前同类种子增长者之心中功德故。”


  四於他人所现行谄诳,①非增上心。㈠境者,谓他随一有情。㈡於此作何事者,谓行谄诳。增上心者,《释论》说为自性意乐。諂诳者,谓於秤斗行矫诈等。又如胜智生,实欲遣人往惹玛,而云遣往垛垅,后彼自愿往惹玛。《集论》中说,此二俱因贪著利养增上而起,贪癡一分,诳谓诈现不实功德,谄谓矫隐真实过恶,言矫隐者,谓於自过矫设方便令不显露。


①非增上心:无正直心。


  四白法中初白法中,境者,谓凡诸有情。事者,谓於彼所以命因缘下至戏笑,断除故知而说妄语。若能如是,则於亲教及轨范等殊胜境前,不以虚妄而行欺惑。第二白法,境者,谓一切有情。事者,谓於彼所不行谄诳。住增上心,谓心正直住。此能对治第四黑法。第三白法,境者,谓一切菩萨。事者,谓起大师想,於四方所,宣扬菩萨真实功德。我等虽作相似微善,然无增相。尽相极多,谓由瞋恚毁訾破坏菩萨、①伴友,而致穷尽。故②能断此及破坏菩萨者,则《集学论》说,依补特伽罗所生诸过悉不得生。然於何处有菩萨住,非所能知,当如③《迦叶问经》所说,於一切有情起大师想,修清淨相,讚扬功德。谓④有听者时至,非说不往四方宣说便成过咎,此能对治第三黑法。第四白法,境者,谓自所成熟之有情。事者,谓不乐小乘令其受取正等菩提,此就自己须令所化受行大乘。若彼所化不能发生大乘意乐,则无过咎,非所能故,由此能断第二黑法。若由至心欲安立他於究竟乐,定不为令他忧恼故,而行令他忧恼加行。《师子请问经》云:「由何一切生,不失菩提心,梦中尚不舍,何況於醒时。」答曰:「⑤於村或城市,或随住境中,令正趣菩提,此心则不舍。」又《曼殊室利庄严国土经》说:「若具四法不舍大愿,谓摧伏我慢,断嫉,除悭,见他富乐心生欢喜。」《宝云经》说:「若於一切威仪路中修菩提心,随作何善以菩提心而为前导,於余生中亦不舍离如此心宝,⑥如如若人多观察。」等明显宣说。


①伴友:同梵行者。
②能断此及破坏菩萨者:能断瞋恚及断破坏菩萨者。
③《迦叶问经》:《大宝积经》。
④有听者时至:有听者时至之机会而言。《略论》作“是谓听者至时”。
⑤於村或城市,或随住境中,令正趣菩提,此心则不舍:《略论释》(七O九页):“佛答:或村或城,随他有情住处,皆令安住菩提,以是方便,则心不舍。”
⑥如如若人多观察:如如若人反复多次观察其菩提心。


  第三犯已还出道理者。多作是说,犯四黑法及心舍有情之五,或加念云‘我不能成佛’棄舍发心,共为六种。若越①一时则舍愿心,若一时内而起追悔,仅是失因。若犯②六次发心及学二资粮,亦唯退失之因。若已失者应以仪轨重受愿心,若唯退失因者则不须重受,悔除即可。其中若念,‘我不能成佛’,故舍发心者,即彼无间棄舍,无待一时,故一切种毕竟非理。四黑法者,非是现法失发心因,是於他生令所发心不现起因,故於现法而正遮止。《道炬论》云:「此为余生忆念故,如说学处应尽护。」言如说者,谓如《迦叶问品》所说也,即此经意亦是如此。四白法时显然说云:「迦叶,若诸菩萨成就四法,一切生中生已无间,菩提之心即能现起,乃至菩提中无忘失。」四黑法时,虽无现后明文,故亦当知是约后世,然於现法若行黑法,则所发心势力微弱。若非尔者,则具菩提心律仪者,为戏笑故,略说妄语,於有情所略起谄诳,瞋恚菩萨略说恶名,於他善根略令生悔,自无追悔,过一时竟,皆当棄舍菩萨律仪。以由此等棄舍愿心,若舍愿心即舍律仪,《菩萨地》中及《集学论》俱宣说故。若许尔者,亦应立彼为根本罪,然任何中悉无立者,不应理故。又算时者,当是依於《邬波离请问经》,然彼全非经义,我於《戒品释》中,已广決择,故此不说。心舍有情者,若缘总有情,谓我不能作此许有情之事,心棄舍者即舍愿心,极为明显。若缘别有情,谓我终不作此义利,若起是心,如坏一分即坏整聚,便坏为利一切有情所发之心。若不尔者,则棄二三四等多有情已,为余有情而发心者,亦当能发圆满菩提之心。


①一时:古印度分一昼夜为六时,昼三时,夜三时,一时即今四个小时。
②六次发心及学二资粮:《广论》卷九(本書五O五 -五O七页)。


  如是於此发心学处,《道炬释论》别说,因陀罗补底、龙猛、无著、勇识、寂天、大德月、靜命等派各有差别。有者许为尽初发心及行诸行所有学处,又有许为经说一切皆应守护,复有许为尽资粮道所有学处。余者有谓不许如此如此定相,有余更许於其归依学处之上,应护八法谓不忘心法及忘失心法,说此诸轨,皆是经说,应随自师所传受持。说云:「我师所说」,许彼一切皆是经义。总此《释论》,从善知识敦巴所传,诸大知识皆不说是觉自造。错所传,则说是觉造,是错之秘法。然诸先觉传说觉,於补让时作一《略释》,次在桑耶,译师请其更为增释,觉教令广之即可。是以觉所作《略解》,更引众谈说之事而为增补,故亦略有数处谬误,然於正义亦多善说。诸无谬者,我於余处及道次中亦多引述。此说学处多不可信,若以发心是为行心,其学处者则於归依学处之上,仅加取舍白黑八法,定非完足故不应理。若单取愿心者,则其学处不须俱学经说一切,及入行以后所有学处。若非尔者,则与律仪学处,无差别故。除前所说二学处外诸余学处,是如《道炬论》及《发心仪轨》所说。须学《七法经》者,说是欲求速发①通者所应修学,故非发心特别学处,此中不錄。②如是自宗除舍愿心,心舍有情,犯余学处,乃至未具菩萨律仪,无依菩萨之罪犯,仅违所受③中类善性学处,故是恶行,应以四力而悔除之。从得菩萨律仪之后,即犯违越律仪学处,如论所说还出罪法,依行即可,故即摄入行心学处,非为别有。然六次发心,是为愿心不共学处。


①通:神通。
②如是自宗除舍愿心……应以四力而悔除之:《略论释》(七一O页):“自宗以舍菩提心及离棄有情为舍,其余犯四黑法,与四白相违者,但为退而非舍。除舍菩提心及棄有情外,违诸学处。(誓受学处,如十八重、四十六轻等。)犯四黑六次发心者,乃至未受律仪之间,虽非菩萨堕罪,而是恶行。(例如未受戒之居士,曾於佛前誓不杀生,后有犯杀生,以未受戒故,不为犯戒,然是恶行。)可以四力忏悔。”
③中类善性:处中善。


 第三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分三:一发心已后须学学处之因相,二显示学习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三正释学习学处之次第。  今初
  如是发愿心已,若不修学施等学处,虽如前引《慈氏解脱经》说有大胜利,然不修学菩萨学处定不成佛,故於胜行应当修学。《伽耶经》云:「菩提是以正行而为①坚实,诸大菩萨之所能得,②非以邪行而为坚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