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

第252部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第252部分

小说: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碗、做成首饰、做成璎珞,佩戴在胸前的璎珞,做成戒指、手镯,什么都能做。我参观我们一个同学,他做首饰的,他有个展览室,我去看将近两万种不同的,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因为它是样品,全是黄金做的。你一走进展览室珠光宝气,你看相将近两万种,没有一个相同。你看体一个,全是黄金,除了黄金之外,它没有别的东西,所以能现所现都显。如果这个心不动,没有念头,相没有了,相没有,性你也体会不到,金跟器好像都没有了。其实在不在?在,并没有消失掉,隐,不显。这桩事情惠能大师见到,“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就是隐,它具足,它一样都不缺,动个念头全现出来,没有一样缺的。十法界依正庄严,不是一个佛,无量无边诸佛,无量无边的刹土,无量无边的十法界,没有边际,为什么?我们前面念过,这一现叫出生无尽。无尽的出生都在一念,不可思议,离开一念什么都没有。

  真正聪明人,真正上上根人,他只要把握着一念,什么问题都解决,是不是真的?真的。天台家所讲的十妙就是这个意思,十种不二,每一种后面都有一句话说,都归到一心,这一心就是一念。古大德也说“识得一,万事毕”,你什么人什么时候真正认识到一,一切问题解决。这个一是什么?一就是一心、一念。一心一念里头有没有十法界?有,但是你超越了,你十法界隐,一真法界显。为什么?一心一念现一真法界,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你在这里面现受用身、受用土,受用身是法性身,受用土是法性土。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以无量的善巧方便帮助我们,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证得这个境界,用什么方法?总不外乎止观。止观就是章嘉大师早年教我的“看破放下”,看破是观,放下是止。话说得容易,传法不难,惠能大师接受五祖忍和尚的传法,我们估计也不过二、三个小时。二、三个小时谈话真正悟处,实在讲刹那之间把悟门打开,明心见性,见性就圆满,就成佛。下面又说:

  【又理由修显故。事彻于理。行从理起。理彻于事。互存互夺。故曰玄通。】

  心性之理有修才显示出来,你要不修,永远体会不到,不是它没有,它就在当下,就在现前,你体会不到。真体会到的人,就是开悟的人,他跟我们说了一句话,这句话我们听得耳熟,听多了,可是实际上境界我们没见到,他见到,他说什么?“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这两句话我们听久了,我们也会说,这个道、这个源都是讲的理,都是讲的性,理在哪里?性在哪里?随捏一法无非是理性。就好像我们走进金饰的展览室,黄金做的这些装饰,这个展览室里面有将近两万种不同的金器,黄金做的两万种都不同。黄金在哪里?这就好像在问,理在哪里?性在哪里?随便捏一个就是,就是黄金!如果迷的人他到里面去,黄金在哪里他完全没看到,他所看到的什么?这是炼条、这是手镯、这是戒指,黄金不晓得在哪里,这是迷。真正觉悟的人,悟了之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事是什么?十法界依报的庄严,物是什么?十法界里面的正报,佛也好,菩萨也好,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饿鬼、地狱众生全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无论依报、正报随捏一个就是自性。就跟金器展览馆里面,随便捏一个东西就是黄金!哪里有错?没错,真契入。

  我们今天在大乘经上读到,在祖师大德语录上看了很多,我们很熟悉,我们也会讲,我们随便捏一物是不是?不是。为什么?这是学别人的样子,人家真得受用,我不得受用。得受用的是什么?戒定慧圆满具足,三明六通它现前!我们是一样都不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还是烦恼习气当家,天天还在造业,那怎么行?那个头头是道、左右逢源的人他不造业,他心地确确实实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他圆满了。我们到这个世间来是承受业报,我们这个身是业报身,业是谁造的?自己造。过去生中造的善业,这一生享受的是善果;过去生中造的是恶业,这一生受的是恶报,这是业报身。可是诸佛菩萨不是,他不是业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不是业报身。我们看到的好像释迦佛苦行,一生苦行,一天福也没享过,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全部财产三衣一钵,游化在世间居无定所,一生也没个家,畜生还有个窝,释迦牟尼佛连个窝也没有。他老人家提倡的树下一宿,今天晚上打个盹,在树下打坐就一次,明天不在这个树下,换别的树下,树下就一宿。为什么?为我们示现不要生贪心,这个树大,树荫的范围广,坐在这里很舒服,起贪心!一宿是随缘,树下住两晚就攀缘,就不一样。这用意很深,统统都是给我们做示范的,叫我们对这个世间一丝毫的留恋都没有。我们看了很苦,佛乐得不得了,法喜充满,他那种乐我们无法想像,这是他的境界,我们达不到。他跟一切众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与一切众生和谐,与山河大地和谐,这里头多乐。

  我们看到佛菩萨孤孤单单一个人在那里,不知道许许多多佛菩萨围绕,我们肉眼看不见。这是‘理由修显’,修什么?所有不善统统把它修正这叫修。善恶的标准是性德,所有一切与性德不相应的,自性里头没有的,全部都要修正。世出世间聪明人,有贤德的人,我们看到美国心理医生很多,像魏斯这样的人,他们在深度催眠报告里面给我们透了很多信息,人,人在世间是干什么的?就是来修行的。他说你的功课统统做圆满,你就不会再来;这个地球像是一个学校,你功课要是没有做完,你还要来。这个跟我们佛法里面讲的业,你的业要没有了(音“了”),你还得要来。你的业在此地了了,你就不要来,你就升级!升到哪里?你超越六道轮回,你生到声闻法界、缘觉法界,不要再来了。如果你见思烦恼没有了(音“了”)、没有断,你还得来,来干什么?原来在六道里头就是要断见思烦恼的。见思烦恼可不是性德,它是障碍性德,最不好的、最根本的就是我执,总执着有个我,这是六道里的根。你什么时候真的觉悟没有我,这身是假的不是真的。可是他们外国这些医生认为灵魂是我,出不了六道。比我们一般凡夫高一点,也就是他知道断恶修善,他知道要往上提升不要堕落,这点他知道,他出不了六道轮回,为什么?他认为灵魂是我。灵魂是不是我?不能说是我也不能说不是我。

  灵魂是怎么回事情?在佛法里面称为阿赖耶,迷了就叫灵魂,觉悟了叫神识,佛法叫神识。真正觉悟、圆满的觉悟叫灵性,就是自性,那就好了,十法界没有了。所以神识离不开十法界,灵魂就离不开六道;换句话说,这些都是自我的提升,六道里面叫灵魂。我们中国古时候老祖宗不称为灵魂,叫游魂,“游魂为变,精气为物”,讲得好,跟佛法讲的很相应。这不能不搞清楚,不搞清楚你们产生误会,这误会障碍可大了,不是小事。我们要是不接触到佛法,大概我们知见就到灵魂为止,不知道灵魂还是错误,灵魂有执着、有分别,所以它脱离不了六道。人道修好了生天道,天有二十八层,佛讲得清楚,你是到哪一层天?跟佛菩萨的距离远之远矣,太远了。佛法讲得好、讲得清楚,我们要记住,十法界依正庄严跟诸佛的实报庄严土,关系是什么?佛在经上说不二!是一不是二。不二从哪里讲?不二从性上讲,从能现、能生、能变上讲;不是从所上讲,所上差别很大,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不会迷在名相里,我们从许许多多的名相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能够悟入。悟入的诀窍是什么?诀窍第一个是长时薰修,不断的重复。所以现在的学习,无论是社会、学校,它都是一遍就完了,所以实实在在讲他什么都没有学会。

  科学技术不是性德,有许多与性德相违背,所以它能够给人带来一点利益,副作用太大。中国人常讲的“得不偿失”,我们得到好处只有一分,而付出代是一百分,真可怜!我们不学这些东西,我们对科学方面这些利益,我们能不能得到?能得到,为什么?自性本具。今天的无线电话、电视给我们带来很方便,远隔重洋我们可以见面。不用这个机器行不行?行。用什么?心灵感应,不需要用机器,这自己有的,每个人都有,心灵感应。你看澳洲那些土著他们还用这个,朋友在几百里之外,要想知道他现在在干什么,他到那里一坐什么放下入定,定中他就见到,他们就能沟通、就能谈话。我们还需要这些机器设备,离开这些设备还不行;他们随时随地,找个地方坐下来,一切放下就行,这功夫浅的。功夫深的不需要,要不要坐下?不需要,只要一动念头就见到。再远的地方,甚至于过去、未来统统知道,这在佛法叫禅定。定功有浅深不同,深的定不需要坐在那里,行住坐卧都在定中,高级的禅定;需要坐下来装个入定的样子,这个定功不是很深。很深,你看菩萨的定功不需要,不需要有这些规矩,你这一问他不要想,自然就答应,感应不可思议。旅行,交通现在轮船、汽车、飞机很方便,可以不必要,神足通。孙悟空七十二变那是小儿科,无量无边的变化,想到什么地方人已经到了。空间跟时间全部突破,突破空间没有距离,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此地。时间突破,没有过去、未来,释迦牟尼佛灵山一会在什么时候?就在现前,就这个时候。科学做不到,比科学高明多了,要这个东西干什么?哪要这么多累赘,这些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学佛的同学,学道的同学,学了几年有一点心得,经典上说的这些话,我们看到了深信不移,为什么?道理我们明白。我们今天还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是什么?身没放下,放下就做到了。放下一点都不难,我们中国人常讲学生,老师不能轻视学生,有些学生超过老师太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讲得很透彻,老师没放下,学生听懂他真的放下,他真放下就超过老师,这叫青出于蓝。老师没成佛,学生成佛,这种情形不但大有人在,在这个法界虚空界里面多得很!我们不能不知道。

  示现都是为众生,众生品类不齐,迷悟有浅深。所以《华严经》上为我们示现五十三参,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多元文化。无一不是为众生,为众生有没有为众生想?没有,要有个为众生想,错了,你是凡夫。没用念头能为众生做种种示现,不可思议,为什么?他没起心动念,他从来没有分别执着。所以我们要不是长时薰修不能体会,长时薰修还要用什么态度?真诚。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长时薰修里头要没有真诚,还是得不到。如果得到,充其量只能够说记问之学,你记得很多,你很熟,你没有悟入,为什么没有悟入?你没有诚敬。什么叫诚敬?一心。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里面给诚下了个定义,好,下得好,什么叫诚?“一念不生是谓诚”,你打个妄念把诚就破掉。你看《了凡四训》,云谷大师给了凡先生讲开示说,他举个例子画符,道士画符那个符很灵,靠什么?诚。他这个符一笔点下去叫混沌开基,很快一道符画成功,心里没有起一个念头这符就灵,如果起个念头就不灵。画符如是,念咒亦如是,你念大悲咒,从头到尾这一个咒念下来里面没有一个杂念,这咒灵。所以他对着一杯水,念一遍“大悲咒”,这水能治病。我以前看到的我的周师母,周邦道的夫人,她常常布施大悲水给人治病,很有效果,什么原因?诚。别人念的大悲水为什么不灵?里面掺了杂念,打了个妄想不灵,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晓得。所以古人讲“诵经不如念咒”,为什么?经太长,一部经诵下来,没有一个杂念太难!诵经不如念咒,咒短。然后告诉我们“念咒不如念佛”,佛号更短,阿弥陀佛四个字里面怎么会有杂念!可是一句佛号好像见不到效,十句就见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十句里头没有一个杂念这就管用,就见效。百句的效果就更殊胜;千句的效果就不可思议,一千声佛号里头没有一个杂念;一万声佛号里头没有一个杂念,就跟念佛三昧相应。这个道理不难懂,其实道理很深。

  我们要想用功,这个地方讲止观,就是讲用功的方法。用念佛有止有观,佛号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观;没有一个妄念夹进去,那是止,妄念止住。可是功夫要在什么地方训练?要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里面,你要是放不下,太难了。凡是功夫不得力,你立刻可以想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