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胡三省_通鉴注_简论 >

第3部分

胡三省_通鉴注_简论-第3部分

小说: 胡三省_通鉴注_简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论犷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是比较全面的评述,有的则仅就某个方面进行议论。《通鉴》
卷六十四,汉献帝建安十年,记载了“秘书监、侍中荀悦作五篇,奏之”。


王省即在注中评论说:“荀悦曰:‘尽信书,不如无书’。信哉忿”说明魏收所记此事,纯属
虚构,决不可信。但在考辨地理时,却又一再引用魏收

《地形志》,原因在于魏收曾亲
身到过这些地方,
·
记载当为可信。可见他在评论一个史家或一部史书时,并木作简单的
肯定或否定。又如注中对于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认为记载疏略,原因在于

“因其国人传闻”,而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所记鞋粗之事,亦是“以所传闻书
之”。类似这些议论,话语虽然不多,但往往都能揭示出问题的实质。‘
五、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论
在整个在梁武帝大
同十一年记载梁武帝称“我自非公宴,不食国家之食,多历年所,乃至宫人,亦不食国
家之食”。这自然是十足的欺人谎言,封建帝王与封建国家的利益能够截然分得开吗?对
此胡三省在注中曾无情地加以揭露,指出“帝奄有东南,凡其所食,自其身以及六宫,
不由佛营,不由神造,又不由西天竺国来,有不出于东南民力者乎?惟不出于公赋,遂
以为不食国家之食‘诚如此,则国家者果谁之国家邪”①!在这里作者并未用高深的理
论,而只是以人所共知的事实,就深刻有力地揭穿了梁武帝的骗人鬼话。尤其可贵的
是卜他说出了这样一个真理,即国家上下衣食住行,无不出于“民力”!又咬通鉴》于
同卷中载梁武帝晚年,“专精佛戒,每断重罪,则终日不泽。”一个明明是好杀成性的
屠夫,偏偏装出一付慈悲的观世音面孔,对这种虚伪的做作,胡三省便在注中引证大量
厉史事实,以还梁武帝刽子手的真面目,他说:“梁武帝断重罪则终日不译,此好生恶
杀之意也。夷考帝之终身,自襄阳举兵以至下健康,犹日事关家国,伐罪救民,洛口之
败,死者凡几何人?浮山之役,死者凡几何人?寒山之败,死者又几何人?其间争城以
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南北之人交相为死者,不可以数计也。至于侯景
之乱,东极吴、会,西抵江、郑,死于兵、死于饥者,。自典午南渡之后,未始见也。枢
无辜之人而就死地,不惟儒道之所不许,乃佛教之罪人,而断一重罪乃终日不泽,吾谁
欺,斯天乎!”象这样的揭露,确实做到淋漓尽至,锋利辛辣,读后使人感到无限痛
诀l不过象这类性质的评论,一般都不太长,每每只用三两句话,短而有力,一针见血
就点_出了问题的实质,真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匕首,寒光逼人地直指那些封建昏主暴君
和贪生怕死背叛祖国的丑类。齐武帝永明十一年七月壬寅,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至肆州,
“见道路民有玻妙者,停驾慰劳,给衣食终身”。胡三省注日:“此亦可谓惠而不知为
政矣。见者则给衣食,吕所不见者,岂能偏给其衣食哉!

古之为政者,孤独废疾者皆有
以养之,岂必待身亲见而后养之也”⑧。又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记“上种麦
于苑中,帅太子以下亲往艾之”。对于此事,胡三省注中评论说:“种艺之事天有雨肠
之不时,地有肥跷之不等,而人力又有至不至,故所收有厚薄之异也。若人君不夺农
时,人得尽其力,则地无遗利矣,邀必待自种而观其实哉”⑧I这无异是对所有最高统
治者矫揉造作丑态的无情鞭苔和严厉谴责。历史事实正象胡三省所说,封建统治者若能
真正做到、“不夺农时”,‘让人民有一个较为安定的生产条件,使得人人都能尽其力,社
会生产自然可以得到发展。南宋灭亡以后,胡三省生活在元朝统治之下,他目睹蒙古贵
族残酷的封建专制统治,人民生活的极端困苦,因此,在中,他就借题议
论,以伸张正义。如《通鉴》在晋穆帝永和二年记石虎“又立私论朝政之法,听吏告其
君,奴告其主。公卿以下,朝觑以目相顾,不敢复相过从谈话,,。胡三省注臼:“石虎
之法,虽周厉王之监谤,秦始皇之禁祸语,不如是之甚也”④。又如晋武帝太康元
①《资治通鉴》卷一五九。
②心资治通鉴》卷一三八。
③(资治通鉴》卷二一四。
④吟资治通鉴》卷九七。第3期胡三省嘴通鉴注》简论109
年,《通鉴》记吴主孙浩降晋事,胡兰省注曰:“武王伐讨,斩其首,悬于太白之旗。如
孙浩之凶暴,斩之以谢昊人可也”①。武则天长寿元年,“五月,丙寅,禁天下屠杀及
捕鱼虾。江淮旱,饥,民不得采鱼虾,饿死者甚众”。胡三省注曰:“后禁屠捕而杀人
如草营,可以人而不如物乎”②!如此等等,一方面反映了胡三省对暴虐统治的痛恨,
同时也可看出他对广大人民所受痛苦的同情。在这一类评论当中,使我们看到胡三省
具有超人的史识。他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论,一般都能通过现象揭示出本质。他
说:“秦有吞天下之心,使赵不受上党,而秦得之,亦必据上党而攻赵。故赵之祸不在
于受上党,而在于用赵括”⑧。这就是说,他是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来分析这个问
题的,既然秦有“吞天下之心”,不管赵如何处置,总是避免不了。他又说:“古人有
言,‘盗亦有道,。然盗货者小盗也,盗国者大盗也”④。在胡三省看来,“盗货”与
‘盗国”都是一样,它们之间只有大小之别,并无实质之异。至于对那些重要的历史人
物,注中几乎都有评论。
综上所述,可见胡三省对《通鉴》所作的注释,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除我们列举
的几方面外,还有评述典章制度的源流及其利弊得失,指出这部
历史巨著作注,存在一些缺陷和错误,其实在所难免,不必以此苛求前人。
(三)
上面我们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簇通鉴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历史学的贡献,它在史书
注释方面,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特别是把史学评论更加广泛地用到注释之中,从而使
史学评论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而这些评论在今天又成为我们研究胡三省政治思想和历
史观点的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
在这内容丰富的注释中,首先给人以深刻感受的就是胡三省那充满激情的爱国热忱,
这实在令人敬仰。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痛恨异族的残暴统治,谴责统治者的屈膝投降,
歌颂那些为自己祖国独立而壮烈牺牲的爱国将士。诚如陈垣先生在中所说:“胡三省亲眼看到宋朝在异族的严重压迫下,政治还是那么腐败,又眼
见宋朝复灭,元朝的残酷统治,精神不断受到剧烈的打击。他要揭露宋朝招致灭亡的原
因,斥责那些卖国投降的败类,申诉元朝横暴统治的难以容忍,以及自己身受亡国惨痛
获。每
①《资治通鉴》卷八
·

②《资治通鉴》卷二五O。
⑧《资治通鉴》卷五,周叔王五十三年。
国《资治通鉴》卷二六六。no杭州大学学报第3期
的心情,因此,在《通鉴注》里,他充分表现了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正由于他怀着
这样的思想感情,因此,在《通鉴注》中常常借古喻今,触景生情,他那热烈的爱国思
想,
_
不时地流露于字里行间。如卷二百7又十五后晋开运三年,契丹入沐,晋王降契丹的
注中,尤为明显。注日:“臣妾之辱,惟晋、宋为然。呜呼,痛哉!”“亡国之耻,言
之者为之痛心,娜见之者乎!此程正叔所谓真知者也,天乎,人乎!”又如卷一百四十
六,梁武帝天监六年韦睿救钟离,大败魏军于邵阳洲。胡三省注日:“此确斗也。两军
营垒相逼,旦暮接战,勇而无刚者不能支久,韦睿于此,是难能也。比年襄阳之守,

使
诸将连营而进

,如韦睿之略,城犹可全,不至误国矣。呜呼,痛哉!”是谁误国?只要
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很清楚,正是南宋的当权者。胡三省注此书时,虽身处元朝,但注
中凡涉及宋代之事,往往仍用“本朝”、“国朝”、“我宋”、“我朝”等字样,处
处表现出故国遗民的思想。全书注释,成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这时宋亡巳
经六载,然而在自序末记岁月时,只用甲子纪年,不用元朝年号,足见其爱国思想之强
烈。注文中对于那些贪生怕死,为个人利禄而出卖祖国利益的人,无不表示切齿痛恨。
象冯道这类人物,,“位极人臣,国亡而不能死,视其君如路人,何足重哉”①!他认为
人总是要死的,但必须死得其所,若为自己祖国而死,虽死犹生。尤其是身为重臣,为
国而死,乃是其“本分必有之事”。所以,他在注中再三论述,做人生要生得有意义,
死要死得有价值。这些思想无疑是很可贵的。如果说“是一部富有爱国思想的
教材”,那么《通鉴注》是这部爱国思想教材中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胡三省在注中指出,人心背向,乃是决定战争胜负、国家兴亡的重要因素。他说:
“古之得天下,必先有以得天下之心,虽奸雄挟数用术,不能外此也”@。因此,君主
治理国家,首先要得民心,顺民意,千万不能一意孤行。他认为国家一切财富都出自
“民力”,所以凡是比较明智的君主,一般都能做到爱惜民力,不违农时。而对于那些
滥用民力的君主则严加抨击。如对隋文帝幸仁寿宫一事注日:“仁寿宫成于开皇十五
年。方其成也,文帝怒,欲罪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