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胡三省_通鉴注_简论 >

第4部分

胡三省_通鉴注_简论-第4部分

小说: 胡三省_通鉴注_简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滥用民力的君主则严加抨击。如对隋文帝幸仁寿宫一事注日:“仁寿宫成于开皇十五
年。方其成也,文帝怒,欲罪相素,独孤后喜而赏之,继此屡幸仁寿宫,至仁寿之末,
卒死于仁寿宫。仁寿者,帝穷民力以作离宫,可谓仁乎?其不得死于是宫,宜矣,帝怒
相素而不加之罪,其后喜则亦从而喜之,岂非奢侈之能移人,触境而动,至于流连而不
知反,卒治万世笑,是知君德以节俭为贵也”⑧。这段文字评论的中心精神是谴责隋文
帝“穷民力以作离宫”,但同时也指出“奢侈”是会腐蚀人们的思想意志,若不警惕,
将遗患无穷,故最后提出“君德以节俭为贵廿。基于上述观点,胡三省在评论人物的好
坏,政策、_制度之优劣,往往以对人民是否有实际的好处作为衡量的标准。唐宪宗元和
元年,杜佑请解财赋之职,举李翼自代。“自刘晏之后,居财赋之职者,莫能继之。翼
掌使一年,征课所入,类晏之多,明年过之,又一年加一百八十万绪”。胡三省对李哭这
样不遗余力地搜刮,深为反感,因而在注中说:“然则李翼胜刘晏乎?日:不如也。晏
①《资治通鉴》卷二八六。
②《资治通鉴》卷一七四。
。《资治通鉴》卷一七八。二
第3期胡三省商论立n
犹有遗利在民,翼则尽取之也”①。又如陈宣帝太建十三年,苏绰在西魏,以国用不
足,制征税法颇重,但希望以后有人能够驰之。对此胡三省注曰:“自今观之,亦不为
重矣,而苏绰犹望后之人驰之,可谓有志于民矣”②。总之,他认为“天下之富,一钱
之积,是以古之为政,欲其平易近民”①。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胡三省对广大劳动人
民所受的痛苦是深表同情的,而对历代聚敛之臣不恤民者,则一再加以抨击。他警告封
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应当有所节制、要让他们得以安生。一切政策措施,都要
顺人心而为之,若是暴虐无道,使得人不自保,就等于自取灭亡。他说:“记曰:‘与其
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而以是为功臣之号,以宠孔谦,唐之君臣,不知其非也。民
困军怨,其能久乎”④!他说:“‘天下嗽傲,新主之资,,斯言其不信哉”⑥!可见在
他看来,一个国家政局稳定与否,与用人好坏又有密切关系。所以他认为,天下已定之后,
首要任务就是选择好官吏。他非常赞同司马光所提出的“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的主
张,并提出任人惟贤才,反对“以辨给观人才”。他还提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重视
知识分子的作用。他说:“唐太宗以武定祸乱,出入行间,与之俱者,皆西北晓武之
士。至天下既定,精选弘文馆学士,日夕与之议论商榷者,皆东南儒生也。然则欲守成
者舍儒何以哉”⑧!这些主张表明,他不仅是一位爱国学者,而且是一位很有远见的政
治家。
胡三省在中,还特别强调历史的善恶惩劝作用,在他看来《通鉴》正是
一面很好的镜子,无论君主大臣,都应当很好利用它。他说读了《通鉴》所载的历史,
则“知其所以得,鉴其所以失,则知一书不苟作矣”⑦!惟其如此,他在
注中曾不厌其烦地指出“可不戒哉”l“书之,以为后世戒l”“后之守国者
尚鉴兹哉!”为了能够达到这个目的,他也主张史书的编写,应据事直书,使人随其时
地之异而评其得失,以为鉴戒,不必如中反映得相当全面,限于篇幅,仅简略列举如上几点,以示其大概。今后还值得
进一步深入研究。
尹‘今
①《资治通鉴》卷二三七。
②《资治通鉴》卷一七五。
⑧《资治通鉴》卷一七八。
④卷一三一。
⑥《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①《资治通鉴》卷二四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