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唯识通论 >

第3部分

唯识通论-第3部分

小说: 唯识通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契中道者,第三句中上有謂虛妄分別有,無謂無實我實法二
        執,及有謂有彼空性,如次即指依他遍計圓成三性也。此中
        就依他圓成言,不得云空

        

        364頁

        

        ﹔就遍計言,不得云不空;是故說言,是故一切法非空非不
        空也。即此非空非不空義,不墮有見,不墮無見,遠離二邊
        ,正處中道,是故說言是則契中道。此即瑜伽宗依三性義建
        立非空非不空中道教理也。依是教故,依他圓成有如實知其
        有,遍計所執無如實知其無;有知有故,能正起功德;無知
        無故,能證入無得。智慧福德,資糧漸具。菩提涅槃,妙果
        斯成。此宗大義,略述如是。

            上三既明,餘可類悉。真言秘密,界別金胎;金剛說有
        ,義本瑜伽﹔胎藏說空,理依般若。大日疏抄云:此經橫統
        一切佛教,如說唯蘊無我出世間心住蘊中,即攝諸部小乘二
        藏﹔如說蘊阿賴耶覺自心本不生,即攝諸經八識;三無我性
        義,即法華勝鬘等經,瑜伽唯識等論。如說極無自性心十緣
        生句,即攝華嚴般若種種不思議境界,皆入實相中。如說如
        實知自心,名一切種智,則佛性一乘秘密藏皆入其中。此謂
        此經可賅諸宗,亦即可知離諸宗義無別教義也。他若佛法之
        流傳枺琳撸m復宗派繁衍。然至理要不外此。三論慈恩真
        言三宗直承西土,律悉傳迻,可無論也。自餘禪屬般若,淨
        附真言,攝論地論瑜伽之支隅,俱舍成實小宗之餘緒,皆非
        能別創義趣者也。獨天台頗揉合於性相,賢首漸染習於外議
        ,以是為異耳。雖然,自六代以迄唐宋,此方大德代有其人
        ,或則定水澄清,或則慧辨淵逸,於以軌範四眾,闡發群經
        ,宏法度生,教明理達,是真不負如來囑累者也;至功赫赫
        可弗念哉。依上所陳,諸宗緣起次第宗義異同,可知如來大
        法雖性自

        

        365頁

        

        如如,然發摚шU揚要亦諸尊大士至功偉續。乃若論義抉擇,
        開避引導;立破綜覈,俱有增長;貌若乖而實相成,辭若厲
        而義彌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信然乎?

            雖然,往哲說理矜持自宗,意氣未融,時亦有越常則者
        。三時五時之判,了義不了之爭,莫不崇自抑他,時或議及
        佛典。此則君子之過,期盡革之。至其平議失得,則庸拙起
        信論料簡駁議答辨末章,曾詳及之。其是其非,所願就正於
        有道者也。

            復次,當小大共諍之際,小乘輒謗大乘為空花外道,又
        謂大乘所宗契經俱非佛說。是非曲直已如莊嚴諸論等辨。及
        至末世,學者風度,蔑神重伲粩幾C動徵史實,學說崇於進
        化。其聞吾諸宗緣起次第,宗義異同之說,必有勃然仍興其
        大乘非佛說之狂思,而益張其佛理隨時風而演進之異議者。
        雖然,此事吾既論之,諸取拙著大乘非佛說辨而覆觀焉,當
        可判其真似也。

        

                  三、唯識史略

        

            唯識者,佛法中瑜伽宗之一支,宗祖既陳,次述唯識。
        先且述其興起,華嚴經中如是頌言:
                  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無法而
              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此三
              無差別。諸佛悉了知,一切從心轉,若能如是解,是
              人見真佛。……        
        

        楞伽經中如是頌言:

        

        366頁

        

            由自心執著,心似外境轉,彼所見非有,是故說唯心。        

        密嚴經中說如是頌:

            一切惟有覺,所覺義皆無,能覺所覺分,各自然而轉。        

        解深密經佛告慈氏言:

                  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此中無有少法能
              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        
        

        雜阿岌摩亦作是言:

                  婆柁黎諦聽能解諸結法,謂依心故染,亦依心故
              淨:我實無我性,顛倒故執有。        
        

        又諸契經深密楞伽阿毘達磨及厚嚴等,處處說有阿賴耶識。
        如有頌言:

            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
        如是類等,繁不具引。唯識一宗,有二要義:一者說三界唯
        心,二者建立阿賴耶識。如是二義,諸經具明。故唯識言,
        本自安立非由後起。雖然,如來說教,機感隨緣;眾義兼陳
        ,初無定範﹔如摩尼珠,雜彼眾寶。當爾所時,諸大菩薩聞
        是法者,亦各現前受用,或證無生,或具種智;推演系別,
        蓋非所圖。此諸宗皆然,非獨唯識也。故常爾時有唯識教,
        無唯識宗;有唯識義,無唯識學。自法王掩跡,法子遷昇,
        眾生機劣,唯樂小教;般若開闡,轉復著空。於是而此唯識
        之義,遂珠沉大海,寶落深山;貝葉梵章

        

        367頁

        

        ,若存若失﹔隻詞片義,如有如亡;而緣生勝義,無復有人
        道及矣。不有先覺,誰開我人?紹述微言,有勞大士。至理
        豈能長洠Вㄒ藨夭l妒嵌虐倌曛校瑹o著菩薩出生
        於世。諸賢繼起,彌加闡揚,約略言之,有三時代。

            一者:無著菩薩事大慈尊,受瑜伽論,約節錯綜作顯揚
        拢陶摚偫ǚㄏ嘧骷摚駬裎ㄗR作攝大乘論。攝大乘者
        :阿毘達磨經中之品名。所謂論者,括瑜伽深密法門,而廣
        演之,境行果三說菩薩殊勝功德,顯大乘體大。於中別以十
        分,於十分中第二所知依分,建立阿賴耶識;第三所知相分
        ,以唯識說三性;第四入所知相分,說修唯識入見道事。建
        立賴耶中,建立異門,建立自體三相,建立薰習六義,建立
        本識轉識互為因果;復以若離此識煩惱業生雜染不成,世間
        清淨不成,出世清淨不成,證知此識決定是有。建立異門中
        ,同時復以六義建立末那。唯識宗說緣生相,廣大殊勝,義
        都在此。集諸經唯識要義,開後世此學權輿。其弟世親,先
        學小乘,謗大乘說﹔後聞華嚴十地,涕淚悲泣,欲割舌悔過
        。菩薩止之,乃造此論令之作釋。自爾以往,迴小向大,宏
        攝論學。後復作二十唯識頌,並自釋之;摧破邪山,解外七
        難。所謂七難者:一若唯有識,處定時定,相續不定,作用
        不成難;以夢等解。二現量證境難以現境非外解。三不知覺
        境難,以生死大夢解;四友教損益難,以多識增上解;五夢
        覺異果難,以勢力羸劣解;六殺業無罪難;以意業罪大解;
        七他心智通難,以還取自心解。 (論曰:此二於境不如實知
        ,由似外境虛妄顯現故,所取能取分別

        

        368頁

        

        未斷故。此意說言,他心智所緣,還自識變也。) 由斯七理
        ,釋外七難。唯識翳愆,披豁清淨;此宗正理,應正安立。
        如斯論議,雖破敵有餘;然可服人口,難服他心。苟不於心
        識性相,緣生正理,甚深抉擇,分別開顯;則妙義仍鬱而未
        揚,群生亦信之難篤。是故晚歲精勤作三十頌。三十頌者:
        成唯識論述記云:科此本教有三種三。……第二三云:此三
        十頌分初中後,初一頌半略標離心無別我法以彰論旨,辨唯
        識相;次有二十行頌半,廣明唯識若相若性,釋諸妨難;後
        之五頌;明唯識行位。……廣如疏釋,玆難備陳。三十頌成
        ,未即作釋,遂升睹史。淵思妙諦,未暢宏文,吁可惜也。
        然後起諸師,談唯識者,雖諸家別說,皆奉菩薩此頌以為圭
        臬;依而釋者,乃至十家。唯識之盛興,基於此矣。至功奕
        奕,湛把鰵U。無著作攝論以開宗,世親頌三十以啟後,兄
        弟連翩,輝光法宇,是為此學開宗創始時代。

            二者:世親既洠В笳搸熛提屓ㄗR頌,議論抉擇
        ,轉復精嚴,是為此學極深研幾時代。所云十師者,一曰親
        勝,一曰火辨,三曰德慧,四曰難陀,五曰淨月,六曰安慧
        ,七曰護法,八曰勝友,九日勝子,十曰智月。此十師中,
        親勝火辨俱世親同時,德慧者安慧之師;勝友勝子智月,並
        護法之門人;難陀淨月安慧護法年德雖有先後,然並一時人
        也;火辨白衣,餘盡淄侶﹔七並南學,三系北宗;最初作釋
        ,厥為親勝。雖十大論師,同釋彼頌,聲德俱高,同有功於
        此學﹔然精深廣大,最為護法;故玄奘窺基二師譯揉成唯識
        論,獨奉以為南指。是斯學之明星,照盲

        

        369頁

        

        瞽於昏夜者也。此學自十師之外,更有無性菩薩者,別作攝
        大乘論釋;陳那菩薩,作所緣緣論,集量論;親光菩薩,作
        佛地經論﹔勝軍居士,作唯識抉擇,俱發摚ㄗR之理,而陳
        那二論於識體三分義,所緣識變義,在此宗學理上關係尤為
        重要。其因明入正理門論,與斯學以方軌,障正義以屏藩,
        為用亦至宏也。自無著以至勝軍,二百年間,斯學推演,雲
        變波騰,抉擇甚深,日臻精密。考其演進之跡,先後不同,
        諸師異議,略有十端:一者識體一分多分義,二者種子新生
        法爾義,三者色法有無義,四者見相二分依他遍計所攝異義
        ,五者二執八識有無分俱義,六者外器異地自他識變不變義
        ,七者俱有依開導依多少有無義,八者見道緣如本後二智相
        見有無,又三心見道真相異攝義,九者五識有漏無漏唯漏通
        二義,出世末那有無義,十者如來說法不說法義。雖眾義甚
        多,今且言十。所云識體一分多分義者,無著菩薩攝大乘論
        言:云何安立如是諸識,成唯識性?……二由二性有相有見
        二識別故。………又曰:亂相及亂體,應許為色識,及與非
        色識,若無餘亦無。是無著世親言識體二分也。至於陳那乃
        立三分,能量所量量果別故,於相見外立自證分。至於安慧
        復依楞伽頌,說識一分。至於護法,於三分外又別立第四證
        自證分。各有理據,中篇廣陳。是即識體一分多分義也。所
        謂種子法爾新熏義者,依攝大乘,一切種子皆薰習起,無漏
        拢缽穆勓y陀勝軍咸宗其義。護月論師說法種子法爾
        成就不從熏生,熏但令長;護法菩薩,則說種子法爾新熏,
        二俱是有。所謂色法有無義者,如來說法類別三科,蘊處界
        中,色心並

        

        370頁

        

        列,故大小乘並言色心各別有體,性相差殊不可亂故。然說
        唯心,義遣外境,於是十二處教義難和會﹔故世親二十唯識
        頌曰:識從自種生,似境相而轉,為成內外處,佛說彼為十
        。陳那觀所緣緣論亦說頌言:識上色功能,名五根應理,功
        能與境色,無始互為因。如是即言諸內外處一切色法,唯依
        於心,密意說有。是即不謂色法實有也。以是義故,成立唯
        心。後起諸師,咸不遵此,均謂色別有種,從自因生。然言
        唯識者,以不相離故,識增上力色方起故,故名識變,色實
        有體﹔如說唯心,非無心所。於此一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