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唯识通论 >

第4部分

唯识通论-第4部分

小说: 唯识通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唯識者,以不相離故,識增上力色方起故,故名識變,色實
        有體﹔如說唯心,非無心所。於此一義,關係綦深,是唯識
        中唯一諍論。即復於此,護法門下又有相見同種別種之爭。
        凡此糾紛,皆容後決。所謂相見二分依他遍計所攝異義者,
        安慧護法兩家異說,安慧說相見俱計所執,護法等則說為依
        他起。所謂二執八識,有無分俱義者,安慧說識相見既俱遍
        計,故說八識皆有執;然隨識有異,八識五識有法執無我執
        ,七識唯內緣第八執為我故但有我執無有法執,第六意識遍
        緣一切法故通起二執,是為二執俱不俱也。護法則說八識五
        識俱現量故無我法執,第六遍緣一切法故,我執必隨法執起
        故,六七二識俱有二執;然分別起者唯在第六。是故八識,
        或有執,或無執也。所謂俱有依開導依多少異義者,於十師
        中,於俱有依或說五根為有為無,或說七八有依無依;開導
        依中或說諸識可互為依,或說諸識唯自類前後能作開導﹔以
        次難陀,安慧護法等異。所謂外器異地自他變不變義者,或
        謂外器現居及當生者異熟識變,如難陀等;或謂一切自地生
        者同變,如護法等。所謂見道緣如本智後智相見有無者,或
        謂本智緣如二

        

        371頁

        

        分俱無,或謂俱有,或謂相無見有;於後智中或說俱無,或
        說有見無相,或說俱有。三心見道亦各別攝,或說為相見道
        ,或說為真見道。所謂五識有漏無漏通二義者,或說唯漏不
        通佛果,諸佛如來唯以大定智悲而為體故。或說五識通漏無
        漏,諸佛如來捨無常蘊得常蘊故,一切法皆界處攝故,十九
        界等拢诠省9史鹑鐏砭呤私纭3鍪滥┠怯袩o義者。或
        依論說阿羅漢滅盡定出世心三位無末那故,不更說有淨末那
        識。或說末那通世出世,六識八識定有俱有依故,平等智起
        必有所依識故。如說四位無阿賴耶,非無第八,此識亦爾,
        無染意位有淨末那。所謂如來說法不說法異義者,龍軍無性
        說佛慈悲本願緣力,其可聞者自意識上文義相生,似如來說
        ,如來唯有無漏大定智悲,無諸漏無記法,故教從自識生,
        故說名唯識。護法親光則說如來亦實說法,名句文聲通無漏
        故,如來身具有十八界故。眾生聞者仗託彼伲宰R復變文
        義生起,隨其自識漏或無漏,不親緣故說於唯識。十義大意
        ,略如此述。二百年間總為諍此。古學今學,於以分焉。總
        觀其異,古唯識學若謂唯識無境故說唯心,今唯識學義謂內
        境亦不離識故說言唯心;前者色等俱無,後者十二處有。一
        義之乘眾義多異。詳判是非容中篇辨。略言其意,後實逾先
        。豈曰至理有時而進化,實後之所抉擇更能會通群經,彌符
        至教也。四依抉擇,思想與人以自由,此其異於宗教。標準
        拢灾鲝埐煌队媹蹋似洚愳锻鈱W。治學之則無逾此矣。        

            或有問曰:如上所陳,安慧護法之學既多不同於古,云
        何依以造論,還本世親,不別揉宗,

        

        372頁

        

        強事和會?曰:古今不同幾希之異,大同有在,仍自本宗。
        後學之興,既多承古人之嘉惠;希微有得,無用誇張。但求
        學理之符契,不驚一己之聲名,幸有益於群生,能補缺於先
        哲而已。斯真以學理為大公,而忘相於人我者也,不其厚歟
        ?

            三者:譯揉宏布時代。斯學研幾,極於護法,勝義確陳
        ,靡可移易,然在西土,殊未廣行。譯而揉之,我玄奘窺基
        二師之功也。成唯識論樞要述其事曰:

                  護法菩薩果成先劫,位剋今賢,撫物潛資,隨機
              利見。春秋六十有九,知息化之有期,厭無常以禪習
              ,誓不離於菩提樹以終,三載之年,禪禮之暇,注裁
              斯釋。……時有玄鑒居士,識鳳鵷之斂羽,委麟龍之
              潛跡,每罄所資,恆為供養,深識同志,物竭積年。
              菩薩誘掖多端,答遺玆釋。而眨е唬何覝缰幔
              有來觀,即取金一兩;脫逢神潱斂蓚魍ā=K期既
              漸,奄絕玄導。……五天鶴望,未輒流行。大師玄奘
              ……聞斯妙理,慇俯諦求。居士記先拢z言,必今
              賢之是屬;乃奉玆草木,並五蘊論釋。大師賞翫,猶
              睹拢荨!晕黯耠海瑬|馳素象,雖復廣演微筌賞
              之以為秘訣,及乎神栖別館,景阻炎輝,清耳目以淵
              思,蕩心臁岳'妙,乃曰,今者方怡我心耳。宣尼有
              言我有美玉,韞匱藏之,誰為善估,我今估諸。基夙
              遇單殊,九歲丁艱,自爾志託煙霞,加每庶幾緇服,
              浮俗塵賞,幼絕情分。至年十七,遂預緇林。別奉明
              紹得為門侍。自參預三千,即欣規七十,必諧善願。
              後承函丈,不以散材

              

        373頁

              

              之伲斓秒S伍譯僚。事即操觚餐受此論。初功之際
              ,十釋別翻,昉尚光基四人同受,潤飾執筆檢文纂義
              ,既為令範務各有司。數朝之後,基求退跡。大師固
              問。基慇請曰:自夕夢金容,晨趁白馬,英髦間出,
              臁羌珉S,開五分以心祈,攬八蘊而遐望,雖得法門
              之糟粕,然失玄源之淳粹。今枺霾哔l,並目擊玄宗
              ,幸復獨秀萬方,穎超千古,不立功於參揉,可謂失
              時者也。況群拢谱鳎黢Y譽於五天。雖文具傳於貝
              葉,而義不備於一本,情見各異,稟者無依。況時漸
              人澆,命促慧舛,討支離而頗究,攬殊旨而難悟。請
              錯綜群言以為一本;楷定真謬,權衡盛則。久而遂許
              ,故得此論行焉。大師禮遣三賢,獨授庸拙。此論也
              ,括眾經之要,苞群拢肌!m復本出五天,然
              彼無玆揉釋。直爾十師之別作,鳩集猶難﹔況更摭此
              幽文,諡槲从小!       

            窺師既揉成唯識論,復以所聞作述記六十卷,樞要別鈔
        乃至料簡,各共多本。勝義浩浩,如長空之靡際,思致淵淵
        ,信大海之無極;恢宏之功,信無量也。別有圓測,亦奘師
        門人,別作疏文,義或出入。自爾以往,此土說唯識者,略
        成兩派。臁┗壅又侵苋缋淼染骰鶐熣咭病5雷C慧觀義寂
        憬興或朋測師者也。揀括眾義成學記者則有太賢。自餘奘公
        門下,多有疏釋。自玆以往,治唯識者,有唐一代至數十家
        ,並有著書,咸能自道。郁都洋洋,蘭芬桂馥,聲光遐被,
        枺沙r,至於日本。此學盛興,於焉極矣。雖然,自奘公
        而窺基,自窺基而慧沼而智周,四代之後

        

        374頁

        

        不聞傳人,歷宋元明清,學絕千載。那爛慈恩,黍離麥秀,
        顧念往昔,能不慨然。夫惟天道周星,物極必反。自石棣大
        師勤勞法事,枺〗澹型量洝V廖揖箮煟觇べW,
        唯識要義,一再提宣,長劫童昏,千載一遇;伏膺感謝夫何
        可言。仰惟同志,尚念玆哉,繼往光宗,匪異人任。

            按唯識傳於中國,不始自奘師,覺愛真諦,並譯攝大乘
        論,二十唯識論,然今述此學大成後之宏傳,故未及於二師
        也。

        

                  四、唯識義旨

        

            史事既陳,次應明義旨。一釋名義,次明宗旨。釋名義
        者,云何名唯識?何者名唯識?言唯識者,唯謂簡持,識謂
        了別,簡無外境 (境者所緣所懀Яx) 持有自性,無有彼法,
        但有此法,故云唯也。了謂覺了,別謂分別,能覺了境,能
        分別事,故名識也。即用顯體,故說名識,即心異名。說唯
        識言,即顯外境皆無,但有內識也。既諸世間,皆共許知除
        識以外有我有法,云何說言唯有識耶?以彼我法,性不成故
        ,但由自心執著生故。云何不成?此不詳辨,論時至處,當
        更確陳。彼我法等由執起者,可云非有,色聲等法眼識等緣
        ,現所知故,云何非有唯有識耶?被色等法,雖亦非有,然
        即由識所變現故,離識更無別自性故,即識為性,故名唯識
        。或復色等,雖亦有性,

        

        375頁

        

        然識生時必仗識起,心不生時境即不生,心生起時即帶色起
        ,為自相分,作親所緣,故諸色等皆不離識。不離識故,說
        言唯識。即以此理說如是言:

                  世間諸法,若有若無,若假若實,或由執起,或
              隨心生,俱識所變,皆不離識,故言唯識。        

        亦可說言:
                  世間諸法若離識者,性相體用皆無所有,識以外
              法一切都無,故言曰唯識。        
        

            是知諸法苟離於識,一切俱無;苟不離識,一切可有。
        即以是義,知唯識言,非謂世間餘法都無但唯一識;又更不
        可謂但有自識,他識俱無。故成唯識論為答他疑,說如是義
        :
                  奇哉固執,樱幧桑M唯識教,但說一識。不
              爾云何?汝應諦聽,若唯一識,甯有十方,凡拢鸨
              ,因果等別,誰為誰說?何法何求?故唯識言有深意
              趣。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
              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識自相故。識
              相應故,二所變故,三分位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
              皆不離識,總立識名。唯言但遮愚夫所執定離諸識實
              有色等。……        
        

        又復應知言識有者,亦非遂謂如實為有;但謂依他如幻有耳
        。故成唯識論復作是言曰:

                  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實有。為遣
              妄執心心所外實有境故,說唯有識。若

              

        376頁

              

               執唯識真實有者,如執外境,亦是法執。        
        

        唯識意義,略如是說。若如是知,不落疑見。

            所謂何者名唯識者,既一切法皆不離識,故一切法唯識
        。然別釋者,唯遮外境我法有故,遍計唯識﹔識表色等不離
        心故,依他唯識;唯識真如,理遍萬法,恆常不改,真實不
        虛故,圓成唯識。又此圓成實性,是唯識理;諸佛菩薩證斯
        理已開示眾生,名句文義,是唯識教;諸行修者,依此教理
        ,以漏無漏聞思修慧,現比量智,作是觀者,曰唯識觀,亦
        曰唯識行;依斯觀行入真現觀,斷障證空,成菩提涅槃,得
        大轉依,曰唯識果;去佛既遠,現覺難知,諸大論師以聞思
        慧,依拢陶恚榷葏⒒芰⒛芷疲邢涤薪y,以闡明
        如斯教理行果,令法久住,利樂有情,是曰唯識學。如是一
        切俱名唯識。

            唯識宗旨,有總有別:所云總者,一切佛法無不為令眾
        生拔一切苦得究竟樂故,無不背棄流轉趣向還滅故,諸菩薩
        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