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

第414部分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414部分

小说: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110:俱卢国的现今地点于何处?

    答110:根据一些学者考证,俱卢国的现今地点即是印度的首都新德里。

    问111:如果比丘穿着凉爽、容易洗、容易干、有助于禅修的高品质袈裟,他是否还是在修行适宜正知?

    答111:是的。

    问112:如何发现自己在学佛上有问题?

    答112:必须细心地研究佛陀的教法,尤其是《中部》与《长部》的经典。再者,也必须研究注释,尤其是《清净道论》与《摄阿毗达摩义论》。然后就能发现自己对佛陀教法的了解是否有问题。

    问113:做一个和尚如何平衡经、律、论三藏的学习?

    答113:他必须在一位精通教理与禅修的导师指导下学习。

    问114:有位修行者说他坐禅时观对面一座山,突然观到一条龙飞过来,飞入自己身体内,就这样至今身体内有了这条龙!时常有意或无意地暗示自己有异于常人,因为那条龙已经被降伏在体内了。这种事可能发生在禅修者身上吗?他需要负什么因果吗?

    答114:可能他是在做梦吧。

    问115:还未达到禅定的佛教徒适合开示或分享佛法吗?

    答115:可以,如果他教的是真正的佛法的话。大家是否还记得之前我所说过的摩诃尸婆大长老va Mahathera)?当他还是一个凡夫时,他就教了许多比丘修禅,而且其中的六万个弟子都证得了阿罗汉果。

    问116:注释把如理作意定义为视无常为无常、视苦为苦、视无我为无我、视不净为不净。这是否表示那些无法观照诸行法为无常、苦、无我、不净的人就完全没有如理作意?如果还是有的话,他们是如何运用如理作意的呢?

    答116:视诸行法为无常、苦、无我、不净是观禅的如理作意,这是高层次的如理作意。也有一些较低层次的如理作意,例如布施、持戒与止禅的如理作意。相信业力果报也拥有如理作意。

    问117:梵天神是否有男也有女?

    答117:一切梵天神都是没有性别的,因为他们没有性根色,然而他们拥有男性的外表。

    问118:为什么有些人死了,而且身体已经冰冷,但过了数小时却又复活?

    答118:根据佛陀的教法,当一个人的命根、业生火及心识停止时,他就死亡。只要这三个因素还存在,即使他的身体已经冰冷,他还是活着。若人真正已经死亡,他就不可能复活。

    问119: 非想非非想处的众生是否会直接投生到恶道里?

    答119:不会。如果他们能够保持他们的非想非非想处禅,直到临终剎那,他们就会投生到同一界里。如果不能的话,在非想非非想处禅之前的近行定将会成熟,而令他们投生到欲界善趣,即欲界天或人间。他们不可能直接投生到恶道、**天或较低层次的无**天。

    问120:人因何得男身或女身?

    答120:如果他造善业,例如布施、持戒、修行止禅或观禅,然后发愿得男身或女身,而且该善业在他临命终时成熟,那么他就能够如自己的意愿获得男身或女身。

    若人犯了邪淫,而且该恶业在他临命终时成熟,那么他就会投生到地狱里遭受苦果。脱离地狱再次投生到人间时,他就会投生为女性。

    问121:是否达到初禅以上的禅修者的意识在入定时可以自由地到欲界天或地狱去?可以停留多久?

    答121:那是不可能的。如果要去欲界天或地狱,你应该出家(因为比较有时间),然后以十四个方法修行十遍八定来调御心,以培育神变通(如意通)。

    问122:佛陀的用品是否都是舍利子?

    答122:佛陀的用品称为「用品圣物」(paribhogacetiya)。

    问123:是否有大块及不同颜色的舍利子?

    答123:舍利子的大小有三种,即大小如一粒绿豆、半粒米或一粒芥子。颜色也有三种,即象牙色、珍珠色及金色。

    问124:不知内里是否有舍利子的舍利塔是否值得礼拜?

    答124:即使其中没有舍利子,但只要忆念着佛陀的特质地礼拜它,也能获得莫大的利益。反之,即使其中真的有舍利子,但若你心散乱地礼拜它,就不能获得大利益。

    问125:在禅坐面对昏沉或掉举时,可能每次都需要采用不同的对治法才有效。请问禅师要如何才能掌握及随时能善用有效的对治法?

    答125:如果要克服昏沉,你应学习佛陀教目犍连尊者克服昏沉的八个方法,关于这点在之前的开示已经讲过了。如果要克服掉举,你应培育深厚的定力。

    问126:有一段时间佛陀只吃马粮,这是佛陀的业障吗?

    答126:是的,因为在其中一个过去世,菩萨辱骂僧团,说他们不可以吃饭,而应该吃生麦。

    问127:在佛陀时代,有很多阿罗汉被牛撞死,这是他们的业障吗?还是他们太专注于经行而没有注意到牛向他们冲过来,又或是他们见到了但不让路给牛过?

    答127:我想在佛陀时代并没有很多阿罗汉被牛撞死,虽然在《法句经注》及《中部注》里记载婆醯(Bahiya Daruciriya)、布古沙帝王(King Pukkusati)、痲疯病患苏巴普陀(Suppabuddha)及刽子手铜牙(Tambadathika)四人被一只受到母夜叉附身的牛撞死。婆醯是阿罗汉;布古沙帝王是阿那含圣者;苏巴普陀是须陀洹圣者;铜牙则是拥有观智的凡夫。

    在其中一个过去世,他们四人都是富商的儿子,而该母夜叉则是一个美丽的**。有一天,他们和她一同到公园里取乐。夜晚来临时,他们决定采取如此的行动,说道:「在这里只有我们而无他人。我们把给那个女人的一千个钱币抢回来,也抢掉她所有的金饰,杀死她之后再离去。」那位**听到他们的话,心想:「这些无耻的家伙在和我取乐之后想要杀死我。我将会以牙还牙。」因此当他们在杀她时,她发愿:「愿我变成母夜叉来杀死他们。」由于那四人的恶业及她的愿,因此在后来世他们被她杀死了。

    问128:圣者是否能够观到其它圣者证悟了什么道果?

    答128:圣者必须拥有他心通才能观到其它圣者证悟了什么道果,但是他只能够观到与他自己所证悟的道果同等或较低的道果,不能观到较高层次的道果。

    回目录 词语汇解

    圣典结集(savgayana):第一次圣典结集在佛陀般涅盘三个月后由大迦叶尊者为首的五百长老比丘在王舍城(Rajagaha)举行;第二次结集在佛陀入灭一百年后在毘舍离(Vesali)举行;第三次结集在佛陀入灭两百多年后在巴达离布达(Pataliputta)举行。这三次圣典结集所编的圣典采用巴利文来保存与传承;巴利文(Pali)是古印度的「中国」(现今的印度东北部)所用的一种语文。这些圣典被称为三藏。

    三藏(Tipitaka):第一藏是律藏,包含比丘与比丘尼的戒条以及僧团运作的条规;第二藏是经藏,收集佛陀四十五年弘化期里在不同时候所给予的开示;第三藏是阿毗达摩藏或论藏,包含佛陀上等或特别的教法。

    阿毗达摩藏(Abhidhamma Pitaka,亦作论藏):这是上座部佛教所承认的巴利三藏圣典之其中一藏,是佛教的权威性圣典,包含佛陀上等或特别的教法。此藏是佛陀入灭后的早期在印度举办的三次佛教圣典结集时所编。论藏里有七部论:《法聚论》(Dngani)、《分别论》(Vibhavga)、《界论》(Dhatukatha)、《人施设论》(Puggalapabbatti)、《事论》(Kathavatthu)、《双论》(Yamaka)及《发趣论》(P。有别于诸经,这些论并不是记录生活上的演说或讨论,而是极其精确及有系统地把佛法的要义分门别类与诠释。

    世俗谛(sammut:世俗谛是指世俗的概念或观念(pabbatti)和表达方式。它包括组成世间还未受到分析的种种现象,如:有情、人、男人、女人、动物,以及看似恒常不变的事物。就《阿毗达摩》的观点,这些现象并没有究竟实质,只是由心构想而成的产物,并非基于其自性而存在、不可再分解的究竟法。

    究竟谛(paramcca):究竟谛乃是分析现象至其究竟实体,即纯粹只论诸究竟法。究竟法是基于它们各自的自性(sabhava)而存在、不可再分解的法。此等实际存在之法是组成种种错综复杂现象的成份。

    究竟法(paramattha);在《阿毗达摩藏》里一共有四种究竟法:心、心所、色、涅盘。首三种(心、心所与色)包含一切有为法(因缘和合而成之法);第四种(涅盘)是无为的究竟法(不是由于因缘和合而成之法)。

    心(citta):诸论师以三方面诠释心:造作者、工具、活动。(一)作为造作者,心是识知目标者。(二)作为工具,与心相应的心所通过心而得以识知目标。(三)作为活动,心纯粹只是识知的过程。

    心所(cetasika):诸心所是与心同时发生的名法,通过执行个别专有的作用来协助心全面地识知目标。心所不能不与心同时生起,心也不能脱离心所而单独生起。虽然这两者在作用上互相依赖,但心是识知的主要成份。心与心所之间的关系就有如国王与大臣。一切心所共有之相如下:(一)与心同生;(二)与心同灭;(三)与心缘取同一目标;(四)与心拥有同一依处。

    色(rupa):诸论师认为:「称为色是因为它遭受热、冷等色法妨害缘所造成的变易之故。」佛陀本身解释「色法」一词说:「诸比丘,为何说是色?因为它被破坏,所以称之为色。(《相应部》22:79/iii;86)色法可分为两类:四大元素(四大种色)及由四大元素所造的色法。四大元素(mahabhuta)是地界、水界、火界与风界,它们是色法不可分离的主要元素,组成了小至微粒子,大至山岳的一切物质。所造色(upadaya rupa)是源自或依靠四大元素而有,它们一共有二十四种。

    涅盘(Nibbana):在词源学方面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因此它表示熄灭了世间的贪、瞋、痴之火。涅盘是一个不能再分解的究竟法,是完全出世间的,而且只有一个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为世间的无为不死界。涅盘被称为空(subbata)是因为它毫无贪瞋痴,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被称为无相(animitta)是因为它毫无贪瞋痴之相,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之相;被称为无愿(appanihita)是因为它毫无贪瞋痴的渴望,也因为它毫无渴爱之欲。

    欲界心(kamavacaracitta):欲(kama)的意义包含:(一)能欲,即渴望享受欲乐;(二)所欲,即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五欲的对象。欲地(kama…bhumi)是欲生存地;包括十一界,即四恶道、人间与六欲界天。欲界心包括一切主要出现于欲地之心,尽管它们也能够在其它地里生起。

    **心(rupavacaracitta):**心是与色地(rupa…bhumi)相关之心或属于名为色禅(rupajhana)的禅那心。在色地并没有粗显的色法,而只有极其微细的色法。欲投生至此界就必须证得禅那(jhana),一种从修定中获得的高等成就。一般上色禅是通过专注于色法目标而得,如地遍、身体的部份等等。依靠这类目标而证得的广大心即称为**心。

    无**心(arupavacaracitta):无**心是与无色地(arupabhumi)相关之心,或属于名为无色禅(arupajhana)的禅那心。在修习禅定以获得超越色禅的无色禅时,禅修者必须弃除一切与色法有关的目标,而专注于无色法目标,如无边虚空等等。依靠这类目标而证得的广大心即称为无**心。

    出世间心(lokuttaracitta):出世间心是超越由五取蕴组成的世间之心。此心导向脱离生死轮回及证入涅盘:苦的止息。一共有八种出世间心。这些心属于证悟的四个层次:一、须陀洹(入流);二、斯陀含(一还);三、阿那含(不还);四、阿罗汉。每一层次皆有两种心:道心(maggacitta)与果心(phalacitta)。一切出世间心所缘取的目标都是无为究竟界,即涅盘。但依各自不同的作用,而分别为道心与果心。道心的作用是断除(或永远地减弱 )诸烦恼;果心的作用是体验相符的道心所带来的某种程度解脱。道心是善心;果心则是果报心。

    须陀洹道心(sotapatti…maggacitta):进入趣向解脱的不退转之道是为入流,而体验此道之心则名为入流道心或须陀洹道心。「流」(sota,音译:须陀)即是八圣道分:正见、正思惟、正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