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

第415部分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415部分

小说: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⒄铩⒄怠⒄⒄⒄睢⒄āH绾愫又欢系卮酉猜昀派搅飨蚝Q螅鍪兰浒耸サ婪忠啻诱鸩欢系亓飨蛑の蚰獭P胪愉〉佬牡淖饔檬嵌铣兹幔海ㄒ唬┥砑蛭壹唬ǘ┒匀Φ幕骋桑唬ㄈ┲醋诺叵嘈攀敌幸鞘侥苋は蚪馔眩ń浣。K捕铣艘磺凶阋缘贾峦渡亩竦赖奶安_痴,而且永远地根除了其它五心,即四个与邪见相应的贪根心以及与疑相应的痴根心。已证得入流者肯定会在最多七世的时间内证得最终的解脱,而且肯定不会投生至任何恶道。

    斯陀含道心(sakadagami…maggacitta):此心是与八圣道相应而属于一还界之心。此心没有断除任何「结」,但灭除了较粗的欲欲(对欲乐的欲求)与瞋恚。已达到此境者最多只会再回到人间一次即证得最终的解脱。

    阿那含道心(anagami…maggacitta):已证得第三道者将不会再次投生到欲界。若这类人在今世不能证得阿罗汉果,他即会在来世投生到**天以及在其地证得最终的解脱。阿那含(不还)道心断除了欲欲与瞋恚二结,也永远地根除了两个瞋根心。

    阿罗汉道心(armaggacitta):阿罗汉是已完全解脱者;他已破除烦恼敌。阿罗汉道心是令人直接证得阿罗汉果、完全解脱的心。此心彻底断除了五个微细「结」,即对**生命之欲求、对无**生命之欲求、我慢(骄傲)、掉举与无明。它也断除了剩余的不善心:四个邪见不相应贪根心以及一个掉举相应痴根心。

    果心(phalacitta):每一个道心都会令与之相符的果心自动地紧接其后在同一心路过程里生起。过后,当圣弟子进入果定时果心即会连续地生起许多次。如前所述,果心是属于果报心(vipakacitta),是出世间道之果。

    因/根(hetu):在经中,巴利文hetu用以表达广义的「原因」。它与「缘」(paccaya)是同义词,且常连成一词;它代表任何作为其它事物的因之法。

    善心(kusala…citta):是与善因──无贪、无瞋;或无贪、无瞋、无痴(慧)──相应的心。这类心在精神上是健全的,在道德上是无可指责的以及会带来愉悦的果报。

    不善心(akusalacitta)是与不善因──痴;或贪与痴;或瞋与痴──相应的心。这类心称为不善是因为它们在精神上不健全,在道德上应受指责以及会带来痛苦的果报。

    果报心(vipaka…citta):善心与不善心两者是「业」(kamma)。缘于业成熟而生起的心是果报心;它包括善业与不善业的果报。应明白在此所指的业与果报两者皆是纯粹属于精神方面的。业是与善心或不善心相应的「思」;其果报是其它体验成熟之业的心。

    唯作心(kiriya…citta):这类心非业亦非果报。它虽涉及心识活动,但此活动并没有造业,因此不能产生果报。

    触(phassa):不应把触理解为只是色法在撞击身根。事实上它是一个心所,通过它心得以「接触」目标,而启动了整个心路过程。

    受(vedana):受是感受及体验目标的心所;此感受可以是乐、苦、或舍。其它心所只是间接地体验目标(所缘),但受则直接与完全地体验它。

    想(sabba):想的特相是体会目标的品质;作用是对它作个印记,以便再次体会相同的目标时能够知道「这是一样的」,或者其作用是认出以前已体会过的目标;现起是通过以前已领会过的表征分析目标;近因是所出现的目标。

    思(cetana):是实现识知过程的目的之心所,由此它称为「思」。诸注疏对思的解释是:它组织各相应法以对目标采取行动。其特相是意愿的状况;作用是累积(业);现起是指导互相配合;近因是相应法。它就有如一位大弟子,不单只自己背诵功课,也确保其它弟子都背诵功课;所以当思开始对目标作业时,它也指挥其它相应法执行各自的任务。思是造业的最主要因素,因为所采取的行动之善恶即决定于思。

    一境性(ekaggata):这是心与目标结合为一境。它有令心专一的能力,执行把心专注于目标的作用。

    名法命根(jivita):命根有两种,其一是维持相应名法之命的名命根,另一者是维持俱生色法之命的命根色。二者之中只有名命根是心所。

    作意(manasikara):作意是令心转向目标的心所;通过它目标才得以呈现于心。作意有如船的舵,控制船的方向以朝向目的地。应分别作意与寻两者:前者把相应法转向目标,后者则把它们投入目标。作意是一切心不可或缺的识知因素;寻则是并非不可缺少的特有心所。

    寻(vitakka):寻把心投向目标。其特相是把心投向或导向目标;作用是全面地撞击目标;现起是把心导向目标;近因即是目标。一般的寻只是把心投向目标。然而,通过培育定,寻则能变成禅支。其时它名为「安止」(appana),即把心安止于目标。寻亦称为「思惟」(sankappa),且分为「邪思惟」nkappa)与「正思惟」nkappa)两种。后者是八圣道分的第二道分。

    伺(vicara):伺也是禅支之一,其特相是重复地省察目标;作用是重复地把相应名法置于目标;现起是把它们钩住目标;近因是目标。

    精进(viriya):其特相是支持、奋斗或激起力量;作用是支持或稳固相应名法;现起是不放弃;近因是悚惧、逼迫感(samvega)或精进事,即任何能够激起精进之事。

    喜(piti):其特相是「令欢喜」;作用是令身与心清新或遍布胜心生色至全身;现起是身心喜悦;近因是名色(或目标;或目标 + 依处 + 触)。

    欲(chanda):在此欲是指欲行动,即要实行某件事或要获取某些成就。应分别此「欲」(chanda)与属于不善的贪(lobha)或贪欲(raga)。后两者肯定是不善;但前者则不定,当它与善心所配合时,即能作为追求良善目的的善欲。

    痴(moha):痴是无明(avijja)的同义词。其特相是心盲目或无智(abbana,不能透彻地知见究竟法的真实性);作用是覆蔽或不能彻知目标的真实性;现起是没有正见或心昏暗;近因是不如理作意(ayoniso manasikara,即作意目标为常、乐、我、净等)。它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源。

    掉举(uddhacca):掉举(散乱)的特相是不平静,如被风吹起涟漪的水;作用是令心不稳定,如风吹动旗幡;现起是混乱;近因是对散乱之心起不如理作意。

    贪(lobha):贪是第一个不善因,包括一切自私的欲念、渴求、执着与执取。其特相是执着目标;作用是黏着目标,如肉黏着热锅;现起是不能舍弃;近因是认为导致束缚之法有乐味。

    邪见(ditthi):此见是指错见。其特相是不明智(错误)地分析事物;作用是错误地认为行法是常、乐、我、净;现起是错误的理解或相信;近因是不愿见圣者等等。

    慢(mana):慢的特相是骄傲;作用是自称自赞;现起是虚荣;近因是与见不相应的贪。它好比发了疯。

    瞋(dosa):瞋是第二个不善因,包括了一切及各程度的反感、恶念、生气、烦躁、恼怒、怨恨。其特相是凶恶残暴;作用是怒烧自己的依处,即它所依靠而生起的名色法;现起是毁坏身心或自己与他人的福祉;近因是瞋怒事。

    嫉妒(issa):其特相是嫉羡他人的成就;作用是不喜他人的成就;现起是厌恶(不能忍受看到)他人的成就;近因是他人的成就。

    悭riya):其特相是隐秘自己已得或当得的利益;作用是不能忍受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利益;现起是躲避与他人分享自己所得和吝啬;近因是自己的成就。

    追悔(kukkucca恶作)是追悔已造之恶或当行而未行之善。其特相是事后追悔;作用是追悔已造的恶,以及没有实行的善;现起是忆起时感到后悔;近因是已造的恶及未行的善。

    昏沉(thina):昏沉是心的软弱或沉重。其特相是缺乏精进;作用是去除精进;现起是心的消沉;近因是不如理地作意无聊或怠惰。

    睡眠(middha):睡眠是心所沉滞的状态。其特相是不适业;作用是闭塞识门;现起是昏昏欲睡;近因与昏沉的一样。

    昏沉与睡眠必定同时发生,且与精进对立。昏沉有如心的病;睡眠则有如心所的病。

    疑(vicikiccha):在此疑是指宗教上的疑;在佛教的角度来看即是不能相信佛、法、僧三宝以及对过去世、对未来世、对过去世与未来世、对缘起有疑心。其特相是怀疑;作用是起动摇;现起是犹豫不决及有多种立场;近因是不如理作意。

    信:其特相是对当信之事有信心。作用是澄清,有如清水宝石能够使混浊的水变得清澈;或启发,如出发越渡洪流。现起是不迷蒙,即去除心之不净,或决意而不犹豫。近因是当信之事,或听闻正法等等(须陀洹的素质)。

    念(sati):词意为「忆念」,然而作为心所,它是心于当下能够清楚觉知其目标,而不是纯粹只是回忆过去。其特相是对目标念念分明而不流失;作用是不迷惑或不忘失;现起是守护或心面对目标的状态;近因是强而有力的想或四念处。

    惭(hiri)与愧(ottappa):惭的特相是对恶行感到厌恶,愧的特相是对恶行感到害怕;两者的作用都是不造恶;现起是退避诸恶;各自的近因是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佛陀称此二法为世间的守护者,因为它们制止世间陷入广泛的不道德。

    无贪(alobha):其特相是心不贪求目标或心不执着目标,如水珠不黏住荷叶;作用是不执着;现起是无着;近因是目标,或依处 + 目标 + 触,或如理作意。应明白无贪并不只是指没有贪念,而是也包括正面的品德,如布施与舍离。

    无瞋:其特相是不粗野或不对抗;作用是去除怨恨或去除怒火;现起是可喜可爱;近因是目标,或依处 + 目标 + 触,或如理作意。无瞋也包括慈爱、温和、和蔼、友善等良好品德。

    当无瞋显现为慈爱或慈梵住时,其特相是促进有情的幸福;作用是愿他们幸福;现起是去除瞋恨;近因是视有情为可喜可取。应分辨此慈爱和它的近敌,即自私的爱。

    中舍性(tatramajj:这是舍心的同义词,不是舍受,而是心平衡、无着与平等的态度。其特相是平衡心与心所;作用是防止过多或不足或去除偏袒;现起是中舍地旁观心与心所,如马车夫中舍地旁视平稳前进之马;近因是相应名法,或依处 + 目标 + 触,或如理作意。

    对有情保持中舍的舍无量心是中舍性心所。它不分别与不偏袒地对待一切有情,平等地看待他们。不应混淆此舍与其近敌:「由于无明而生起的世俗舍(不懂得分别)」。

    身轻安(kayapi)与心轻安(citta…pi):这两种轻安各自的特相是平静心所与心的不安;作用是破除心所与心的不安;现起是心所与心的安宁冷静;近因是心所与心。它们对治导致烦躁的掉举与恶作。

    正语(sammavaca):正语是刻意远离恶语: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废话)。

    正业(sammakammanta):正业是刻意远离身恶行:杀生、偷盗、邪淫。

    正命jiva):正命是刻意远离邪命──如买卖毒品、麻醉品、武器、奴隶以及供屠宰的动物。

    悲(karuna):其特相是欲拔除他人的痛苦;作用是不忍见他人之苦;现起是不残忍;近因是以如理作意见到受尽苦难的有情没有依归。当能去除残忍时此悲即已成功,若导致悲伤则已失败。

    (随)喜(mudita):其特相是随喜他人的成就;作用是不妒嫉他人的成就;现起是去除厌恶他人的成就;近因是见到他人的成就。当能去除厌恶时此喜即已成功,若导致同欢同乐则已失败。

    慧根(pabbindriya):巴利文pabba是慧,或如实知见诸法。在此称它为根是因为对于如实知见诸法它占了主要的地位。在《阿毗达摩藏》里,慧(pabba)、智(bana)、无痴三者是同义词。慧的特相是透彻地如实知见究竟法的自性相;作用是如照亮目标的油灯一般;现起是不迷惑;近因是如理作意(《清净道论》第十四章、段七:「由于佛陀说有定者能如实知见诸法,慧的近因是定」;《殊胜义注》英、页一六二:「慧的近因是不迷惑,有如一位很好的森林向导。」)

    四界四大种色:因为它们「持有自性」所以称为「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