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

第416部分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416部分

小说: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不迷惑,有如一位很好的森林向导。」)

    四界四大种色:因为它们「持有自性」所以称为「界」:

    地界(pathavidhatu):地界是扩展的元素;它的特相是硬;作用是作为其它元素与所造色的立足处;现起是接受;近因是其它三大元素。

    水界(ap:水界令其它色法黏在一起,因而避免它们被分散。其特相是流动或溢出;作用是增长其它俱生色法;现起是把同一粒色聚里的诸色握在一起或黏着;近因是其它三大元素。根据《阿毗达摩藏》的观点,水界与其它三大元素不一样,是不能直接通过触觉觉知,而只能间接地从观察其它色法黏在一起而得知。

    火界(tej:火界的特相是热或冷;作用是使同一粒色聚里的其它色法成熟;现起是不断地提供柔软;近因是其它三界。火界被体验为热或冷。

    风界(vay:风界是移动及压力的元素。其特相是支持;作用是导致其它色法移动;现起是带动俱生色法从一处至另一处;近因是其它三大元素。它被体验为压力。

    从整体来看,四大元素立足于地界;由水界黏在一起;由火界维持;由风界支持。

    净色(pasadarupa):是五种个别存在于五根的色法。应分辨净色与支持它们的五种器官。世俗所称的眼在《阿毗达摩藏》里则称为「混合眼」(sasambhara…cakkhu),是各种不同色法的组合。眼净色(cakkhu pasada)是其中之一,它是位于视网膜里的净色,对光与颜色敏感以及作为眼识的依处色与门。耳净色(sotapasada)是在耳洞里:「在一个状如手指胶片,长着许多细小褐色毛之处」;它是对声音敏感的净色以及作为耳识的依处色与门。鼻净色(ghanapasada)位于鼻孔里,对气味敏感。舌净色(jivhapasada)散置于舌头上,对味道敏感。身净色(kayapasada)散置于全身,有如浸透棉花的液体一般;它对触觉敏感。

    性根色(bhavarupa):有女根色与男根色两种。这两根各自的特相是女性与男性;它们各自的作用是显示「她是女性」及「他是男性」;各自的现起是女与男特有的色身、特征、行为及工作之因。近因是同一粒色聚里的业生四大元素。

    心所依处(hadaya…v心色(hadayarupa):心所依处的特相是提供意界和意识界依止或支持的色法;作用是作为此二界的依处;现起是支撑此二界;近因是同一粒色聚里的业生四大元素。它位于心脏里心室的血,受四大元素所支助以及由命根色所维持。

    命根(jivitindriya):在此的命根是维持色法的命根。「命」被称为「根」是因为它控制与它俱生之法。命根的特相是维持在住时的俱生色法;作用是使它们发生;现起是维持这些色法存在;近因是当被维持的四大元素。

    段食(kabalikarahara):它的特相是食物里的营养或食素(oja);作用是维持色身;现起是滋养身体;近因是必须受到它滋养的处色。

    身表(kayavibbatti):它是心生风界的特别作用,使身体移动以表达自己的意念。

    语表(vacivibbatti):它是心生地界的特别作用,使能发出声音以表达自己的意志。

    六门心路过程:直译巴利文vithi是「路」,但在此则意为「过程」。当诸心于眼、耳、鼻、舌、身五根门或意门生起以识知目标时,它们不会杂乱无章或单独地生起,而是在一系列不同的识知过程阶段,依照有条有理的次序一个接着一个地生起。这次序名为「心之定法」(cittaniyama)。

    门(dvara):在《阿毗达摩藏》里,「门」用以譬喻心与所缘境(目标)交往的管道。六个识知之门即六门。通过此六门,心与心所得以接触目标;亦通过此六门,目标得以前来呈现于心和心所。首五门是色法(rupa),即五种感官里的净色(pasadarupa)。每一种净色皆是一门,通过它,生起于心路过程的心与心所得以缘取它们的目标;亦是通过它,目标才能被心与心所缘取。眼净色是眼门心路过程诸心之门,使它们能通过眼睛识知颜色。对于其它根门的净色和各自的目标亦是如此。

    有分称为意门:有别于首五门,意门(manodvara)并非色法,而是名法(nama),即有分心。对于意门心路过程的目标,该心路过程里的诸心只是通过意门缘取它,完全不依靠任何净色。

    依处(vatthu):于有色法的生存地,心与心所必须依靠依处而生起。依处是支持心生起的色法。虽然首五依处与首五门(即五净色)相符,但依处与门并不完全一致,因为它对心之生起有不同的作用。心路过程里的心与心所通过门而得以和目标接触;依处则是支持心与心所生起的色法。

    转向(avajjana):当目标撞击任何一个根门或意门时,即会有一个名为「有分波动」(bhavanga…calana)的心识剎那发生,有分心于此「波动」了一个心识剎那。继之而来的心识剎那名为「有分断」(bhavanga…upaccheda),有分心之流于此被截断。紧接而生起的心即转向五门或意门的目标。这转向于目标的作用名为「转向」。

    五门转向心(pabcadvaravajjanacitta):当外在目标撞击五根门之一,在相符的五识(如眼识)生起之前,另一心必须先生起,该心即是五门转向心;其作用是转向呈现于五根门之一的目标。此心并没有看、听、嗅、尝、触该目标;它纯粹只是转向该目标,以使五识之一能够随后生起。

    意门转向心(manodvaravajjanacitta):这种心能够生起于五门心路过程或意门心路过程。在这两种心路过程里,它实行个别不同的作用。当它在五门心路过程里生起时,称为「确定心」;其作用是确定或鉴别五识之一刚识知的目标,它随推度心之后生起;在推度心检查该目标之后,它再鉴别之。在意门心路过程里,此心则实行另一种作用,即转向呈现于意门的目标。当它扮演这角色时则名为「意门转向心」。

    眼识(cakkhuvibbana):眼识依靠眼净色而生起。其作用只是直接与立刻地看及识知颜色。五识的其它四识也依靠各别的净色而生起;它们的作用也只是纯粹识知各自的目标,即听声音、嗅气味、尝味道、感受触觉。

    领受心(sampaticchanacitta):当目标撞击五根门之一,例如颜色撞击眼根时,首先生起的是令心转向该目标的转向心,随后生起的是看该颜色的眼识;这「看」的动作只维持一个心识剎那,紧接而起的是「领受」眼识刚看过的目标之心,这即是领受心;它是由产生该眼识的同一个业所产生。

    推度心(santiranacitta):这是另一个无因果报心;它紧随领受心之后生起,其作用是推度或检查刚受到五识之一识与领受心识知的目标。领受心与推度心只在五门心路过程里生起,而且都是属于过去业的果报。

    确定心(votthapanacitta):此心即是意门转向心;在五门心路过程里它的作用是确定目标。

    速行心(javanacitta):直译巴利文javana的意思是「迅速地跑」。在心路过程里,这是确定之后的心识作用 ,由一系列的心(一般上是七个同样的心)执行,「快速地跑」向目标以识知它。在道德的角度,这速行阶段最为重要,因为善或不善的心即是在这阶段生起。

    彼所缘心(tadarammanacitta):直译巴利文tadarammana的意思是「取它的所缘」,而代表缘取之前速行已识知的目标为自己的目标。在欲界心路过程里,当五门的目标是「极大所缘」或意门的目标是「清晰所缘」时,这种作用即会在速行的阶段之后实行两个心识剎那。但当目标并不明显或不清晰以及当心路过程并不属于欲界时,这种作用即完全不会产生。在彼所缘之后(或当彼所缘没发生时即是在速行之后),心流即会再度沉入有分。

    离心路过程心(vithimutta…citta):心路过程是心流活跃的一面,而离心路过程心则是不活跃的心,它包括结生心、有分心与死亡心。

    结生心(patisandhicitta):在投生那一刻执行的作用名为结生,因为它把新一生与前世连接起来。执行这作用的结生心在每一世里都只出现一次,即在投生的那一剎那。

    有分心(bhavavgacitta):巴利文bhavavga的意思是「生命」(bhava,有)的「成份」或「因素」(avga),即是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心的有分作用是保持在一世当中从投生至死亡之间的生命流不会中断。在结生心生灭之后紧接着生起的是有分心;此有分心与结生心是同一种果报心,但执行不同的作用,即保持生命流不会中断。每当没有心路过程发生时,有分心即会于每一剎那中生灭;最为明显的即是在无梦熟睡的时候,但在清醍的时候,它也在诸心路过程之间出现无数次。

    死亡心(cuticitta):死亡心是一世中的最后一个心,是一世的终结。此心与结生心和有分心是同一种心,也同样是离心路过程心,属于心路过程之外的心。它与后两者的差别只在于作用不同,即执行死亡。

    四种漏(asava):一、欲漏;二、有漏;三、邪见漏;四、无明漏。「漏」的意义是「流出之物」。该巴利文代表从脓疮流出来的脓,也代表已发酵许久的酒。列为漏的烦恼被称为流出之物是因为它们就像流出来的脓及已发酵许久的酒。在四漏当中,欲漏与有漏都是属于贪心所,前者是对欲乐之贪,后者是对有(存在或生命)之贪。邪见漏是邪见心所;无明漏则是痴心所。

    四种瀑流(ogha):一、欲瀑流;二、有瀑流;三、邪见瀑流;四、无明瀑流。这些烦恼称为瀑流,因为它们把诸有情冲到生存的大洋,也因为它们难以越渡。

    四种轭(yoga):一、欲轭;二、有轭;三、邪见轭;四、无明轭。这些烦恼称为轭,因为它们把诸有情套在痛苦里,不让他们逃脱。

    四种系(gantha):一、贪婪之身系;二、瞋恨之身系;三、执着仪式(戒禁)之身系;四、武断地执取「只有这才是真实的」之身系。身系是因为它们把心系于身或把今世之身系于未来世之身而得其名。在此,「身」(kaya)的意义是「聚集」,是指名身与色身两者。在四系当中,贪婪是指把诸有情牵扯向欲乐目标的渴爱或贪。瞋恨是瞋心所,呈现为对不想要的目标厌恶。「执着仪式」(戒禁)是相信实行仪式能够导向解脱。武断之信是坚信只有己见才是真实的,其它一切见解都是错的。后两种身系都是属于邪见心所的一面。

    四种取(upadana):一、欲取;二、邪见取;三、戒禁取;四、我论取。于四取当中,第一种可以是对欲乐强烈的渴爱,但诸注疏指出此取可以更广泛地包括对一切世间之物的渴爱。邪见取是执取任何在道德上是属于邪恶之见,例如无作见、断见等,或是执取任何有关「世界是永恒的还是不永恒的」等的忆测之见。戒禁取是认为实行仪式或修苦行及其种种戒禁能够导向解脱。我论取即是执着「身见」(sakkayaditthi),即认为五蕴的任何一个是「我」或「我所有」。经典里提出了二十种身见。对五蕴的每一个可有四种观念,例如:「认为色蕴是我,或我拥有色蕴,或色蕴是在我里面,或我在色蕴里面」,对于受蕴、想蕴、行蕴与识蕴也是如此,所以共得二十种身见(见《中部》经四十四等)。欲取是贪的一种呈现方式,其它三种取则是邪见心所的呈现方式。

    十种结(samyojanani)是:一、欲贪结;二、色贪结;三、无色贪结;四、瞋恚结(厌恶结);五、我慢结;六、邪见结;七、戒禁取结;八、疑结;九、掉举结;十、无明结。

    根据论教法,另十种结是:一、欲贪结;二、有贪结;三、瞋恚结(厌恶结);四、我慢结;五、邪见结;六、戒禁取结;七、疑结;八、嫉结;九、悭结;十、无明结。

    诸结是把有情绑在生死轮回里的不善心所。第一组十结在经藏与论藏里都有提及,第二组十结则只记载于论藏。在第一组里,第一至第三项是属于贪心所;第六与第七项是属于邪见心所;其余的是个别的心所。在第二组里,第一与第二项是属于贪心所;第五与第六项是属于邪见心所;其余的是个别的心所。

    四食(ahara):段食、触食、意思食、识(心)食。「食」这一词是指作为强大助缘以维持其它法之法。根据经教的解释,段食维持色身;触食维持受;意思食维持三界轮回,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