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一问一智慧 >

第9部分

一问一智慧-第9部分

小说: 一问一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4)现在我要提出下一个问题:
        「怎样才能称为抵达『涅  流』?」。。。。。。。。。。。。。。。。。。。。。。。。。。。。。。。。。。。。。。。。。。。。。。。。。。。。。。。。。。。。。。。。。。。。。。。。。。。。。。

    回想前面已讨论过的「涅  」这个字,那是人类所能到达最好、最高的境界(叁阅第30则)。在一期生命中,若人不去认识涅  的境界,或不能体尝涅  的法味,生命就虚掷了。

    「涅  流」( the Stream of Nibbana )是指一种道迹    已达相当层次, 确保只流向或趋向涅  ,流向苦的止息,而不再倒流回痛苦及恶道,我们称这道迹为「流」。

    抵达「流」的人, 称为「须陀洹」( sotapanna 预流),须陀洹还未抵达究竟涅  ,他抵达与他本身相应的「现法涅  」( ditthadhamma…nibbana )(叁阅第27则)或「现世涅  」( tadange…nibbana )。 能抵达真正的涅  流,就不会被世间的「味」、「患」或其他任何事物所迷惑,「世间」再也不能欺骗他了。这意思不是指须陀洹要放弃与世间相关的一切,或甚至放弃欲乐的享受,而是指他的心已看清这些事物,不会全心全意执着,虽然偶尔失去正念时仍会执着,但他有信心做到不执着。

    成为须陀洹, 必须断除三结( samyojana )    身见结( sakkayaditthi )、疑结( vicikiccha )、戒禁取结( silabbata…paramasa )。断身见结是断一种惑,断疑结是断另一种惑, 而断戒禁取结是断第三种惑,他还没有断除欲贪( kama…raga )    第四种结,连斯陀含( sakadagami )也没有彻底断尽。须陀洹还无法断除欲贪,仍可能接触或享受感官欲乐,但他不会掉进感官欲乐的陷阱,而会循着圣人的正念去做。别忘了须陀洹已断除身见结、疑结和戒禁取结,这即是抵达涅  流的基准,且最终必定会证得涅
  。

    所以,这是断见惑的问题,断欲贪之前必先断见惑。欲贪本身并不是危险可怕的问题或敌人,真正可怕的是「痴」。巴利经典中有这麽一句话:所有事中最恶臭的是「慢」  
  自我膨胀,佛陀没有说感官欲乐是最恶臭的事,而说是「慢惑」。通常我们都高估了须陀洹断除感官欲乐的程度,一旦它的基准被误会成这样,一切都错了,而且无法(与真相)相符。所以,必定要认识抵达涅  流的第一阶段    先断除的不是欲贪而是见惑。

    「身见」由自我中心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感觉,通常每天都会发生,它是由於我们不知空,甚至连显而易见的空相也无法察觉,於是心就迷乱且不「空」,而产生身见,所以必须断除身见结,不让它再出现,才能证须陀洹果。在一般情况下,身见生了又灭,生了又灭,生了又灭,。。。。每天一再出现许多次,但也有不出现的时刻,我们必须学习去认识有身见时像什麽,空掉身见时又像什麽,最後你会发现,当自我中心生起时就有身见。

    「疑」是对什麽是可信的产生怀疑或犹疑不决    是否要信仰佛陀?是否要为彻底灭苦的出世间而修行?因为有这种犹疑,就无法专注地关心「法」,甚至一天关心五分钟都觉得困难。相反地,却无时无刻不对吃喝玩乐、读书学习、生意工作等事情感兴趣。如果把戏笑的时间拿来培养对「法」的关心,我相信那一定会领悟得很快。

    最严重的怀疑是    采用佛陀灭苦的方法好吗?踏上灭苦之道好吗?有能力作到吗?大部份的人因为已被世间的诱惑弄迷糊了,而认为灭苦之道枯燥乏味、无趣、没有吸引力,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且是最严重的怀疑。我们正在受苦,要毫不犹疑地灭苦,所以,必须根除犹疑。

    第三种结是「戒禁取」,是由来已久的习惯性迷信。检视你自己,看看能发现那种一直存在的迷信行为。如你已被误导习惯性地害怕小壁虎或同类小动物,这是戒禁取结,它是原始的、幼稚的;你被教要相信灵树、灵山、灵庙和灵屋,这些也全都是戒禁取结。

    总之,对自己所作的事有所迷信,事情本来应该如此,却弄成另一回事,这是戒禁取结。如行善应该是用来排除私心,却纵容行善增长私心,可见行善有时成了戒禁取结;有些出家众和在家众严守戒律,迷信到习惯成性,而演变成戒禁取结;至於我们所误解的某些事情,一直延续到今天,都还依然迷信着,这也算是戒禁取结。

    请容许我再提出一个第三种戒禁取结的例子:被刻画在寺院墙上的四恶道    地狱、畜生、饿鬼( peta )和阿修罗( asura )。 我们被教导而相信临终时才可能堕恶道,却从来没人说我们天天堕恶道,这种恶道比寺院墙上的恶道更真实、更重要,千万别掉入!如果你现在不堕恶道,死後必定不会堕恶道。这个道理从来没人教过,所以,人未理解四恶道的核心和真正意义。

    佛陀不是个唯物论者,他不会以身为准则,以致於说地狱是一个用铜锅煮人或煎人的地方,佛陀以「心」为准则。

    现在我们想想「四恶道」是什麽意思?

    第一是地狱。地狱的意思是焦虑(泰文字义为「灼热的心」),当人经历像被火烧烤一样的焦虑时,当下就化生为地狱众生,这是「心灵的投生」。身体虽然仍居留人道,但焦虑一生起,心就堕入地狱,如因怕犯错,或因怕被处罚,或因担忧威望受损,或由於其他种种原因而产生焦虑,这就是地狱。

    第二是畜生。人一生起不应该有的愚痴,就会投生为畜生,例如:不知法和涅  值得追求,愚痴到不敢接触或亲近佛教,甚至认为若对佛法、佛教感兴趣,是种既落伍又怪异的行为,不但小孩这麽想,父母亲也这样,他们尽可能远离「法」和宗教,这就是愚痴。不管那一种愚痴,只要一生起且被它控制,就等於化生为畜生,它也是「心灵的投生」,这是第二恶道。

    第三恶道是饿鬼。是一种长期饥饿的状态,因为所供应的物品始终无法满足他的欲望,这是指长期的心灵饥渴,而不是身体的挨饿。例如有人想获取一千铢,随後才刚得到一千铢,马上就想获取一万;才刚得到一万铢,又马上想获取十万;刚得到十万铢,就想获取百万或一亿。这是个一直追逐但从未满足欲望的例子,它有长期饥饿的情形。腹大如山,口细如针,是饿鬼的表徵,因为所吸取的从未满足他的饥饿感,所以一直是个饿鬼。

    与饿鬼恰好相反的是另一种人:他得到十沙丹【译注一】,就满足只得十沙丹;得二十沙丹,就满足只得二十沙丹。但千万别以为这麽容易知足,就会堕入衰途,不再追求,因为他有智慧,知道什麽该做,且用适当的方法依次去做,他总是对所获得的感到满足,不但享受追求的快乐而且知足。这样就没有长期的饥饿,也就不是饿鬼,以烦恼贪染追求事物的才是饿鬼;依智慧而追求,没有烦恼贪染,就不是饿鬼,只是做该做的事。

    因此,灭苦的「欲」不是烦恼贪染。别把「欲」说成爱欲或贪染而误导别人,爱欲或贪染必定是来自愚痴的「欲」,甚至证涅  的「欲」,如果是由於愚痴    疯狂盲目地追求,而全然无知地修习内观,就是烦恼贪染,这无知将导致痛苦,因为它充满执着。反之,如果有人想证涅  ,他如实观照苦和灭苦之道,且正确、直接、认真地学习内观,这证涅  的「欲」就不是烦恼贪染,也不是苦。所以,「欲」不全然是烦恼贪染,全看它源自何处,如果源於无明或烦恼,那追求无厌的现象就会像长期饥饿,这样处在长期饥饿的状态,我们称它为化生的饿鬼。

    最後的恶道是阿修罗。首先解释「阿修罗」(asura)这个字:「修罗」(sura)意思是「勇敢」,「阿」(a)意思是「不」,「阿修罗」的意思即是「不勇敢」或「胆怯懦弱」。请大家注意:人一旦没来由地胆怯,就化生为阿修罗。例如惧怕无害的小蜥蜴、千足虫或蚯蚓,是不应该的,是一种痛苦,若人常有不必要的恐惧,或忧虑过多而生恐惧,就生为阿修罗。

    每个人都怕死,但我们会恐惧死亡是由於自己把真实情况以十万倍、百万倍夸大而成的,这种恐惧一直折磨人。人正因为害怕堕地狱,而成为阿修罗,於是就真的每天堕四恶道,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如果我们现在行为正当,不堕入这种四恶道,我们就能确保死後不会堕入刻画在寺院墙上的四恶道。

    这是告诉我们,如果知道佛陀所说的戒禁取结是怎麽一回事,有何用意,就不会再迷信寺院墙上的四恶道了,这种造成混淆的四恶道的迷信说法,是不能契入正道的,由於不知四恶道的真相,使我们每天一再地堕入恶道。

    佛教徒最可怜的事是    错误地诠释佛陀的教导,并使用愚痴的方法修行。不必到别处寻找戒禁取结,相信寺院墙上的四恶道就是一种戒禁取结。在经典中曾提到有人模仿牛和狗的行为,佛陀时代印度很盛行那种修行方式,那就是戒禁取结,最近不再有了,但正像他们一样愚蠢且更不值得的行为确实存在,必须要断除所有的戒禁取结才能入涅  流。

    断除身见结、疑结、戒禁取结就入涅  流、得法眼净    见法和断除见惑、愚痴。

    请记住!我们凡夫总有某种程度的愚痴与迷惑    身见、疑、戒禁取,我们必须向上提升,超越这三种愚痴以入涅  流。从这点开始,有个斜坡能便捷地滑向涅  ,就像大石头沿着山坡滚下。

    如果你要熟识涅  、涅  流并修证涅  ,你就必须了解:断除欲贪和  恨之前,必须断除这三种迷惑和愚痴,而贪、  是更微细的结使。

    彻底断除这三种愚痴    自我中心(身见)、对确定生命目标犹疑不定(疑)、由来已久的习惯性迷信(戒禁取),就入涅  流。

    断除三结,对世界上每个人不但有价值,而且有功用,这三种愚痴是不受欢迎的,人只要成功地断除它们就成为圣人。在这之前他是个傻瓜,是迷惑的人,是低劣的凡夫,根本不是圣人,当断除了这低劣的层次就提升为圣人,接着一定会证得涅  ,它们的距离不会太遥远。

    当到达凡夫最高、最好的境界,除了朝向成为须陀洹的途径之外,没有其他途径了,即是进入涅  流,然後继续前进流入涅  ,而这就是断除三结,抵达涅  流。

    这种不去执取「自我」与迷惑的修行,即是如实照见一切是不值得执着的,因为了知一切都不值得执取,就能断除犹疑不定、盲目执取和自我中心等恶习。所以,此刻我们就得开始在最适合自己的层次内,作意「不执着」。如果你考试不及格,不必哭,决心再出发且尽己所能;如果你已通过考试,也不必得意忘形,你该明了这很平常,这样就意味着你已稍微了解「不执着」。

    当应考时,你应该忘记自己。好好注意!开始答题时,你应该忘记自己,忘记「我」将通过考试或考不及格。考试前,你可以预想如何按照计划进行以通过考试,但只要你一开始写,就必须忘记那一切,只有专注(定)分析问题找出答案,空掉通过或失败的「我」、「我所有」,心就会立刻轻快清净,快速记起、思考敏捷,所以专注(定)应考会得到好成绩。应考时,若应用「空心」或「不执着」的方法,你会得到好成绩。

    不知利用这技巧的人常会担忧失败,他们太紧张而无法回忆学过的内容,无法写出正确而有条理的答案,结果他们彻底失败。

    另一种人被「我是卓越的,我必定会通过」的想法冲昏了头,被这种执着冲昏头的学生也必定考不好,因为他缺乏「空心」。

    有「空心」的人,内心没有「我」、「我所有」介入,所以不会恐慌或过度自信,只有维持专注(定)    自然的力量,完全忘记「自我」而能顺利通过考试。就「不执着」、「空心」的成果而言,这是初步的、最基本的例子。

    现在愚蠢和迷惑的人一听到寺院讲堂提到「空」( sunnata )这个字, 就解释成「虚空」或「什麽都没有」,那是某些团体以唯物论的观点所作的错误诠释。佛陀所说的「空」是:我们执着为永久实体或「自我」的一切都不存在,虽然,每件事物都仍完整地存在着,如果我们执着,就苦;如果不执着,就不苦了。

    世间是「空」的,因为没有什麽可以被执取,我们必须以无执无着的心应对这「空」的世界。如果我们想要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