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醉枕香江 >

第427部分

醉枕香江-第427部分

小说: 醉枕香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科技馆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客人们陆续走进放映厅内部,呈扇形布局的大厅最前面是一块巨大的银幕,里面的工作人员还特别向众人介绍了这块银幕的大小,22米宽,16米高,是香港目前最大的一块银幕。
黄立成三人一行人坐下的时候,听到身后有人在小声议论。
“这个放映厅设计得有些不太合理啊,银幕这么大,观众的座位应该离远一些才对。”
“说不定是人家故意设计成这样的,你没注意到这边放映设备都和普通电影院不太一样吗?”
“这是放纪录片,不是放电影,内容不行,画面拍再好有什么用?”
“确实,林宥伦写小说、拍电影确实厉害,但纪录片要想拍好,需要更多文化底蕴,就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这一点。”
那几个人在后排座位上为这个问题争论了起来,前面陈然偏过头来,在黄立成耳边小声说:“老黄,你觉得这部纪录片靠谱吗?”
“先看看吧。”黄立成这个时候也不好做判断。
放映厅内灯光渐暗,画面开始在银幕上显现出来,从开场的水墨画动态特效字幕,就已经显出制作者的用心,而随着英语旁白的响起,一幅幅壮丽的自然风光展现在观众眼前,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些场景一一在银幕上展现。
黄立成紧盯着银幕,眉头下意识地皱了起来,他已经发现这部纪录片,确实和一般讲美食的纪录片不太一样,而坐在他身后的那几位,有人突然说了一句。
“这不是用一般摄像机拍出来的。”
经他这么一提醒,其他人这才发现到,银幕上做展现出来的画面不是一般的清晰,这样的画面已经和现实中用肉眼看到的相差无几,便是那些耗资上亿的大制作电影,也没有哪部能达到这样的画面水准。
邹闻怀、何贯昌也在第一时间发现了这个情况,两人已经就此事议论了起来。
“听说美国那边有一种iax技术,使用特殊的70毫米胶片拍摄,影像清晰度放在这种大屏银幕上效果十分惊人,只不过是成本太贵没有被普及应用……林先生拍这部纪录片,应该用的就是这样的技术,难怪他会给科技馆捐了这么一个放映厅,放在一般的影院或是电视上,还真展现不出这样的效果。”何贯昌咂咂嘴,他现在是真的被林宥伦这次的大手笔给折服了。
“这么说来,那4000万的制作成本都是有出处的了?”邹闻怀抱手看着大银幕,表情显得严肃。
相识这么多年,何贯昌又怎么会看不出邹闻怀心中的想法。
“你是不是在想,如果用iax技术来拍电影会是什么样的一个效果?”
邹闻怀转过头看着何贯昌,反问道:“你觉得林宥伦就没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他没有这样的想法,怎么可能花这么大的劲儿来拍这样一部纪录片,也许这项技术的商业运用还不成熟,但他已经在开始做准备,最终目的肯定是要将这种技术应用到商业电影上。”
“我觉得这是好事,林宥伦把这项技术完善成熟,然后我们也可以跟着受益。”
邹闻怀叹了一口气,“可这样一来,以后我们拍电影还是要被他继续牵着鼻子走。”
何贯昌无奈地耸耸肩,“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让当初我们一念之差,让他成了气候呢?”
“这一点我倒是不后悔,当初我们要是压着他,就会把他推向新艺城或是邵氏那边,这样你觉得嘉禾还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吗?”邹闻怀摇摇头,“我只是弄不明白,这些年他做的很多事情,给我的感觉都有些在赶时间,以他现在的位置,走得完全可以更从容一些,就像现在这部纪录片,你刚刚提到的iax技术,我觉得十年之内都很难得到推广运用,他现在就把它拿出来,是不是太着急了一些?”
何贯昌两手一趟,“所以我说他就像一个谜,其实我们从来就没有把他真正看懂过。”
邹闻怀、何贯昌这边已经由纪录片讨论到林宥伦身上,而另一边,黄立成、陈然的话题却还继续停留在纪录片里的内容上。
“这是滇省的迪庆,和我一个大院长大的朋友以前在这边的部队里呆过,回来的时候还给我带了一包上面说这种野生菌,不过是晒干的,感觉味道一般,新鲜的烤出来真有那么好吃吗?”陈然看着银幕皱眉说道。
“在香港的高档餐厅里能够卖到几百块一盘,你觉得呢?”黄立成倒并不怀疑纪录片里所说的事情,因为市场价格是最能直观表现一种东西价值的标尺,当然抛开运输成本,片中提到这种松茸的价格也是贵得惊人。
陈然点点头,然后提醒说:“那你可就要趁着这部纪录片还没有大范围播出的时候,赶紧给中央打个报告,提醒当地政府这东西的价格,让他们进行一些必要的宣传,不要让当地的百姓把这东西随便就给**卖了。”
陈然的出发点是好的,不过他把这件事想得太简单了。
“你没看纪录片里说吗?当地松茸产量太大,而且不易保存,在现在销售渠道不通畅的情况下,想卖上价格也不容易啊。”黄立成指出说。
“总应该想想办法,做得好了也是一项外贸创收啊。”陈然提了这么一句后,也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
银幕上的纪录片讲完了松茸这个内容,接着又讲到了浙省的冬笋、滇省大理北部山区的井盐以及鄂省的藕,但这些故事并不是单纯地讲述这些食材,而是通过踩松茸的少数民族少女卓玛、挖笋人老包、采盐腌制火腿的老黄以及挖藕人两兄弟,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来折射出不同地域中国人的真实生活状态。
半个多小时的纪录片结束后,大家都有些意犹未尽,只不过下一集要到明天才播放,不少人已经开始四处打听着下一场放映的门票要怎么才能搞到。
“我看还是等那小子把片子转成普通模式,然后我们要过来一口气看完好了,这样一集一集看太吊人胃口了。”陈然对于这部纪录片确实很感兴趣,尤其是像他这样接触过很多国内纪录片的人,《舌尖上的中国》给他的感觉完全是不一样的。
“你要想好啊,转换过的画面肯定没有现在这么好,看过这种高质量的画面影响,再去看那种低质量的影像,我担心你会接受不了。”刘达在旁边调侃了一句。
陈然撇撇嘴,“这部纪录片不是要在这里放映3个多月吗?不行我以后再找时间过来看好了。”
就在两人说话的时候,黄立成已经朝林宥伦那边走了过去。
“林先生,可以借一步说话吗?”
林宥伦点点头,对身边正在说话的几个人说了声抱歉,然后和黄立成走到一边。
“首先要恭喜林先生了,我觉得这部纪录片拍得十分成功!”
林宥伦耸耸肩,笑说:“黄社长过誉了,现在说这个话题还有些早,这部纪录片拍得成不成功,得等到海外播出之后才知道。”
黄立成点点头,抛开彼此的身份立场不谈,他一直很欣赏林宥伦身上这种务实的态度。
“那我也不和林先生绕弯子了,这次我来找你主要是两件事,一是确定这部纪录片什么时候能在国内上映;二是想向林先生打听一下,要像香港科技馆一样播放iax影片,是不是还需要专门从海外购置设备?”
“第一个问题我这边已经准备好了,等纪录片格式转换完成,随时都可以拿到大陆那边播出;至于第二个问题,iax技术是由加拿大的一家公司所持有,我现在正和他们进行合作,这件事我也正想找黄社长商量,我准备在首都那边也捐赠建造一座这样的iax放映厅,希望黄社长能帮我找到合适的接收单位。”
林宥伦一说出这个想法,黄立成立刻激动地要和他再握一次手。
“林先生有这样的想法,我代表大陆政府热烈欢迎,这件事我来安排,一定做到让林先生满意!”
林宥伦对这种场面话基本没什么感觉,当然黄立成表现得这么激动,他也要配合着做做样子。
“那就有劳黄社长了。”
送走黄立成,林宥伦刚转身,就看到邹闻怀和何贯昌朝他走了过来。
“邹先生,现在你该相信,之前我没有骗你了吧?”
“林生就不要取笑我了。”邹闻怀摆摆手,“我来其实就想请教林生一个问题,这种iax技术还需要多久能够实现在商业电影拍摄上的普及应用?”
“至少5、6年,甚至还要更长的时间。”林宥伦据实回答说。
“那林先生是不是已经开始在做准备了?”邹闻怀接着又问。
林宥伦不置可否地笑了笑,“邹先生不是已经知道答案了吗?”(未完待续。
 第666章 先抑后扬
放映厅里人都已经走得差不多了,托马斯这才走了过来。
“刚才林先生和邹先生在聊什么?”
“iax。”
“iax?”托马斯瞪大了眼睛,“难道邹先生也对iax感兴趣?”
“当然不是,他只是关心iax时代什么时候会到来,好提前做一些准备。”林宥伦耸耸肩。
“其实这个问题我也很想知道。”托马斯狡黠地冲林宥伦眨眨眼。
林宥伦很遗憾地看着托马斯:“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
托马斯手指着林宥伦,笑着摇摇头。
“对了,忘了恭喜林先生,这部纪录片拍得很棒,可以说是我看过的所有亚洲纪录片中最好的一部。”
“要是美国cbs、abc、nbc这些电视台的主管也这么认为就好了。”
林宥伦这么说,托马斯立刻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林先生放心,我在这几家电视台都有熟人,我一定会非常隆重地向他们推荐这部纪录片,我相信这部纪录片,可以更好的让美国人准确地认识普通中国人的生活。”
林宥伦点点头,并向托马斯表示了感谢。
送走托马斯之后,林宥伦这边迎来了三位很特殊的客人,他们分别是台湾中视、华视和台视的节目采购部的负责人。
“三位看了这一集之后应该也可以放心了,这部纪录片虽然讲的是大陆那边的事情,但绝对没有任何与政治有关的内容。通过台湾新闻局的审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台湾三大台的节目采购负责人一齐点头。在这之前他们确实有这样的担心。不过第一集看完之后,他们就发现之前的担心很多余。
“林先生,你知道纪录片的收视率一向很低,所以……”
华视的节目采购负责人才开口,林宥伦就抬手打断了他的话。
“三位放心,虽然这部纪录片我确实投了很多的钱来拍,但我并不准备用它来赚钱,所以价格方面我不会让你们为难。我只希望你们在买走播映权后能通过三大台的影响力,游说台湾新闻局通过对这部纪录片的审核。”
“林先生,现在的台海关系很复杂,这部纪录片能不能通过审核我们也没有把握,只能说尽力而为。”这种事情,三位负责人都不敢打包票。
“我倒是可以向三位保证,如果这部纪录片在台湾上映,收视率一定会给你们一个惊喜。”
——
《舌尖上的中国》从iax转换成普通格式后,率先在无线翡翠台开播,第一集收视率不到8%。一下子香港媒体全都炸锅了。
如果这部纪录片是放在亚视播出,8%的收视率已经算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但是放在节目平均收视率一直保持在24%以上的无线来说,《舌尖上的中国》的收视率可以说是扑到了家。
《神话破灭,林宥伦首次投资纪录片遭惨败!》、《重金打造纪录片成笑柄!》……诸如此类的新闻标题第二天就出现在了香港的大小报纸。
媒体都已经习惯了看到林宥伦成功,好不容易遇到他失败一次,自然要大张旗鼓地宣扬一番。
可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收视率公布之后的第二天,从《明报》这边传出消息,《舌尖上的中国》为庆祝收视率告捷,要专门举办一个新闻答谢会,这一举动让香港所有的媒体全都傻眼了。
答谢会当天,台下座无虚席,很多没有被安排到座位的记者只能挤在前面的过道和两旁的走道上。来这么多人当然不是为了捧场,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来看热闹的。
答谢会准点开始,蔡阑和查传椆一左一右陪着林宥伦步入会场,靠近门口的记者立刻将镜头对准了三人,闪光灯咔咔闪个不停。
三人上台就坐的时候,台下还起了一阵嗡嗡的议论声,还是在主持人的提醒下,现场这才安静了下来。
主持人先是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的情况,才一宣布媒体提问开始,台下记者便把手都举了起来。
上百只手这样举着,场面蔚为壮观。
“林先生,你现在为《舌尖上的中国》召开新闻答谢会,难道你对8%的收视率就已经感到满意了吗?”第一个拿到话筒的记者站起来就很不客气地问道。
林宥伦坐在台上,饶有兴趣地看着那位提问的记者:“我你觉得这个成绩很差?”
“据我所知,无线电视台的平均收视率是……”
“24%对吧?”林宥伦打断了那个记者的发言,“这个数据不需要你再来提醒我,这两天香港很多报纸上都在不断地强调这一点,我只想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