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百年功罪 >

第7部分

百年功罪-第7部分

小说: 百年功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独立宣言”,读者若有兴趣,不妨试着仿作几篇,比方广东﹑福建﹑山东﹑浙江……看毛病究竟出在哪里。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可用“充分的理由”,论证“美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信﹖咱们从印第安人的牙齿开始说起!
他们的民族英雄
1909年10月26日,日本枢密院议长伊藤博文公爵抵达中国哈尔滨火车站,准备与沙俄财政大臣密商国是。刚步出站台,一位身著西装、头戴鸭舌帽的青年男子,突然从欢迎人群中冲进警戒线,趁众多沙俄卫士来不及反应,朝满面春风点头微笑的伊藤博文连开三枪。一枪中胸,一枪中肋,一枪中腹。接着又击中日本总领事川上,秘书馆森,铁道总裁田中。伊藤倒地,十时许死于伤势过重。
行刺者是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五个月以后,在旅顺被处决,年仅三十二岁。他在法庭上大义凛然宣称:〃我是为了具有四千年历史的祖国和两千万同胞,一举处决蹂躏朝鲜主权、扰乱东洋和平的奸贼。正因如此,我的目的是正大光明的。我是作为一个国家的人民,尽了自己应尽的义务?他还曾作诗:〃丈夫处其世兮,其志大矣。时造英雄兮,英雄造时。雄视天下兮,何日成业。东风渐寒兮,壮士义烈。愤慨一去兮,必成目的。鼠窃伊藤兮,岂肯比命。岂度至此兮,事势固然。同胞同胞兮,速成大业。万岁万岁兮,大韩独立。万岁万岁兮,大韩同胞。〃
侵略元凶也是民族英雄
那是一个国际间风云变幻,各国国内政体动摇振荡,酝育着无数突渐分合、崩溃重建,英雄辈出的时代。就在安重根行刑前夕,二十七岁的革命党人汪精卫在北京谋炸清摄政王载沣,事泄被捕,判处终身监禁。他在狱中所作〃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绝句,不胫而走,同文天祥的《正气歌》、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秋瑾女士的〃秋风秋雨愁煞人〃一样,成为千古绝唱。1914年6 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波斯尼亚〃成员普林西波等人在萨拉热窝刺杀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直接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普林西波不会作诗,但同样誉为〃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志士载入史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朝鲜曾拍摄一部历史故事片《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近年,韩国也拍摄电视连续剧《安重根》,还邀中国影星出演女主角。在韩都汉城中心,有一个专门纪念安重根的南山公园。朝、韩虽因意识形态对立,但对于安重根这样的烈士,却同声称赞评价甚高,就因为他是民族英雄。民族英雄是超越党派之争的,有时还超越国度。民国初年,中国曾流行文明戏《安重根》,周恩来在南开读书的时候,就帮助过直隶女师的学生们排演这部新剧。中国与朝韩都是日本侵略的受害国,当年的反日斗士理所当然受到人们尊敬。反过来,安重根所击毙伊藤博文〃,则因其身为日本侵略中朝的元凶,被定义为一个骄横跋扈、嚣张狂妄、甚至愚顽刚愎的人物形象。
然而,伊藤博文也是一位民族英雄,而且是一位份量、影响和功勋远远超过安重根的民族英雄。只不过,他是日本的民族英雄,是〃他们的〃民族英雄。
伊藤博文出身贫寒。其父林十藏为贫困所迫作人养子,改姓伊藤,又因外出作工亦无法养家糊口,七岁的伊藤博文只好随母寄居外祖父家。他的青年时代,西方列强以武力威胁强行捅开了日本闭关的国门,〃培里叩关〃和〃黑船来航〃事件,使日本同中国一样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他投身救国运动,成为尊王攘夷派的一名志士,积极倡导维新。他熟习汉学,曾到英国学习海军,并以政府使节团副使的身份随团考察欧美十二国,学贯东西。在明治三杰〃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相继去世之后,他跃升为维新派的第一号重要人物。1885年,他成为日本第一位内阁首相,前后四次拜相,累计在位时间几为日本历代首相之最(战后佐藤荣作打破其记录,多了三个月)。他还三次担任另一要职:枢密院议长,主持制订日本第一部宪法。伊藤博文推行欧化,将西方工业文明引进日本,极大地增强了国力,逐步以与列强签订的平等新约取代不平等旧约,废除治外法权,并迅速跻身为列强之一。在使日本摆脱落后屈辱、成为亚洲第一强国的明治维新运动中,伊藤博文当居功臣之首,被尊为日本的现代化之父。另一方面,他在首相任上,发动甲午战争,出兵朝鲜,吞并台湾,向中国索取大量赔款,对中朝两国而言,又是一大侵略者。所以中国史书的评价是:明治维新的元勋,侵略中朝的元凶。
一个侵略他国的元凶,怎么会是民族英雄呢?从感情上,实在不好接受,却是事实。历史上,民族英雄往往同时又是一个侵略者,大英雄往往就是大侵略者。当然,成功的英雄不会说自己是侵略者,他会用一个好听得多的词来代替:征服者。成吉思汗西征,灭四十国,是不是侵略?当然是。网上曾经流传过一篇文章,认为成吉思汗不应该算民族英雄,而是一个残暴的侵略者。这篇文章是一位经济学家写的。在他的观念中,英雄是不能残暴的,侵略者更不能同时冠以英雄的头衔。他提出的问题很有意义,但他的观念却无法解释所见的史实。他的论著被迫删改,内心非常矛盾乃至痛苦,只好写成专文放到网上来讨论。显然,这样的讨论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与天地同辉的侵略者
长期以来,甚至可以说〃自古以来〃,我们受到的教育便是如此。英雄必然是〃好〃的,侵略者必然是〃坏〃的,所谓〃清自清,浊自浊〃,非此即彼,泾渭分明。即使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从人性的角度看问题,好人有坏的一面,坏人也有好的一面;英雄也可能有某些缺点,侵略者个人品德也可能不错,能这样看问题已实属不易,但在评价一个人的主要〃业绩〃上,仍走不出好坏分明思维模式,即不可能同时又〃好〃又〃坏〃。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有两座纪念碑。一座是麦哲伦纪念碑,建于1866年;一座是拉布拉布纪念碑,建于1933年。麦哲伦被公认是人类第一位环球航行的航海家,他的名字应该与第一位太空人加加林、第一位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并列于世界史册。加加林是苏联(俄罗斯)的民族英雄,阿姆斯特朗是美国的民族英雄。麦哲伦呢?他是葡萄牙人,环球航行却是在放弃了葡萄牙国籍之后,为西班牙国王效劳。但几乎全体葡萄牙人都认为他属于葡萄牙,是葡萄牙的民族英雄。其实,这几位的名字早已超越国界,他们属于全人类,应该是人类的英雄。严格地说,麦哲伦并未亲身完成环球航行的壮举,他在马克坦岛死于与当地酋长拉布拉布的战斗之中。拉布拉布纪念碑的铜像,塑造了这位上身赤裸的土著英雄手持蛮刀、长杵,奋起保卫其领地的英姿,颇有〃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气概。麦哲伦是不是拉布拉布亲手砍死,不得而知;意义则十分明显:反击侵略者。
两座意义截然相反的纪念碑,耸立在同一个小岛上。两个你死我活的对手的名字,成了当地的主要地名:马克坦·麦哲伦〃的误读,岛上的主要市镇是拉布拉布市,还有一个供游人凭吊的麦哲伦海滩,这位伟大的航海家的殒身之地。最有意思的,是一个双面碑亭,正反两面镌刻着以完全不同的〃立场〃撰写、记载同一事件的两篇碑文:
正面:公元1521年4月27日,拉布拉布率部众在此击溃西班牙侵略者,毙其统帅斐迪南。
麦哲伦。菲律宾人抵抗欧洲人入侵,拉布拉布为首举义者,特此纪念。
背面:公元1521年4月27日,斐迪南。麦哲伦与马克坦岛酋长拉布拉布所部激战,重伤身亡于此。是年5 月1日,胡安。塞巴斯蒂安。埃尔卡诺率领麦哲伦船队的维多利亚号航离宿雾,翌年9月6日归抵巴拉米达的圣罗卡港,完成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
(以上两篇碑文,诗人流沙河在他的散文《双面碑》中,已作妙趣横生的翻译。我没有去过菲律宾,亦未见原碑文。本文所引系根据其译作改写,以合一般读者的阅读习惯。有兴趣者可找流作欣赏。)
抵抗入侵之敌的是民族英雄,侵略者同样是民族英雄,甚至是一位伟大得多的民族英雄。除了当地人,大概知道拉布拉布的人是不多的。而即使是与马克坦岛一桥相连的宿雾,麦哲伦的名字都仿若神祗。国外游客至此,看到那幅拉布拉布手挥蛮刀砍向麦哲伦的〃历史画卷〃,恐怕都难免心情复杂。这位注定将以其不朽之名命名地球上一道海峡、南天上两团星云,〃与天地同辉〃的探险家,竟如此窝囊地死于一个小部落头领的刀下么?另一方面,一个酋长,不管他可能多么愚昧、不开化,对人类文明的传播和进程、对地球的是方是圆是长是扁毫无兴趣,他奋起保卫自己的家园不受外来人侵犯总是对的,无可指责。不能因为你有先进的航海技术,首先知道地球是圆的,你就有权要求我臣服。否则,英国人发动的鸦片战争也就是〃先进打落后〃,天经地义了。
不同阵营的民族英雄
凡是为本民族作出过贡献与牺牲的人,都可以称之为民族英雄。贡献突出、牺牲壮烈者,为世人所景仰、纪念,则扬名于世,垂名于史。如果以直接对历史的影响而论,按照我们一般所说的民族英雄的定义,大体上分为这样几类:
一,统一诸部或诸国,建立强大的王朝
如秦始皇、松赞干布(吐蕃)、耶律阿保机(契丹)、完颜阿骨打(女真)、成吉思汗(蒙古)、努尔哈赤(满洲)、默罕穆德(阿拉伯)。
二,大肆扩张,征服其他弱小民族、国家
如成吉思汗、多尔衮、康熙、彼得大帝、拿破仑。
三,奋力抵抗外敌,收复失地,为国捐躯,节操气壮山河
如岳飞、文天祥、陆秀夫、袁崇焕、史可法、郑成功。
四,摆脱异族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如华盛顿、玻利瓦尔、孙中山、潘佩珠、胡志明、苏加诺、甘地、尼赫鲁。
五,改革创新,励精图治以振兴民族,大辐提升本国的国际地位
如伊藤博文、彼得大帝、维多利亚女王。
世界现存约一千多个民族,历史上出现过的民族更不计其数,土地资源却十分有限。为了争取尽可能大的生存空间,相互间免不了摩擦、竞争、冲突乃至战争。这么多民族,往往还杂居于一国,或分居于多国,矛盾则更加难免。争取本民族的最大利益这没错,但如果要别的民族付出代价,道理就有些含混了。中国人往往都是各为其主〃,亦即各自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说话、行事,如此一说下去,世界便不可能有什么公理道义,于是强权即公理。所以我主张,讨论历史问题,不妨有时站在另一个角度去观察、思考,以避免偏狭的结论。我们看到,所谓民族英雄,往往成双成对(对应而非对等)地出现。有统一诸部的英雄,就有谋求独立的英雄;有扩张领土的英雄,就有抵抗侵略的英雄。有秦始皇,就有荆轲;有金兀术,就有岳飞;有忽必烈、伯颜,就有文天祥、陆秀夫;有努尔哈赤、多尔衮,就有袁崇焕、史可法;有伊藤博文,就有邓世昌、安重根;有拿破仑,就有苏沃诺夫、威灵顿;有麦哲伦,就有拉布拉布;有达扬,就有阿拉法特。
秦始皇横扫六合,灭周及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国王朝,融华夏诸族于一炉,形成最初的汉民族。他当然是民族英雄,还是大英雄。没有秦始皇,也就没有今天意义上的中国,没有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所谓〃融华夏诸族于一炉〃,听起来不错,颇具〃进步的历史意义〃,实施起来却并不那么美妙,必然弄到焚书坑儒的地步才成。什么叫〃统一〃?就是夷灭民族文化差异,度量、车轨、礼法、风俗崇尚、政治制度,……都要以秦国为标准。比方统一文字,就是不许再使用楚国字、韩国字、燕国字、齐国字、越国字,只准通用秦国字:篆书。汉民族的形成固然是件了不起的大事,楚族、越族、齐族、晋族的消亡,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除了〃千百万人头落地〃,还包括文化的代价。我就认为,楚文化与齐鲁文化都远远优于秦文化。
面临秦国的纵横中原、大举入侵,各国也不乏奋起反抗、救国救亡的民族英雄。屈原力图挽救楚国,壮志未酬,投江而死。荆轲受燕太子丹重托,只身入秦,谋刺秦王于大殿之上,虽不得逞,其壮烈不下于安重根、汪精卫。张良为复国以石狙击秦王不中,投身反秦大军,成为汉朝开国名相。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率楚军击溃秦军主力,实现“亡秦必楚”的民族梦想。这些英雄人物,在史家司马迁的笔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