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悠悠南北朝:纵横十六国 >

第19部分

悠悠南北朝:纵横十六国-第19部分

小说: 悠悠南北朝:纵横十六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战的锤炼,智勇兼备,很受慕容皝的喜爱,他在前燕的地位也逐渐提高。

阳骛则是平州大族,父亲一辈就在慕容廆手下做校尉。阳骛年少时便好学多识,气质非凡。慕容廆在位时是安邦阶段,他献了许多强国之计,很有效果。到了慕容皝时代,前燕进入拓疆阶段,他随军征讨,运筹帷幄之中,深受慕容皝信任。总体而言,也是一个全才。

石虎死后的诸子之乱,在前燕国内引发的反响很大。慕容霸等人上书,极力主张乘此机会进取中原,慕容俊考虑到父亲新丧,十分犹豫。

慕容霸急得不得了,从驻守的地方跑到国都龙城,对慕容俊说:“难以得到但容易失去的东西,就是时机啊。万一石氏衰而复兴,或者有利形势被别的英雄占据,以此为称霸的资本,那我们岂不是亏大了,更不要说还将有无穷的后患!”

(这个慕容霸,对于时机的敏锐判断,在十六国中真是一绝,将来他的反反复复,每次总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以成功者的姿态出现在其对手的面前。不过这时的他还很年轻,还只能充当配角而已。)

慕容俊说:“我军若要讨伐中原,要么经过安乐(今北京顺义一带),要么经过卢龙。邺城那边虽然乱了,但安乐一带仍然由赵国的将领邓恒把守着,兵精粮足,难以攻打;卢龙则山险路狭。假若敌人据守高地,断我退路,我军将首尾难顾,如之奈何?”

慕容霸把握满满地说:“邓恒虽还效忠石赵,但手下将士却各自思家,大军若能兵临城下,他们自然就会土崩瓦解。请让我为前锋,带一支兵马,从徒河直驱令支,出其不意,赵兵必会震惊。他们要是素质强一点也就是闭门死守,要是弱一点可能就直接弃城逃窜了,哪里可能有反抗的能力,然后殿下再以大军稳步推进,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慕容俊还迟迟不能下决心,继而向谋臣封弈请教。封弈答道:“用兵之道,敌人强大时利用智取,敌人弱小时则凭借实力。所以大国吞并小国,如同狼食猪豚,治世更替乱世,好比日光消融残雪。石虎如此残暴,尸骨未寒而子孙争立,上下离心。中原大地生灵涂炭,百姓们都翘首以待振新。大王如举兵南进,先取蓟城,再指邺都,抚恤人民,哪个能不扶老带幼的迎接您呢?而赵军则将闻风丧胆,不可能为害。”

折冲将军慕舆根在旁边接着说:“良机不可以错失啊。自武宣王(慕容廆,其谥为武宣)以来,我们燕国招贤养民,务农练兵(慕容皝在位时,就下令减免重税,废罢苑囿,将土地和耕牛分授无地贫民。若干措施使辽东一带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就是为了这一天。如今还有什么顾虑,难道老天不想让中原平定,无心让大王取天下吗?”

慕容俊听罢,笑而从计。他以弟弟慕容恪为辅国将军,慕容评为辅弼将军,阳骛为辅义将军,慕容霸为前锋都督、建锋将军(前面三位又称“三辅”,第四位虽然年轻,其实更厉害,最强的几位都在列了),挑选精兵二十余万,屯兵在南部边境线上,伺机而动;又派使者到凉州,约请张重华共同攻伐后赵。

中原的形势继续向利于前燕的方向发展,冉闵一称帝,慕容俊认为时机业已成熟,他以慕容霸统帅东路军,慕舆于统领西路军,自己亲率中路军,慕容恪为前锋,分三路发动南侵。

原来后赵领地的守卫兵将们早被内乱搞得心灰意冷,没有什么斗志了。“急先锋”慕容霸的军队进至三陉(今河北滦县一带),安乐守将邓恒烧仓弃城,逃到蓟城与幽州刺史王午共守。慕容霸军中的都督孙泳带兵冲入安乐,扑灭大火,燕军得到了大量兵粮,这下可赚得海了。

慕容霸与慕容俊合兵一处,继续进逼蓟城,王午看看还是守不住,就留了个部将,与邓恒继续南撤到鲁口(今河北饶阳)。燕军没费多大劲,就攻陷了蓟城这个幽州要地。不久,慕容俊把都城迁到蓟城,中原士大夫们大概从慕容俊身上重新看到了希望,相继前往归顺,慕容俊以极小的损失换得了中原争霸中的有利位置。

邺城和襄国之间的魏赵大战可没有因为“黄雀”前燕的介入而中断。冉闵还是把石祗当作自己唯一的军事对手,当时冉魏的士兵总数竟达三十多万,超过了后赵全盛之时,可见冉闵穷兵之极。他在击退了后赵大将石琨的进击之后,亲自率领步骑兵十万围攻襄国。石祗在城内支持了一百多天,实在是扛不住了,只得放弃帝号,改称赵王,派人向慕容俊和姚弋仲乞求援兵。

慕容俊和姚弋仲分别派遣悦绾、姚襄救援石祗,另外石琨也领兵声援襄国。冉闵派部将分头阻挡援军的到来,均告失败。

冉闵不甘受挫,打算亲自出击。部将王泰劝阻说:“如今救援襄国的各路大军云集,假若出战,必然会腹背受敌,不如坚守以待其变。何况陛下亲临战场,万一失机,大事去矣。”

冉闵想听从他的谏言,身边的一个道士法饶却出来搭话:“陛下围攻襄国多日,未得尺寸之功;如今贼寇又至,再回避不战,怎么能号令将士呢!”

冉闵属于正宗莽将,经他一激,那里会再细想?他捋起衣袖大声说:“我战心已决,敢再沮丧军心者斩!”

冉闵率领军队倾巢出动,姚襄、悦绾和石琨的援军三路夹攻,石祗又冲击冉闵的身后,魏军大败,所属胡汉官员及将士被歼殆尽。冉闵仅带着十几个骑兵逃回邺城。

冉闵后悔不听王泰的劝阻,迁怒于法饶,肢解了法饶父子。战争的胜败导致不自量力的主角开始颠倒,石祗乘胜派部将刘显率军七万攻打邺城,反过来要消灭冉魏。冉闵忙召王泰进宫商议对策。这王泰也是个不识大体的主,因为前次意见没有得到采纳,居然托病不见皇帝。冉闵要亲自上门慰问,他又说自己病重无法接待。冉闵恼羞成怒,发下恨言:“王泰这家伙给脸不要脸,我难道还真得靠你么?哼,看我先退胡兵,再斩王泰!”说着便率领邺城全部军队出战,大破刘显,一直追击到阳平(今河北馆陶),斩首三万多级。

刘显丧胆,秘密派人请降,卖主求荣,表示愿意替冉闵杀掉石祗,冉闵这才撤兵回到邺城。冉闵不忘兑现诺言,给王泰安了个有意叛逃的罪名,下令将其处死,灭掉三族。(冉闵虽是汉人,残暴程度却丝毫不逊于胡人。后赵统治时期特别后期是十六国时十分黑暗的时期,冉闵在石氏手下侍奉多年,沾染了太多胡气。如果说杀尽胡人的可怕口号是出于民族报复的话,那么这里仅以个人好恶而胡乱杀人,则算是他本人性格上的缺陷了。)

冉魏永兴二年(公元351年)四月,刘显果然杀死石祗及其手下的重要官员,把首级送往邺城。对石祗切齿痛恨的冉闵,当街一把火焚烧了石祗的首级,算是通告天下,后赵到此彻底玩完。然而,让冉闵死也想不到的是,他本人的末日也随之临近了。


十七、慕容恪摆连环马阵

冉闵虽然灭掉了后赵,但没有马上占领襄国。朝三暮四的刘显得了冉闵给他的大将军、冀州牧的封号,或许感觉荣华富贵来得太轻松,很快就调转枪头,回来攻打邺城。在打仗这一点上刘显并没什么长进,再次被冉闵击败,刘显退兵后,干脆就在襄国做起了皇帝。

到了第二年(公元352年)正月,冉闵得到刘显攻打常山(今河北正定)的消息,留下太子冉智镇守邺城,自己亲率八千精锐骑兵救援常山,一举击败刘显,并尾随追击到襄国。刘显部将曹伏驹开城门迎入冉闵,刘显及其部下数百人被杀。冉闵焚毁了襄国的宫室,把百姓迁回邺城。

乱军中唯有石祗的兄弟石琨带着一家妻小逃往东晋,本想谋条生路,但东晋与羯人胡人之仇不共戴天,给他来了个落井下石,石琨在建康城中被斩首,后赵宗室全部灭绝,而司马氏的后代也借此自我安慰一把,算给祖宗报过仇了。

(东晋政治之腐败不下于南宋,但对外却是同仇敌忾,主张与北方议和的在当时几乎没有市场,权臣们确立地位的手段也多是通过对外的战争,这比之南宋的或战或和,举棋不定的态度,确要高明许多,南朝统治维持了近两个半世纪,与这种政策的影响关系很大。)

冉闵取得襄国,从而占据了冀州南部,但他四面树敌,连年征讨,渐失人心,叛离冉魏的城池越来越多。

燕王慕容俊在蓟城扎稳脚跟后,继续挥师南下,冀州北部诸城先后落入鲜卑人的手中,冉闵派来的幽州刺史刘准率部归降,还有胡人对鲜卑慕容仰慕不已,羌人的一支——丁零部的翟鼠也率部投奔前燕。慕容恪军队对百姓的秋毫不犯在这乱世之中的确让人耳目一新,慕容氏的威名顿时响彻大河南北,自以为大势已定的冉闵也开始重新认识这个“不期而至”的敌人了。

这一年的四月,刚消灭刘显的冉闵势头正盛,领军在常山一带耀武扬威,离鲜卑人刚刚占领的中山城已经很近。慕容俊派慕容恪率前燕军进攻冉闵,冉闵决计借着东风,把前燕也给一块搞定。

冉闵手下的大将军董闰与车骑将军张温觉得敌众我寡,都劝道:“鲜卑人连战连胜,势头强劲,一时难以抵挡;我军还是先避其锐气,待其倦怠,再全军挺进,一举击破,可以取得大捷。”

冉闵把嘴一撇,怒道:“我靠着手中这支军队就能荡平幽州,将慕容俊斩首。要是现在碰上一个小小的慕容恪就避让,天下人还不把我看轻,我还怎么做中原皇帝?”随即挥师迎敌。

两军在廉台(今河北无极)遭遇,双方主帅展开了斗智斗勇的精彩一幕。魏军的主要成员是中原汉人,以步兵为主,适合丛林山地作战,而燕军则多由鲜卑人组成,以骑兵为主,擅长在平地上作战。冉闵将士兵安置在树林一带,以限制燕军骑兵的冲击,慕容恪的参军高开马上指出对手的用意,深有同感的慕容恪以轻骑引诱魏军出击,把他们引到平地上,以利骑兵作战。冉闵也是个颇通战法之人,魏军在人数上比燕军处于劣势,他决定将计就计,采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率军跟随燕军来到平地上。双方连续交战十次,燕军都不能取胜,冉闵颇为得意。

慕容恪果然不是等闲之辈,他在仔细观察了魏军的战术后,终于看出了对方取胜的“奥秘”,即“合兵一处,死战破敌”。

他把燕军分为三部,对将领们说:“敌人以少对多,必然死战,现在我把优势兵力集中到中军,由我率领前去迎敌,等到交战之后,你们就率领左右军从两旁侧击,必能获胜!”

他专门挑选五千名善射的鲜卑骑兵,将马匹用铁锁连接,排成方阵,意在从三面对对手的步兵进行包围,让魏兵死战也冲不破燕军。

冉闵的坐骑是一匹名叫“朱龙”的宝马,可以日行千里。开战后,他左手操双刃矛,右手持钩戟,勇不可挡,连斩燕兵三百馀人。

这时燕军大部骑兵杀到,冉闵抬头望见敌军的中军大旗,便领兵直扑过去,不料两旁又出现了燕军,三军夹击,万箭齐发,魏军被铁锁相连的连环马阵重重围困,想要死战都不可能,于是大败。冉闵浴血奋战,拼死突围,单骑向东跑出二十多里,胯下朱龙马忽然累死,终于被燕兵俘获。

(这场燕魏大战是一次典型的战阵起主要作用的战例,慕容恪不愧是军事天才,他的连环马阵富于创意,且在实战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连环马阵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这不仅体现在战阵学上(金兀术曾借鉴它设计了拐子马,后来的评书演义里更是常常出现连环马的身影),也体现在战略战术思想上(即围而歼之的思想)。)

冉闵被解送到蓟城。慕容俊斥责他说:“你不过是个奴仆庸才,怎么能妄自称帝?”

冉闵反驳说:“当今天下大乱,你们这些夷狄禽兽,尚且自称帝号,何况我这样的中原英雄,为什么不能称帝呢?”

慕容俊大怒,下令将冉闵鞭打三百下,押到龙城处斩,短命的冉魏立国仅三年,就灭亡了。


十八、三分天下

主持中原大局的冉闵被杀,没有人再能阻挡慕容氏的南下步伐。刚刚依附冉魏两年的各城守将都向前燕称臣,国都邺城中,冉闵出征时留下的年幼的太子冉智和辅佐大将蒋干等若干冉魏大臣还在负隅顽抗。燕将慕容评的大军包围了邺城,城内弹尽粮绝,百姓相食,最惨的要数后赵时候留下来的一些宫女,这些人有幸没有死于石氏后宫的荒淫,也没有死于赵灭魏兴的朝代更替,到这时却因为实在没什么大用,竟被杀掉吃得差不多了。

身为汉人的蒋干无计可施,派人向驻守在寿春的东晋将领谢尚求救,谢尚派大将戴施以传国玉玺为条件,与蒋干联合抗燕。

这支由汉人组成的联军完全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