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医内科学(七版) >

第108部分

中医内科学(七版)-第108部分

小说: 中医内科学(七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症:除上述两膝,两踝及两手腕,指关节肿大、变形、疼痛,不能自由活动外,两髋关节亦强直僵化,固定成一种位置(大腿与躯干呈120。,不能屈伸),两肩、肘关节亦僵化,不能活动,故来诊时需人背抬。有间断发热,身体畏冷,心中烦热,食欲不振,时有恶心,大便每日l—2次,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脉象弦数。经我院放射科x线拍片,仍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辨证:地下环境寒湿,久处其地,而风寒湿之邪侵袭致痹。寒湿最易伤肾,肾虚不能御邪,寒湿乘袭深侵,肾主骨,寒邪入骨,久久留舍,骨失所养,则可致骨质变形,节挛筋缩,肢体不能屈伸,脚肿如脱,温温欲吐,而呈现馗羸之状。脉证合参,诊为虺痹。目前虽
有标热之象,但实质仍为寒。
   治法:补肾祛寒,散风活络。
   处方:补肾祛寒治尴汤加减。
    制附片10克  骨碎补12克  桂枝10克  炙虎骨6.25克(另煎兑入)  赤白芍各10克
 麻黄6克  知母10克  防风12克  威灵仙12克  白术10克  炙山甲10克  生姜10克
 甘草6克  水煎服,6剂。
   药后诸症均减轻,仍守上方又加伸筋草30克,虎骨改为12克,嘱町常服。
   至1972年3月10日来诊时,已能自己行走,不用拄杖。两手腕及指关节虽仍有变形,但可用力活动,手按之亦无疼痛,膝关节尚有肿胀,子上方加黄芪30克。3月17日已能骑
自行车上街,仍守上方。
   1972年5月3日来诊时,食欲很好,踝关节虽外观尚变形,但均不影响活动。用粉剂常服。仅腕背、踝部有时发胀,偶有轻痛,腕.指,先后共诊22次,服药110多剂,病情已稳定
    制附片45克  骨碎补54克  川断60克  桂枝36克  炙虎骨60克  赤白芍各60克知母36克  防风45克  苍白术各30克  威灵仙120克  麻黄36克  细辛12克  松节45克  伸筋草120克  炙山甲36克  地龙45克  皂角刺2l克  泽泻30克  共研细末,每服3克,每日2次,温黄酒送服。
1973年1月27日宋诊,膝肿消退,关节明显变小,仍守上方,加归尾36克,焦神曲30片姜黄30克,红花36克,改川断为90克,为细末服:1973年5月29日,四肢功能明显好转,可以自由蹲下,站立1小时多也不觉疲累,能
骑自行车上街跑几十华里。脉亦较前和缓有力,舌苔正常。惟左腕及踝关节,尚有轻痛。仍予原方以资巩固。
   1975年夏天追访:已全天上班工作年余,腕、指,左膝关节外形虽未全复正常,但能活动,能工作,无痛苦。
   '焦树德.诊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体会.中医杂志.1982;23(1):16—19)
'文献摘要'
《素问?长刺节论》: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病在肌肤,肌肤尽名曰肌痹……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医宗必读?痹》:“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脏者,养正为先。冶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
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町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
《类证治裁?痹证》:  “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张氏医通?臂痛》:  “臂痛者,有六道经络,各加引经药乃验……臂蠕之前廉痛者属阳
明,升麻、白芷、干姜为引药;后廉属太阳,藁本,羌活;外廉属少阳,柴胡,连翘;内廉属厥阴,柴胡、当归;内前廉属太阴,升麻、白芷、葱白;内后廉属少阴,细辛、当归”。
   《张氏医通?腿痛》:  “腿痛亦属六经,前廉为阳明,白芷、升麻、干葛为引药;后廉太阳,羌活,防风;外廉少阳,柴胡、羌活;内廉厥阴,青皮、吴茱萸;内前廉太阴,苍术、
白芍;内后廉少阴,独活、泽泻”。
   《医宗金鉴?痿痹辨似》:  “痿痹之证,今人多为一病,以其相类也。然痿病两足痿软不痛,痹病通身肢节疼痛。但观古人治痿,皆不用风药,则可知痿多虚,痹多实,而所因有另g
第二节  痉证
 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古亦称为“痉证”。
    《内经》对痉证有较多论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灵枢?经筋》也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素问?骨空论》又说:“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素间?气厥论》载有“柔痉”之病名,由“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痉”。《金匮要略》在继承《内经》理论的基础上,明确了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并认为表证过汗,风寒误下,疮家误汗以及产后血虚,汗出中风等误治、失治也可以致痉,其有关伤亡津液而致痉的认识,不仅是对《内经》理论的发挥,同时也丰富了对内伤致痉的认识。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痉候》描述痉证的症状为“口噤不开,背强而直,如发痼状”。朱丹溪《医学明理?痉门论》指出:  “方书皆谓感受风湿而致,多用风药,予细详之,恐仍未备,当作气血内虚,外物干之所致。”认为痉证也可由于气血亏虚所致?,切不可作风治而专用“风药”。张景岳《景岳全书。痉证》说:“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抽挛僵仆者,皆是此证。如中风之有此者,必以年力衰残,阴之败也;产妇之有此者,必以去血过多,冲任竭也;疮家之有此者,必以血随脓出,营气涸也……凡此之类,总属阴虚之证。”强凋阴虚精血亏损致痉。
   清代,随着温病学说的发展,对痉证的认识日趋完善。华岫云在们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按语中,首先阐述了痉证和肝脏的关系,他认为:  “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倘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瘛疯痉厥矣”。清?吴鞠通则进一步将痉证概括为虚、实、寒、热四大纲领,他在《温病条辨?痉有寒热虚实四大纲论》中说:  “六淫致病,实证也;产后亡血,病久致痉,风家误下,温病误汗,疮家发汗者,虚痉也。风寒、风湿致痉者,寒证也;风温、风热、风暑、燥火致痉者,热痉也。”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了气虚血瘀可以致痉。
   中医学里尚有“瘛疯”一证,瘛,即抽搐。清?张璐《张氏医通?瘛疯》说:  “瘛者,筋脉拘急也;疯者,筋脉弛纵也,俗谓之抽。”吴鞠通《温病条辨?痉病瘛疯总论》中又说:“痉者,强直之渭,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瘛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搦,古人所谓瘛也。”可见瘛疯既可为痉证的症状之一,也可单独出现而为病。
   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热性惊厥以及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性脑病、脑脓肿、脑寄生虫病、脑血管疾病等出现痉证表现,符合本病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痉证的病因病机,归纳起来,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由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壅阻经络,气血不畅,或热盛动风而致痉。内伤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亢阳化风而致痉,或阴虚血少,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而致痉。
   一、病因
  ?外感风、寒,湿邪,壅阻脉络,以致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失养,拘挛抽搐而成痉;外感温热之邪,或寒邪郁而化热,邪热消灼津液,筋脉失于濡养;或热病邪人营血,引动肝风,扰乱神明,而发为痉证。
   2.久病过劳
    久病不愈,气血耗伤,气虚血行不畅,瘀血内阻,血虚则不能濡养筋脉;久病脏腑功能失调,或脾虚不化水湿,或肝火灼伤津液,或肺气不宣,蒸灼肺津等,皆能产生痰浊,痰浊阻滞经脉,筋脉失养而致痉。先天禀赋不足,操劳过度,情志不畅,久之致肝肾阴虚,阴不
制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亢阳化风而致痉。
 3.误治或失治
 误用或过用汗,吐,下法,如表证过汗及产后失血,风寒误下,疮家误汗等,导致阴精耗散;汗证,血证、体虚等病证失治,伤精损液,导致津伤液脱,亡血失精,筋脉失养,均可致痉证发生。
二、病机
    痉证病在筋脉,属肝所主,筋脉有约束联系和保护骨节肌肉的作用,其依赖肝血的濡养而保持刚柔相兼之性。如阴血不足,肝失濡养,筋脉刚劲太过,失却柔和之性,则发为痉证。如《景岳全书?痉证》说:“痉之为病,……其病在筋脉,筋脉拘急,所以反张。”病变脏腑除肝之外,尚与心、脾、胃、肾等脏腑密切相关。如热陷心包,逆乱神明,或脾失健运,痰浊阻滞,或胃热腑实,阴津耗伤,或肾精不足,阴血亏虚等,均与痉证发生有关。
   痉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两方面,虚为脏腑虚损,阴阳,气血,津液不足,实者为邪气盛。外感风,寒,湿,热致痉者,病理性质以实为主。内伤久病、误治失治所致者病理性质以虚为主。邪气往往伤正,常呈虚实夹杂。如热盛伤津,经脉失养,瘀血痰浊,阻滞经脉,则多为正虚邪实,虚实夹杂证。
   痉证的病理变化主要在于阴虚血少,筋脉失养。外感因风,寒、湿邪壅阻经络,气血不运,阴血不得濡养筋脉;或热盛伤津,阴血污乏,筋脉失于濡养。内伤由亡血、过汗,误治失治,或久病伤正,导致阴亏血少,筋脉失养,发为痉证。故《医学原理?痉门》认为痉证
“虽有数因不同,其于津亏血少,无以滋荣经脉则一
   本证预后由于病因不同,差异甚大。一般而言命,或后遗头痛、呆滞,痼证诸疾。
危重者多,如救治不当,可以危及生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多突然起病,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其证候特征。部分危重病人可有神昏谵语等意识障碍。发病前多有外感或内伤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1.痉证与痼证
 痼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的疾病,其大发作的特点为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声,大多发作片刻即自行苏醒,醒后如常人。鉴别要点是:痼证多为突然发病,其抽搐、痉挛症状发作片刻可自行缓解,既往有类似发病史;痉证的抽搐、痉挛发作多呈持续性,不经治疗难以自行恢复,痉证多有发热、头痛等伴
发症状。
 2.痉证与厥证
 厥证是由于阴阳失调,种病证。厥证以四肢逆冷,
  3.痉证与中风
 中风以突然昏仆,点。痉证以项背强急,
 4.痉证与颤证
气机逆乱,以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五项背强硬,四肢抽搐等表现为其鉴别要点。不省人事,或不经昏仆,而表现为以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为主要特四肢抽搐,无偏瘫症状为临床特点。
    颤证是一种慢性疾病过程,以头颈,手足不自主颤动、振摇为主要症状,手足颤抖动作幅度小,频率较快,多呈持续性,无发热、神昏等症状。痉证肢体抽搐幅度大,抽搐多呈持续性,有时伴短阵性间歇,手足屈伸牵引,弛纵交替,部分病人可有发热,两目上视,神昏
等症状,再结合病史分析,二者不难鉴别。
 5.痉证与破伤风
 破伤风古称“金疮痉”,现属外科疾病范畴。痉,临床表现为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笑面容,逐渐延及四肢或全身,病前有金疮破伤
三、相关检查
因金疮破伤,伤口不洁,感受风毒之邪致发痉多始于头面部,肌肉痉挛,口噤,苦伤口不洁病史,可与痉证鉴别。
    痉证项背强急较甚者多与西医学中的脑膜刺激征相似。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是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害的临床表现,见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和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膜炎、脑炎、高热惊厥、肝昏迷、尿毒症以及脑寄生虫病。临证应根据不同疾病进行相关的检查,如感染性疾病可行血常规,细菌学检查,以明确感染的性质。进行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及肝肾功能等检查,有助于一般内科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和脑脊液检
中医内科学
有助于明确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变部位与病变性质'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与内伤
   在临床辨证中,首先要根据痉证的特征,确定病人是属于外感致痉,还是内伤致痉。外感致痉多有恶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