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018-本草备要 >

第10部分

018-本草备要-第10部分

小说: 018-本草备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寇宗 曰∶虚寒泻痢,及初起者忌用。苏颂,着《本草图科》)。 
似柳根,外黑里红。取上截,炒黑用。梢皮行血。得发良。恶麦冬。 

草部
蒲黄
内容:生滑行血,炒涩止血 
甘平。厥阴(心包、肝)血分药。生用性滑,行血消瘀,通经脉,利小便,祛心、腹、 
膀胱寒、热(同五灵脂,治心腹血气痛,名失笑散)。 
疗扑打损伤,疮疖诸肿(一妇舌胀满口,以蒲黄频掺,比晓乃愈。宋度宗舌胀满口,御 
医用蒲黄、干姜末等分,搽之愈。时珍曰∶观此则蒲黄之凉血、活血可知矣。盖舌为心苗, 
心包相火。乃其臣使,得干姜,是阴阳相济也)。 
炒黑性涩,止一切血,崩带泄精。 
香蒲,花中蕊屑,汤成入药。 

草部
卷柏
内容:生用破血,炙用止血 
生用辛平,破血通经,治症瘕淋结。炙用辛温,止血,治肠风脱肛。 
生石上,拳挛如鸡足,俗呼万年松。凡使盐水煮半日,井水煮半日,焙用。 

草部

内容:泻,破血 
辛寒,有小毒。蚀恶肉,排脓血,杀疥虫,除热痹,破症瘕(《内经》同乌贼骨。治妇 
人血枯)。 
根如莱菔,皮黄肉白,叶长微阔,折之有汁,结实如豆,一颗三粒。甘草为使。 

草部
庵子
内容:泻,行水,散血 
苦辛微寒(《别录》微温)。入肝经血分。行水散血,散中有补。 
治阳痿经涩,腰、膝、骨节重痛,产后血气作痛,闪锉折伤(扑打方多用之)。能制蛇 
(见之则烂)。 
叶似菊而薄,茎似艾而粗。薏苡为使。 

草部
郁金
内容:宣,行气解郁,泻,泄血破瘀 
辛苦气寒。纯阳之品,其性轻扬上行,入心及包络,兼入肺经。凉心热,散肝郁,下气 
破血(行滞气,亦不损正气。破瘀血,亦能生新血)。 
治吐衄尿血,妇人经脉逆行(经不下行,上为吐衄诸症。用郁金末,加韭汁、姜汁、童 
便服,其血自清。痰中带血者,加竹沥),血气诸痛,产后败血攻心,癫狂失心(癫多喜笑, 
尚知畏惧,证属不足;狂多忿怒,人莫能制,证属有余。此病多因惊忧、瘀血塞于心窍所致 
。郁金七两,白矾三两,米糊丸服,名白金丸。郁金入心散恶血,明矾化顽痰故也),痘毒 
入心(郁金一两,甘草二钱半,煮干焙研末,冰片五分,每用一钱,加猪血五、七滴,新汲 
水下。治斑痘始有白泡,忽搐入腹,紫黑无脓),下蛊毒(同升麻服,不吐则下)。 
出川广,体锐圆如蝉肚,外黄内赤,色鲜微香,味苦带甘者真(市人多以姜黄伪之)。 

草部
姜黄
内容:泻,破血,行气 
苦辛(《本草》大寒。藏器、《大明》曰热)色黄,入脾兼入肝经。理血中之气,下气破 
血,除风消肿,功力烈于郁金。 
治气胀血积,产后败血攻心,通月经,疗扑损。片子者能入手臂,治风寒湿痹(血虚臂 
痛者勿用。时珍曰∶入臂治痛,其兼理血中之气可知)。 
出川广(陈藏器曰∶郁金苦寒色赤,姜黄辛温色黄)术味苦色青,三物不同,所用各别。 
《经疏》曰∶姜黄主治,介乎三棱、郁金之间。时珍曰∶姜黄、郁金、莪术、形状不同, 
大略相近。但郁金入心,专治血;姜黄入脾,兼治血中之气;术入肝,治气中之血,稍为不 
同。今时以扁如干姜者,为片子姜黄。圆如蝉腹者,为蝉肚郁金,并可染色,术形虽似郁金, 
而色不黄也)。 

草部
蓬莪术
内容:泻,破血,行气,消积 
辛苦气温。入肝经血分。破气中之血(能通肝经聚血),消瘀通经,开胃化食,解毒止 
痛。 
治心腹诸痛,冷气吐酸,奔豚 癖(酒、醋磨服。 ,音贤,小腹积。 癖多见于男子 
,症瘕多见于妇人。莪术香烈,行气通窍,同三棱用,治积聚诸气良。按∶五积,心积曰伏 
梁,起脐上至心下;肝积曰肥气,在左胁;肺积曰息贲,在右胁;脾积曰痞气,在胃脘右侧 
;肾积曰奔豚,在小腹上至心下。治之不宜专用下药,恐损真气,宜于破血行气药中,加补 
脾胃药。气旺方能磨积,正旺则邪自消也。经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哀其大半而止,过 
者死。东垣五积方,用三棱、莪术,皆兼人参赞助成功。按治积诸药,神曲、麦芽化谷食, 
莱菔化面食, 砂、阿魏、山查化肉食,紫苏化鱼、蟹毒,葛花、枳 消酒积,麝香消酒积 
、果积,芫花、牵牛、大戟行水饮,三棱、莪术、鳖甲消症瘕,木香、槟榔行气滞,礞石、 
蛤粉功痰积,巴豆攻冷积,大黄、芒硝攻热积,雄黄、腻粉攻涎积,虻虫、水蛭攻血积)。 
虽为泄剂,亦能益气(王好古曰∶故治气短不能接续。大小七香丸、积香丸、诸汤散中多用 
之)。 
根如生姜,莪生根下,似卵不齐,坚硬难捣。灰火煨透,乘热捣之(入气分),或醋磨 
酒磨,或煮熟用(入血分)。 

草部
荆三棱
内容:泻,行气,破血,消积 
苦平。色白属金(皮黑肉白),入肺金血分,破血中之气(亦通肝经聚血),兼入脾经。 
散一切血瘀、气结,疮硬食停,老块坚积(乃坚者削之。从血药则治血,从气药则治气。须 
辅以健脾补气药良。昔有人患症瘕死,遗言开腹取之,得病块如石。文理五色,削成刀柄。 
因砍三棱,柄消成水,乃知此药可疗症瘕),消肿止痛,通乳堕胎。功近香附而力峻,虚者 
慎用。 
色黄体重,若鲫鱼而小者良。醋浸、炒,或面裹、煨。 

草部
白茅根
内容:泻火,补中,止血,止哕 
甘寒。入手少阴(心),足太阴、阳明(脾胃)。补中益气,除伏热,消瘀血,利小便, 
解酒毒。 
治吐、衄诸血(心肝火旺,逼血上行,则吐血;肺火盛,则衄血。茅根甘和血,寒凉血 
,引火下降,故治之。扑损瘀血,捣汁服。名茅花汤。亦治鼻衄产淋),血闭寒热(血瘀则 
闭,闭则寒热作矣),淋沥崩中(血热则崩),伤寒哕逆(即呃逆。《说文》曰∶哕,气牾也。 
东垣作干呕之甚者,未是),肺热喘急,内热烦渴,黄胆水肿(清火行水。时珍曰∶良药也, 
世人以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剂,伤冲和之气,乌足知此哉)。 
茅针,溃痈疖(酒煮服。一针溃一孔,二针溃二孔),口疮之神药。角蒿。 

草部
芦根
内容:泻热,止呕 
甘益胃,寒降火。 
治呕哕反胃(胃热火升,则呕逆,食不下。《金匮》方∶芦根煎服),消渴客热,伤寒内 
热,止小便数(肺为水之上源,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始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肾为水脏, 
而主二便,三经有热。则小便数,甚至不能少忍,火性急速故也。芦中空,故入心肺,清上 
焦热,热解则肺之气化行,而小便复其常道矣)。能解鱼、蟹、河豚毒。 
取迸水肥浓者,去须、节用。 

草部
苎根
内容:泻热,散瘀 
甘寒而滑。补阴破瘀,解热润燥。 
治天行热疾,大渴大狂,胎动下血,诸淋血淋,捣贴赤游丹毒,痈疽发背,金疮折伤( 
止血易痂),鸡鱼骨哽(捣如龙眼。鸡骨,鸡汤下,鱼骨,鱼汤下)。汁能化血为水。 
苎皮与产妇作枕,止血运;安腹上,止产后腹痛(散瘀之功)沤苎汁,疗消渴。 

草部
蔷薇根
内容:泻湿热 
苦涩而冷。入胃、大肠经。除风热、湿热,生肌杀虫。 
治泄痢消渴,牙痛口糜(煎汁含漱),遗尿好眠,痈疽疮癣。 
花有黄、白、红、紫数色,以黄心、白色、粉红者入药。 
子,名营实,酸温。主治略同(《千金》曰∶蔷薇根,角蒿,口疮之神药。角蒿所在多 
有,开淡红紫花,角微弯,长二寸许,辛苦有小毒。治恶疮有虫,及口齿疮)。 

草部
芭蕉根
内容:泻热 
味甘大寒。治天行热狂,烦闷消渴,产后血胀(并捣汁服),涂痈肿结热(为末,油调 
敷。霜后者佳)。 

草部
大黄
内容:大泻血分湿热,下有形积滞 
大苦大寒。入足太阴(脾),手足阳明、厥阴(大肠、胃、心包、肝)血分。其性浮而 
不沉,其用走而不守。若酒浸,亦能引至高之分(仲景太阳门调胃承气汤,大黄注曰酒浸; 
阳明门大承气汤,大黄注曰酒洗;少阳阳明小承气汤,大黄不用酒制,皆有分别。东垣曰∶ 
邪气在上,非酒不至。若用生者,则遗至高之邪热。病愈后,或目赤、喉痹、头痛、膈上热 
疾生也)。用以荡涤肠胃,下燥结而除瘀热。 
治伤寒时疾,发热谵语(大肠有燥粪,故谵语,宜下之。谵,音占),温热瘴疟,下痢 
赤白,腹痛里急,黄胆水肿,症瘕积聚(积久成形谓之积,属阴;聚散无常谓之聚,属阳。 
积多是血或食或痰,聚多是气),留饮宿食,心腹痞满,二便不通(皆土郁,夺之),吐血衄 
血,血闭血枯,损伤积血,一切实热,血中伏火。行水除痰,蚀脓消肿,能推陈致新。然伤 
元气而耗阴血(下多亡阴),若病在气分,胃虚、血弱人禁用(病在气分而用之,是为诛伐 
无过。东垣曰∶能推陈致新,如定祸乱以致太平,所以有将军之号。时珍曰∶仲景泻心汤, 
治心气不足吐衄血者,用大黄。黄连、黄芩,乃泻心包、肝、脾、胃四经血中之伏火也。又 
治心下痞满按之软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亦泻脾胃之湿热,非泻心也。病发于阴,而反 
下之,则痞满。乃寒伤营血,邪结上焦,胃之上脘当心,故曰泻心。经曰∶太阴所至,为痞 
满。又曰∶浊气在上,则生 胀是已。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则结胸。乃热邪陷入血分,亦 
在上脘,故大陷胸汤、丸皆用大黄,亦泻脾胃血分之邪,而降其浊气也。若结胸在气分,只 
用小陷胸汤;痞满在气分,只用半夏泻心汤。或问心气不足而吐衄,何以不补心而反泻心? 
丹溪曰∶少阴不足,亢阳无辅,致阴血妄行,故用大黄泻其亢甚之火。又心本不足,肝、肺 
各受火邪而病作,故用黄芩救肺、黄连救肝。肺者阴之主,肝者心之母,血之合也,肺、肝 
火退,则血归经而自安矣。寇宗 曰∶以苦泄其热,就以苦补其心,盖一举而两得之。李士 
材曰∶古人用大黄治虚劳吐衄,意甚深微。盖浊阴不降,则清阳不生,瘀血不去,则新血不 
生也)。 
川产锦纹者良。有酒浸、酒蒸、生、熟之不同。生用更峻。黄芩为使(欲取通利者,不 
得骤进谷食,大黄得谷食,便不能通利耳。《夷坚志》∶汤,火伤者,捣生大黄,醋调敷, 
止痛无瘢)。 

草部
黄芩
内容:泻火,除湿 
苦入心,寒胜热。泻中焦实火,除脾家湿热。 
治 痢腹痛(便血曰 ,寒痛忌用。凡腹痛有寒热、虚实、食积,瘀血、痰湿之不同。 
寒宜温,热宜清,虚宜补,实宜下,食宜消导,瘀血宜行散,痰湿宜化痰利湿。痛时手 
不可按者为实痛,按之痛止者为虚痛),寒热往来(邪在少阳),黄胆五淋,血闭(实热在血 
分)气逆,痈疽疮疡,及诸失血。消痰(丹溪以黄芩降痰,假其降火也。按痰因火动,当先 
降火)利水,解渴安胎(胎孕宜清热凉血,血不妄行则胎安),养阴退阳,补膀胱水。 
酒炒则上行,泻肺火,利胸中气(肺主气,热伤气,泻热所以保肺)。治上焦之风热、 
湿热(丹溪曰∶黄芩上、中二焦药),火嗽喉腥(五臭,肺为腥),目赤肿痛。过服损胃。血 
虚、寒中者禁用(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痢,得浓朴、黄连止腹痛,得桑皮泻肺火,得白 
术安胎之圣药。时珍曰∶仲景治少阳证小柴胡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黄芩汤,少阳证下后心 
满泻心汤,并用之。盖黄连苦寒,入心泻热,除脾家湿热,使胃火不流入肺,不致刑金,即 
所以保肺也。肺虚不宜者,苦寒伤土,损其母也。少阳证虽在半表半里,而心膈痞满,实兼 
心、肺上焦之邪。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又兼脾、胃中焦之证,故用黄芩以治手,足少阳 
相火,黄芩亦少阳药也。杨士瀛曰∶柴胡退热,不及黄芩。时珍曰∶柴胡乃苦以发之,散火 
之标也;黄芩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东垣治肺热,身如火燎,烦燥引饮。而昼盛者,宜 
一味黄芩汤,以泻肺经气分之火,黄芩一两煎服。《本事方》用治崩中、暴下)。 
黄明者良。中虚名枯芩,即片芩,泻肺火,清肌表之热。内实名条芩,即子芩,泻大肠 
火,补膀胱水。上行酒炒。泻肝,胆火,猪胆汁炒。山茱萸、龙骨为使。畏丹皮、丹砂。 

草部
黄连
内容:泻火,燥湿 
大苦大寒。入心泻火(王海藏曰∶泻心,实泻脾也。实则泻其子),镇肝凉血(凡治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