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蚜 >

第20部分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蚜-第20部分

小说: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专制政治与儒家的古代传统之间,终于达成了某种妥协。严格的君主专制政体会是残暴的,而严格的儒家传统却是过于理想化的。而根据董仲舒的意见,既估计到君主专制对和平的贡献,也保存了古代传统的理想与文明。政治与思想之间残酷斗争的危险,从此大大降低了。

    董仲舒,广川人也[广川:在今河北枣强县。]。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久次:以在董仲舒门下的年限长短为序。],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制曰:朕获承至尊休德[休德:美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宁[不皇:无暇。皇,通“遑”。],永惟万事之统[永惟:久思。],犹惧有阙。故广延四方之豪俊,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修絜博习之士,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今子大夫然为举首[然:原意为衣冠楚楚的样子,引申为俨然。],朕甚嘉之。子大夫其精心致思,朕垂听而问焉。

    盖闻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乐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当虞氏之乐莫盛于韶,于周莫盛于勺[韶:古代乐曲名,孔子曾闻韶,见史记孔子世家。勺:诗经篇名。]。圣王已没,钟鼓管弦之声未衰,而大道微缺,陵夷至乎桀纣之行[陵夷:渐渐衰败。],王道大坏矣。夫五百年之间,守文之君,当涂之士,欲则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众,然犹不能反,日以仆灭,至后王而后止,岂其所持操或悖缪而失其统与?固天降命不可复反,必推之于大衰而后息与?乌乎!凡所为屑屑,夙兴夜寐,务法上古者,又将无补与?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其号,未烛厥理[未烛厥理: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饬而膏露降,百谷登,德润四海,泽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灵,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

    仲舒对曰: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至而有效者也。诗曰“夙夜匪解[夙夜匪解:见诗经大雅篇。解,通“懈”。意谓朝夕不敢懈怠。]”,书云“茂哉茂哉[茂哉茂哉:意谓努力啊。茂,勉励。]!”皆强勉之谓也。

    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王者未作乐之时,乃用先五之乐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颂之乐不成,故王者功成作乐,乐其德也。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臧于骨髓[臧:此处意为深入。]。故王道虽微缺,而管弦之声未衰也。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然而乐颂遗风犹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齐而闻韶也。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而政乱国危者甚众,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灭也。夫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诗人美之而作,上天祐之,为生贤佐[为生贤佐:指宣王有仲山甫等贤相。],后世称诵,至今不绝。此夙夜不解行善之所致也。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故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悖谬失其统也。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书曰“白鱼入于王舟,有火复于王屋,流为乌[“白鱼入于王舟”至此:亦见史记周本纪。]”,此盖受命之符也。周公曰“复哉复哉”,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皆积善累德之效也。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贱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而娇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臣闻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或夭或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生,故不齐也。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故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桀纣行暴则民鄙夭。未上之化下,下之从上,犹泥之在钧[钧:造陶用的器皿。],唯甄者之所为,犹金之在镕,唯冶者之所铸。“绥之斯俫,动之斯和[绥之斯俫,动之斯和:见论语子张篇。绥,安抚。俫,通“来”。]”,此之谓也。

    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先是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灾[长陵:汉高祖陵墓。],仲舒居家推说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见,嫉之,窃其书而奏焉。上召视诸儒,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

    延伸阅读

    “汤武受命”的争议

    辕固生,西汉时齐地人,是西汉博士,后为清河王太傅。辕固生治今文诗,传齐诗,是西汉诗四派之一。齐地以诗而显贵者,都出自辕固生门下。辕固生濒临的窘境,与董仲舒因推论“灾异之变”获罪一事十分近似。这暗示着在古典传统与现实政治的夹缝之中,儒家的命运很可能相当坎坷: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第26章 酷吏张汤() 
(东汉)班固

    导读

    本文选自汉书卷五九张汤传。

    刘邦集团入关中时,内部政治尚无章法。此后刘邦采行秦朝制度,也是顺理成章。楚汉之争毁灭了政治复古的理想,刘邦最后在内战中胜出,秦朝关中地区的官僚制度传统功不可没。内战中兴起的西汉王朝沿袭了秦王朝的许多政治制度,史称“汉承秦制”,官僚制度就是一例。

    古代的历史作者往往依据春秋的典范撰述历史,注重对人、事的评述,相形之下却忽视了对制度的探究。今人了解西汉的政治制度,往往要依靠相关人物传记的启发。

    史记酷吏传收录的“酷吏”,并非特指生性残酷的官吏,更多是指谙习法律条文并严格执行的官吏。秦汉法律相当严酷,官吏受督责必须毫不通融地执行,是为“酷”。“酷”与其说是描述官吏的性格倾向,不如说是暗示西汉政治制度的特征。

    “酷吏”在西汉政治史上扮演着相当活跃的角色,他们兢兢业业地工作,致力于镇压一切与帝国政治相悖的异端。在“酷吏”的打击下,贵族、宗室俯首听命;朝臣、将领恪尽职守;富商贡献了财产;农民缴纳赋税、徭役。帝国因此得以大规模地对外远征,开疆拓土。

    但是最理想的官僚也不足以克服帝国政治所费不赀的制度缺陷。赋税、徭役使大批纳税农民破产,他们或者托庇于豪强的保护之下,或者沦为流民。依附民和流民都与帝国政治脱离了联系,甚至成为帝国的颠覆者,盛极一时的帝国因此逐渐瓦解。

    张汤,杜陵人也。父为长安丞,出,汤为儿守舍。还,鼠盗肉,父怨,笞汤。汤掘熏得鼠及余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鞫论报,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劾鼠掠治:举发罪状,拷打。传爰书:把犯人的口供记录下来。传,录写。讯鞫:审问。论报:判处。具狱:定案。磔堂下:在厅前将老鼠剁成碎块。]。父见之,视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书狱:学习狱律知识。]。父死后,汤为长安吏。周阳侯为诸卿时,尝系长安,汤倾身事之。及出为侯,大与汤交,遍见贵人。汤给事内史,为宁成掾[给事内史:在首都行政长官属下任职。给事,任职。宁成:人名。掾:下属,属吏。],以汤为无害,言大府,调茂陵尉,治方中[茂陵:汉武帝的陵墓。治方中:主管土方工程。]。

    武安侯为丞相,征汤为史[史:丞相府的文秘人员。],荐补侍御史。治陈皇后巫蛊狱,深竟党与[陈皇后:小名阿娇,汉武帝皇后,后失宠。巫蛊:使巫者祈祷鬼神以害人。陈皇后为争宠为之。深竟党与:穷根究底的追查党羽。],上以为能,迁太中大夫。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拘守职之吏[“务在深文”至此:意谓一味地严格遵照法律条文,以约束各个在职官吏。]。已而禹至少府,汤为廷尉,两人交欢,兄事禹。禹志在奉公孤立,而汤舞知以御人[舞知:动脑筋,耍弄聪明。御人:驾驭,控制。]。始为小吏,干没[干没:说法不一。集解作“随势沉浮也”解。今人钱钟书同意作“陆沉”解,即埋没。],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之属交私。及列九卿,收接天下名士大夫,己心内虽不合,然阳浮道与之[阳浮道与之:假装和他们是同道。阳,通“佯”。]。

    是时,上方乡文学,汤决大狱,欲傅古义[乡文学:至尊儒。乡,通“向”,倾慕。决大狱,欲傅古义:审理大案时,要引用古代经典条文。],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平亭疑法[廷尉史:廷尉手下的文秘人员。平亭疑法:评断疑难案件。]。奏谳疑,必奏先为上分别其原,上所是,受而著谳法廷尉挈令,扬主之明[“奏谳疑”至此:意谓有疑难问题进呈皇帝,必定为皇帝写明原委。皇帝允许的事,就记录下来作为成法,颂扬皇帝的圣明。]。奏事即谴,汤摧谢,乡上意所便,必引正监掾史贤者[“奏事即谴”至此:意谓上报的事情如果受到了皇帝的谴责,张汤必定转到皇帝一边(把过错揽到自己身上),称赞手下属吏的贤明。],曰:“固为臣议,如上责臣,臣弗用,愚抵此。”罪常释。间即奏事,上善之,曰:“臣非知为此奏,乃监、掾、史某所为。”其欲荐吏,扬人之善解人之过如此。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予监吏深刻者;即上意所欲释,予监吏轻平者[“所治即上意所欲罪”至此:意谓所审理的案子如果是皇帝想严办的,就派严酷的僚属去办理;如果是皇帝要释放的,就派宽和的属僚去审理。]。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诋;即下户羸弱,时口言“虽文致法,上裁察[“所治即豪”至此:意谓如果是豪门贵族,就罗列各种名义将其重判;若是贫困下户,有时口头为之分解,虽然也提出意见,但请皇帝裁决。]”。于是往往释汤所言。汤至于大吏,内行修,交通宾客饮食,于故人子弟为吏及贫昆弟,调护之尤厚,其造请诸公[造请诸公:登门拜访各位名公高官。],不避寒暑。是以汤虽文深意忌不专平[文深:执法严格。意忌:用意刻毒。不专平:不专于持平。],然得此声誉。而深刻吏多为爪牙用者,依于文学之士。丞相弘数称其美。

    及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狱,皆穷根本。严助、伍被[严助:本姓庄,后避明帝(刘庄)讳,称严助。与淮南王刘安交往,后淮南王反,受牵连,被杀。伍被:淮南王的谋臣。],上欲释之,汤争曰:“伍被本造反谋,而助亲幸出入禁闼腹心之臣,乃交私诸侯,如此弗诛,后不可治。”上可论之。其治狱所巧排大臣自以为功,多此类。繇是益尊任,迁御史大夫。

    汤为御史大夫七岁[御史大夫:位同副宰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