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单穴治病选萃 主编:吕景山(全 >

第46部分

单穴治病选萃 主编:吕景山(全-第46部分

小说: 单穴治病选萃 主编:吕景山(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0.哑门
  【取法】正坐,头稍前倾,于头后正中线入发际0。5寸之凹陷中取穴,约当第二颈椎棘突上缘取之。
  【主治】⑴失语 ⑵癫痫 ⑶项、背痠痛
  【机理】哑门督脉穴,又是督脉、阳维脉的交会穴,入系舌本,又与舌根相应,故有通经络、开神窍之功,为治疗失语的常用效穴。督脉入络脑,脑为元神之府,心主神志,督脉其分支联系于心,其经穴哑门又位邻脑部,故可治疗神志病,如癫痫等。
  【刺灸法】斜刺
  【治疗经验】
  ◎赵建琪:针灸治疗失语,古今医籍颇多记载,但其疗效如何?何者易治?何者难治?则少有述及。笔者曾刺哑门治先天性聋哑,获著效者甚少,既使有效也难以持久。其治功能性失语(如癔病性失语)则每治必验。始悟先天性聋哑者,多属器质性病变,目前尚无法医治,耳既不聪又怎能学语。功能性失语则原本能语,仅属一时性舌本经气痹阻使然,故治之每获立效。
  操作:患者俯卧略低头位,针尖向下颌方向缓慢进针,又可捻转,边进针边观察患者面部反应,针刺不可过深,应以接近延髓又不刺入延髓为度。针刺时,病人可出现触电感向四肢放散。
  典型病例:张xx,女,29岁。1986年9月3日就诊。患者平素即急躁易怒,因与丈夫口角后夜间抑郁而卧,翌晨舌本强硬,不能语言,且不能出声和哭泣,就近求医未效。查咽喉未见异常,舌苔白腻,脉弦数。取穴哑门,刺入5分时患者无反应,针入6、7分时患者猛然大吼一声,四座皆惊,立即出针。嘱再吼之,果然又连吼数声,家属大喜,但仅能说1、2字。次日如法治之,已可说简单语句,连针4天言语恢复正常。
  ◎孙六合:失语以声音嘶哑,不能出声为特征,笔者认为只要掌握好哑门穴的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对很多原因引起的失语取之均有显著疗效。
  操作:取哑门穴时,头微低,颈部肌肉放松,从第2颈椎上缘中点朝下颌方向刺入1…2。5寸,患者全身发颤时即出针。
  典型病例:李XX,女,26岁。因恼怒生气,失语2月余,1978年6月邀余诊治。患者神志呆滞,精神不振,表情淡漠,脉弦数。乃刺哑门2。5寸左右,患者全身发颤,突然高呼一声,其病顿然痊愈。
  注意事项及禁忌:针刺深度要视患者体质情况而定。一般身体强壮、新得之病,深刺哑门穴至全身发颤效果较好,患者若体质较差、病程日久,哑门穴当浅刺,配以强壮穴位,托里达邪,耐心治疗,才获佳效。哑门穴内上为枕骨大孔,深层为小脑延髓池,粗心刺入可危及生命,故当小心。
  ◎盛广域:哑门针刺产后感染性脑病失语症、癫痫有效。
  操作:让病人坐在扶手椅上,头稍前倾,用28号2。5寸毫针,于第2颈椎棘突上凹陷处刺向舌根方向。刺入将近1寸左右时不可捻转提插,徐徐将针刺入,待刺入1。5寸时病人感到沉胀、继而出现沿脊柱方向的麻胀感或触电感,立即将针退出。(一般2寸左右)
  典型病例:张xx,女,30岁。产后持续发热伴失语、二便失禁18天。神经科诊断为感染性脑病。予各种抗生素治疗不效,请针灸科会诊。现症嗜卧,肢软无力,神清,面萎黄少泽,身热不欲盖被,无畏寒。有遗便现象,舌红苔薄黄,脉细数。右瞳孔大于左瞳孔。取哑门予上法治疗,针第1次后即出声,继针3次而愈。
  按语:此证属产后气血亏虚,邪入化热,风热阻于气道引起的暴因喑,治宜祛风清热、通窍利咽。哑门是督脉、阳维脉交会穴,督脉主人一身之阳,阳维主人一身之表,故哑门穴本身可以解表清热通络,又本穴与舌根相对应,故治上症失语骤效。
  邢x,男,2岁半。经常癫痫大发作半年余,最多每日发作2…3次,最少每天发作1次,经本院神经科诊治效果不明显。予针刺哑门穴,第7次后发作明显减少,治疗30次已10天未发,共治疗69次而愈,随访1年未发。
  ◎吴经伟:应用深刺此穴的方法治疗项背痛、后头痛(枕神经痛)、颈椎病、暴喑、癫痫、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偏瘫、全瘫、全身性银屑病等疗效殊佳。
  操作:向上唇方向进针,穿过皮肤、皮下组织、项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持针手感到阻力明显减小时,针尖即已到达脊髓外之硬脊膜,进针深度2寸左右。此时针体切忌捻转!用雀啄术轻轻点刺行针,引触电样麻击感向头、项、脊背或四肢等病所放射1…5次后起针。隔日或隔数日施治1次。
  典型病例:
  史xx,男,27岁。1957年6月6日就诊。患者因受寒致项、背部痠、痛、沉、胀感已3年。颈椎X摄片无异常发现。诊断:项背部风湿性肌肉纤维组织炎。曾内服中药百余服、红外透热等治疗无效。经深刺哑门穴(电麻感至项背)隔日1次,共3次治愈。2年后随访病未复发。
  注意事项:深刺此穴用以刺激脊髓,治疗局部及全身性多种病症疗效虽好,但危险性亦较大。为避免损仿神经根、脊髓和延髓,应特别注意以下5点:①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严格按照要求体位坐稳,头及身体不可晃动;施术后卧床休息片刻。②针尖不可斜向上方刺入,以免伤及延髓。③针尖不可左右偏斜,以免刺伤神经根。④针尖抵达硬脊膜有触电感时,应立即停止进针,只用雀啄术轻刺激行针,千万不可捻转针体,也不留针。⑤对年老、体弱、饥饿者,婴幼儿及狂躁型精神病等不能配合治疗者,不宜采用深刺此穴的方法。
  11.风府
  【取法】正坐,头微前倾,于头后正中线上,入后际1寸处。
  【主治】⑴后头痛 ⑵失语 ⑶上眼睑无力症(目闭不开)
  【机理】风府督脉穴,又是足太阳、督脉、阳维脉之交会穴。《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其少腹直上者……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奇经八脉考》曰:“其脉……入系舌本”。又足太阳经脉起于目内眦,其经筋分支为目上纲,又有分支别入结于舌本。其经脉循行过后头部。又督脉总督一身诸阳,而手足三阳经均与目相连。根据经脉所过,主治可及之理论,风府可治后头痛、失语、上眼睑无力症。
  【刺灸法】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l寸。
  【治疗经验】
  ◎王耀斌:应用风府穴治疗后头痛、失音一般1…2次可愈。本穴向下斜刺可抵颈椎棘突约2。5寸深,切忌直刺或向上斜刺超过1寸深,否则会刺伤延髓。
  操作:用26号3寸毫针,沿风府穴斜下刺入约2。5寸深直抵颈椎棘突为止,得气后,拇、食指捻转针柄用泻法,约1分钟停止运针,留针10…30分钟。
  典型病例:范xx,男,45岁。1974年7月8日就诊。自述后头痛已一年多,时发时止,时轻时重,近两个月频繁,中午及傍晚尤甚,针风府行针1分钟后症状减轻,留针15分钟疼痛消失。
  史xx,女,34岁。1976年8月10日就诊。因吵架后哭笑不止,遂入睡,醒后神志清楚,不能说话,伴有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夜不能寐,饮食递减。诊断:癔病性失语。用中西药治疗无效故前来就诊。经喉科检查未发现异常。针风府,留针2分钟后该患者哭泣不止,说话如常。
  按语:此病系肝郁气滞,结于咽喉所致,针风府为前病后取,以疏泄郁结。
  ◎李绰成:目闭刺风府,乃笔者临床偶然发现,刺针入内,捻动针体数下,其目闭立睁而愈。
  操作:取正坐位,微俯首,用28号1。5寸毫针,直刺入1寸许以快速捻转平补平泻法,局部有胀感。
  典型病例:杨xx,女,54岁。于1959年10月8日就诊。患者上眼睑无力目闭不开10余日,素有关节疼痛。人体微胖,体温正常,纳食可,二便无异,苔薄微白、脉沉迟缓而濡。初以邻近和远道取穴治之:针风池、攒竹、阳白透鱼腰、太阳、头临泣、大椎、合谷、太冲等穴,留针良久,起针病无变化,目闭依然。余遂深思沉虑,复补刺风府一穴,入针寸许,捻转数下,立时眼睁而愈。
  按语:风府位于项后脑脚正中,深部为第四脑室底,鉴于十二对脑神经均发自延脑,出风府布头面五官眼区,自与眼睑关系密切,故刺之而目闭立除。
  12.百会
  【取法】正坐,在后发际中点上7寸处,或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主治】⑴眩晕 ⑵失眠 ⑶头痛 ⑷高血压 ⑸脱肛 ⑹遗尿 ⑺子宫脱垂 ⑻癫痫 ⑼小儿惊风 ⑽足跟痛 ⑾颈项强痛 ⑿外感高烧不退 ⒀鼻衄、嗅觉失常
  【机理】百会穴为督脉穴,居巅顶正中,为三阳五会之所,即足太阳、手足少阳,督脉、足厥阴经俱会于此。故百会的治疗作用与这五经有关。
  厥阴、少阳内属肝胆,肝胆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主风主动(内风),太阳主开,为一身之外藩,多与外有关。据此,百会有祛风熄风的作用,为治风要穴,可用于风病的治疗。如外风引起的头痛头晕等,内风引起的眩晕、癫狂痫证,均取百会治之。
  督脉起于胞中,经肛门部,贯脊而上行;足太阳经络于肾,其经别入于肛门;足少阳经系于带脉;足厥阴经脉循阴器。督脉总督诸阳经脉,带脉约束诸经,维系胞宫,肾开窍于二阴。若肾气虚弱,下元不固,带脉失于约束,则会发生脱肛、阴挺、遗尿等。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百会可治上症。
  【刺灸法】针刺,灸,点刺放血
  【治疗经验】
  ◎孙明一
  操作:用28号2寸长毫针,垂直刺入,捻转得气,卧向前顶穴,捻动30…300下,留针15…20分钟,中间行针1…2次。灸法:灸3…5壮(小炷)。如用于久病气虚神衰失眠,用指压灸法,即当艾炷烟将尽时以拇指隔薄棉片压熄艾火,逼艾热透入穴内,循经走串。
  典型病例:孙XX,男,65岁。1976年2月20日初诊。眩晕5年,蹲下起来眼前发黑走路易跌倒。伴右半身沉笨。查面潮红,舌赤暗,尖边红,苔白腻,脉弦数(左脉兼沉细),血压220/110mmHg。辨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取百会用上法针治,当时眩晕消失。复诊,眩晕减轻。仍针百会,共16次,血压180/100,眩晕已基本控制,头清眼明,诸症消失。
  ◎申旭德
  操作:取百会,剪取局部头发,涂抹少许凡士林,将黄豆大小之艾炷置于百会穴上,用燃着的线香点燃,任其缓慢燃烧,患者诉痛时称为1壮,若患者耐痛力差,术者可用手指呈叩诊姿势,在百会穴周围轻轻叩击,缓解疼痛,延长灸灼时间,待灸3壮之后,用竹质压舌板将燃烧之艾炷压灭,除去灰烬,换上新艾炷再灸,反复进行,一般需灸50…70壮,约1小时。
  典型病例:刘xx,女,35岁。头晕目眩伴视物旋转欲倒,恶心呕吐2天。右耳鸣,经某院五官科诊为“美尼尔氏病”,服药不效。脉细弱,苔薄白。采用上法灸百会,随灸随问患者感觉,当灸至10余壮时,患者感到胸部如弃重物,眼可睁开视物而不旋转,共灸50壮,身上微汗出,诸证消失,耳鸣减轻,自行下地行走,次日上班。
  注意事项:所灸艾炷多少应根据病情而定,以患者感觉视物不旋转,恶心呕吐消失,胸部无紧压感,身上微微汗出为宜。灸后1周内不洗头,避免灸处污染,防止感染。高血压病人宜慎重,血压过高者不可灸。40岁以上的病人,灸后宜针泻足三里,以引灸火下行。
  ◎高镇五:此穴治疗头晕(耳源性、低血压性、血虚性),疗效良好。每日治疗1次,重者隔6…8小时治疗1次,每日治疗2…3次。轻者隔日治疗1次。
  操作:艾条雀啄灸3…5分钟,每3…5秒雀啄1次,使艾火轻触皮肤。
  典型病例:李XX,女,46岁。1985年5月8日初诊。近日因天气骤寒,头晕伴项部拘急胀楚,活动受限3天。原有颈椎肥大症。查面色少华,血压116/76mmHg。舌苔薄白,脉细软。证属血虚性头晕。用艾条雀啄灸3分钟,头晕即减轻。每日治1次,3天治愈。
  注意事项:高血压患者本穴慎用,尤其是雀啄灸法,无针灸经验的病人可能因治疗时情绪紧张而导致血压增高。
  ◎张令君:治疗内耳眩晕症发现病发时,患者百会穴周围处基本是麻木的,故百会穴处的麻木是该病的特殊阳性反应点,百会穴的知热感程度,是测量病情轻重的客观标准。随着施灸壮数的增加,患者麻木亦随之知痛,头重减轻,眩晕渐止。
  操作:剪去穴区头发约指甲大,选用合适大小的艾炷(艾炷大小依病情而定,最大黄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