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王绵之方剂学讲稿 >

第12部分

王绵之方剂学讲稿-第12部分

小说: 王绵之方剂学讲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金沙也需要包煎。所以这些都是根据药的特点,来更好地让
病人服用。冲服的药主要是香药或贵重药,例如肉挂、牛黄、
麝香等。还有些特殊药,例如甘遂,冲服后很快就可以腹泻,
如果熬水,却不一定有用,牵牛也是这样。内桂不仅价值贵,
而且煎煮后香味就损失了,功效也就大碱。所以剿成细末冲
服。还有些贵重药要单独煎。古代有个办法现在不用了,即药
熬了以后,药渣子应该用布绞。《名医别录》记载,药熬完后
倒出来,渣子放在布上,两头用小棍,把它包起来绞水,现在


唠’










稿
上篇总  论j
药渣子就给倒了,浪费了部分药的有效成分。
  再一个就是后下的问题。一般是药煎开r以后,根据不同
的情况,倒如砂仁、蔻仁,等药煎好了以后,放进去,用筷子
一搅,益好闷着就好了,因为再煎就没香味了,如豆蔻,熬到
最后只剩下辣味而没有香味了,这些问题要注意。还有薄荷、
杏仁后下,但要注意,有时后下等于搜下。过去杏仁就认为有
一个成分,煎久会破坏它,所以要后下。现在知道,杏仁成分
很多,有些成分需要经过煎煮。这些问题因药而异,有时原方
不动,注意煎服洼,就会起作用。
  服法,主要指汤剂。从现在一般情况来说,都是一剂药煎
两次,为一天量,这是中医汤剂的习惯用量。用汤剂的时候,
要根据所治疗病证的不同做出处理。例如补养药,或者是治疗
内科杂病的一些汤药,不是由于外邪引起的。服药的时间可以
不拘,可以清晨或上午服,也可以下午或睡前服。作为一种祛
邪的药,例如发汗药、清热药、泻下药,煎的时间就不宜长,
服头煎跟二煎一般间隔三四个小时。根据病的情况来说,一般
一天是一目6药,但有时病比较重,不一定是一天吃一副药,可
以适当地加量。其次应该注意饮食,与吃饭隔开。所谓空腹是
胃空,离开吃饭一到两个小时,就是空腹了,不一定早晨吃才
是空腹。现在许多人帮是早晨服一次,临睡服一次。有外邪曲
病,例如解表药,更好地发挥作用足在半夜,因为在亥子之
交,阴阳之气是一个转折的时候.是第一天的结束,第二天妁
开始。《内经》中对一日的阴阳讲得租薄楚,而人体的气化作
用跟这个是相应的,所以在此时容易奏效。所以在吃药的时间
就要注意掌握,解表药就不宜早上服一次.晚上服一次。慢性
病、内科杂瘸t往往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用药,又书影响工
作t还照常上班·早上空腹服就行了。药一般要温服,隔水温
丁服,不要留在药罐子里热,煎好着应该倒出来,服药时隔水
加温就可以了,这样避免冷服对胃的刺激。胃是后天之本,伤
L上篇总  论
了胃以后对于病的恢复,首先对于药的奏救是不利
药,以临睡服为好,如驱虫类药,临睡服好。泻下
瘸、热规,也是以空腹吃为好。疟疾用中药治疗,
病眦前一到两个小时服,有时药吃下去以后,迟了
症状会加重,这和西药治疗疟疾是一样的一提前吃
发作,有时会提前,是好事;从中医来讲,是邪向
好。疟疾每次发作都向后推,这不是好事,说明癀社有向愈,
而是在向重发展。所以在计算时间的时候,必须把这个时间算
在里面。还有一些在方剂上面规定了的特殊用法,特殊的服药
时间,例如寒病,病甚,用热药诒,可等药汁凉一凉,防止服
用以后病气太盛,格药不人而吐。吐的时候可以在舌头上用鲜
生姜稍微撩一擦.严重的可以加生姜汁三五滴.不能多,有助
于止呕。另外,熬药的器具要注意干净.沾丁油以后,不论是
药锅,或者是药碗,吃了容易吐。有些药也要注意,凡是有油
脂的,果仁一类的药,要注意时效,特别是打碎以后.如杏
仁、桃仁、牛蒡于,凡加热炒过或存放时间长了,它会走油,
有一股昧,吃了也容易吐。另外关于服法,还有一些不同的要
求,有一种少量频服的,一个是对于重病人,一次不能多吃;
还有一个就是药需要持续地、缓疆地发挥作用。另外还有个土
办法,在病人昏迷当中,或者高热的病人,可以用羊角,把角
尖锯掉,就像一个捕斗,放在嘴堕慢慢灌,有时遇到些急救
的,叉不是在落院里…下胃管又来l不及,这种办法还是可取
的。服药应该禁忌的,需要向病人交代清楚,在每一类不同的
方剂里,有不耐的要求。莸们在开处方的时候,一定要把炮制
方法、药名、药量写清楚,有特殊的要球也要写清楚,包括煎
服法。现在还有些问题,剂量写得不清.因为都用克,所以前
面就写数字,后面简单的一个克字也不写,这是不应该的。在
处方上一定要书写清楚,预防抓药当中出错。写处方,字的好
看与否,是第二位,首先要清楚。







自…






四、方剂的剂量
上篇总  论一
    下面是药量问题。首先要提一提古方药量的考证,应了解
历代用药,过去的度量衡,升、斛、斗,后来就发屣为衡器。
但是用秤也好,量也好,历代实际的量不同。《伤寒论》的方
子,如麻黄扬。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现在不锩这么用,因为
那时的三两跟现在的三两不是一回事,是极难考证的…在古
代,甚至就是解放前,每个地区实际的用量都不同,还有用于
各个方谢用途的秤,都不是一致的,有大有小,所以即使是在
同一个朝代的t八,来考证古方的药量等于多少,结论都不能相
一致。当时尽管秦以后统一了中国,但度量衡没有真正统一。
例如明代的张景岳和李时珍.他们考定的古代的分量,折合成
当时的分量都不一致,差距近三倍。即使是发现的出土文物也
不同,谢如过击发现过一个寨代的金印t上面注明了是五两,
可用现代秤一称,比五两还重,难道说那时的秤比现在大々选
都是很难弄蒋楚的事。我们知道,所谓汉四两、唐半斤…唐代
的一斤只有现代的半斤,这是指过去我们用十六两秤的时候,
这些东西要作为一个常识来了解。
    另外一个方面,有一些特殊性内容,例如汉代,一两等于
二十四铢,因为有些方子上用铼,不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几两几
钱或多少克。还有,一直到宋代,有个所谓的一分,这个分是
大分,不是小分,不是一钱等于十分的分,而是一两分作四
分,这一分实际上是二钱半。有一些是含糊的东西,很难完全
考证.要紧的是分量的比例提供了我们在研究这个方剂时候护
配伍比例关系。我们现在的用药,更多的是从现代的医案和!
地的习惯来考虑。举几个特殊的例子,例如附子,在西南,P
川、云南、贵州等地就可以用量大,固为这些地方气候潮湿
{I●0i‘Ylr■,『
k上篇总  论
多山岚瘴气,而且当地有吃辣的习惯,有吃附子当菜的习惯,
讲究夏至吃羊肉她附子,这是多午来的习惯,跟北方吃土豆、
南方吃芋头一样。还有,例如绷辛,各个地区就有各自的规
定,长江地区如江苏,辛不垃五,就是用细辛幂超过五分;再
往北,辛不过钱。在北京就有几个说法,一般的也讲辛不过
钱。可是到了关外。一动就是三钱。用药习惯,地域不同.人
的体质不同.耍注意。现在由于人的流动性大,所咀作为医
生,用药定量也要考虑这些因素。例如,我刚列北京时,就带
着学生上矿区去了,当时遇到~个两岁的小臻,腮腺炎,伴大
便秘结,就仿普侪消毒饮的方法加上大黄,太黄用三钱就有
效,后来改为二钱就无效。所以人的饮食情况、人的肠胃厚薄
不同。一般来说,北方用药量要大一些,特别是解表药。东北
西北,因为气候的不同,人的膳理致密度也不同,在具体用药
的时候,耍注意遍些情况。主要用药的量,我们根据当地习惯
以及药的常用量来考虑,近代的医案都可以作为用药的参考。
所既我们学方剂是一回事,具体用量又是一回事,在辨证论治
当中,包括定量,都要细心体验。

t



mj

L下篇各  论
  解表剂,是以解表药为主,或者说用辛散轻拓的药为主·
通过发汗、解肌、透邪,能开皮毛、疏腠理、宣肺气,达到解
除表证的目的一类方剂。虽然是汗莹中的一种,但并不能完全
代表汗法。而是以汗法的理论为指导,属于汗法的范畴,但不
是汗法的全部。
    解表剂在l临床上有什么意义呢?顾名思义·解表剂当然只
适用于治疗表证。表证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外邪的伤人,即外
感六淫引起的。人体的肌表是人体最外一层的保护,就像一个
围墙,一个篱笆,当外邪侵犯人体的时候t首先见到表证,此
时只要正确地及时地用解表剂治疗,可以治愈,或者是减轻,
使整个病舶疗程缩短,也可以说就是早期治疗·使外邪所致的
疾病很快痊愈。
    我们所讲的表证.包括很多种瘸,程多病在开始的时候可
以出现表证,解表剂汗出不是目的,汗出只是一个药有救的标
志。解表剂着重的是调整人体的营卫之气,还有疏通血脉的作
用。所以它不仅仅是祛除表邪,解睬表证,同时通过解表剂可
以使得人体的营卫气血得封龋整。  。方面可以祛邪,一方面就
可以增强本身机体的抗病能力,所咀在临床上,用得厦时,用
得正确,就可以解除或者是减轻表证·病就可以早期治愈。甚
至一些外科病,发生一个痈肿,刚开始的时候,也和表证一
样,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当然它还有一个局部的、特殊的症
状,但如果及时解表t加上稍毒、和血,或者凉血药,就可耻
缩小痈肿的范围,小的疮疡就可以消掉,说明解表剂可以诃整
营卫气血,疏通血脉,调整气机。解表荆还可以用于治疗水





井_

匐l『





稿
下篇备  论j
肿,都尾因为有表证存在。如果虚性的水肿,表|正已经解陈
了,或者是自愈了,或者是A里了,再解表。不但无效反而有
害。归根到底,表证存在才用解表剂。所以在临床上要见到恶
寒,或者是恶风,发热无汗,或者是虽然有汗,汗锟不正常,
一阵有一阵投有,病并不因为有汗出而减轻。另外j丕有脉浮。
当然也有素来身体阳气虚,也可能见到脉似浮实非,舌苔是白
的、薄的,有些夹湿的病,苔可以厚一些,但是苔色是白的,
这一点,说明邪还在表,没有人里化热,这是表证的总的概
念。
    “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
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等到治五脏,就已经
晚了.这是指外感病。外感伤A首先由表^里,这是一般的
情况,只有特殊人以及特殊病才会直中,所谓“阳气不虚,
寒不直中”,所以解表剂的临床意义和它的适应证主要就是
这些。
    表证有多种,归纳起来,有表寒、表热。由于表证有寒热
虚实之分,所以解表剂也分成几类,这样才能够根据不同的证
用不同的解表剂。凡是属于表寒的,应该用辛温;凡是属于表
热的,应该用辛瘪,这就是一个分类,也是组成方剂的一个原
则。前面讲到解表药辛散轻扬,那,厶表寒证就用辛温的药来
治,表热证就用辛凉的药来治。至于病人本来体虚,就应该加
适当的补益药,主要是气虚、阳虚,因为阴虚、血虚的人多内
热,受外感后,常容易变成表热证。寒郁易化热,内在又素来
阴血虚,容易产生内热,虽然受外感,也客易由寒而化热,本
来受的风热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在挟正解表里边,滋阴养亦过
方面是比较少用的,而主要是补气助阳。解表剂有三个大的分
类,即辛温解表,辛谅解袭、扶正解表,主要用药是以解表药
为主,表热用辛凉,表寒用辛温,虚的加补益药。可是有的时
候,表寒表热夹杂在一起,特别对于初上临床的人,有时表寒
L下篇各  论
裹热不容易区别,也有些证,这时确宴表现的不明确。例如,
量风寒致病,出现表寒证是不错的,可是随着A体车身的正
气,而发生了变化。阳气盛,即正气不虚舶人,寒可以从热
化,转而为热,反过来说,如果身体阳气虚,表热也可以出现
寒证,尽管受的是温热之邪,往往叉夹有寒l邪,所以在这时可
能混同出现,或者在变化之际,表现得不太清楚,寒热俱见。
这样的情况,在配伍的时候,就要互相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